浅析理工类高校ESP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6-08-23 11:00张蒙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ESP教学困境对策

张蒙

【摘要】近年来ESP在国内理工科高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困境。ESP教学理论、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师教材等问题都严重阻碍ESP在国内理工科高校的推广。本文就目前国内理工类高校ESP教学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及相应的对策作一浅析。

【关键词】ESP教学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9-02

一、前言(国内理工科高校ESP教学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是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相对存在的一组概念,其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功能主义语言观为理论基础,以培养精通英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英语教学领域。Hutchinson T及Waters A教授所著的《专门用途英语》一文中指出:ESP是一种新的英语教学途径(new approach)。[1]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科技文化交流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新常态下,各大高校应立足专业,构建新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及专业课教学,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全球科技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质量的ESP教学是提高理工科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

二、国内理工科高校ESP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既有专业技能又精通英文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ESP教学在国内理工科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ESP教学理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引入国内并发展至今,其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专业英语教学在国内多数理工科高校中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专业英语在国内理工科高校中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1.ESP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实践运用起步晚

国内ESP教学理论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ESP”为主题词可检索到2000至2016的相关文献就多达到13672条,仅2015年一年就有1375篇相关文献 。虽然文献数量庞大,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足,对ESP教学实践具有突破性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邓志勇教授指出,在语体研究方面,目前对各语体语言层次特征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修辞策略,比如各语体的论辩策略研究还不够;在教学方法方面,对专业学生的语言需求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之间的探究还存在很多不足。[2]可见,国内高校ESP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近些年国内外语教学界对ESP认识的深化,ESP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国内理工科高校ESP教学实践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理工大学开设有科技英语专业,是国内最早开设ESP专业的理工科高校,随后陆续也有些高校开展了海事英语,医学英语,电力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等ESP课程。但国内多数理工类高校尚未系统化开展ESP专业或ESP课程,有些理工科高校只是将ESP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如江西理工大学,目前尚未开展ESP专业,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材中也只是有少量专业相关的阅读材料。就总体而言,国内理工科高校ESP教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实践经验有限。

2.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下文简称《大纲》)教学安排中明确指出:专业英语为必修课,并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规定。200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将综合类英语与专业英语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其工具性和文学性。目前,国内多数理工科高校虽然对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ESP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大纲》中同时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 外语系(部、教研室)可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和协助”。部分理工科高校的英语教师错误地将专业英语等同于ESP,在ESP教学中将自身定位于“配合和协助”的位置。同时,由于习惯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又迫于CET-4,6级的通过率等教学考核的压力,且国内外语界专家对全面推行ESP教学观点各异,多数理工科高校英语教学对通用英语(基础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超过ESP教学。

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阻碍理工类高校ESP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理工类高校过分强调通用英语教育,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课程,而对英语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认识不足。学时、学分分配不合理,课程设置单一化,简单的课程进度调整替代分级教学,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理工类学生对学术英语的特殊需求。

3.师资力量不足,高质量ESP教材匮乏

与通用英语相比,ESP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也不同。ESP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要对ESP教学理论也要有所了解。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对ESP教学的误解,把ESP教学等同于专业英语教学或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没有理解到ESP本质上是语言课程而不是用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以致出现“理工科专业教师受限于英语水平,而大学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匮乏”的偏见,致使很多有意从事ESP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对ESP望而却步。据粗略统计,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有八九万人,但有ESP教学背景的教师却为数不多。目前,国内理工科高校ESP教师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英语专业教师,一直从事高校通用英语教育,他们有过硬的语言功底,但却缺乏ESP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背景;其次是来自专业教师队伍中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却不能很好地将语言技巧与专业知识有效地融合起来,英语教学专业化程度有限;还有一小部分来自ESP专业毕业的高校教师,这部分教师对ESP教学有着较深的认识和良好的教学技术,但数量非常有限。ESP教师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不足是理工科高校全面推广ESP教学所面临的又一大困境。

教材是语言的来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ESP在国内高校的推广与发展,国内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种类繁多的ESP教材,并不断更新着教学理念,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3]但是,ESP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引入国内至今,开展ESP教学的高校尚无高质量统一的规划教材,教材选择目的性、针对性不强,随意选材,粗制滥造现象较为常见。目前国内多数高校使用的ESP教材大多来源于国外原版教材或网络教材的改编、参编,或自行编写,教材质量不高,导致ESP教学无法满足专业学生的需求。高质量ESP专业教材的匮乏也是阻碍理工科高校ESP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1.认清概念,明确定位与目标

自从ESP引入国内数十年来,国内外语界部分学者对ESP的界定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ESP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看成是“专业英语”的代名词,把ESP教学理解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或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和共核上,ESP被误解为语言教学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方法。《大纲》中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是subject-based English(SBE),是专业教师教授的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蔡基刚教授指出,真正的ESP教学是语言教学而不是内容教学, 专业英语课程不应该归入ESP范畴。ESP 可以是跨学科的共核语言技能教学(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EGAP) ,也可以教授某一领域内的英语,如法律英语和商务英语等(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ESAP),但重点还是这些学科的语篇,体裁,尤其是这些领域的交流策略和交际技能,而不是专业内容。[4]面对国际化的大环境和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单纯的通用英语教学已无法满足目前理工科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国内高校英语教学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蔡基刚教授建议,对大多数高校来说, 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从目前通用英语立即向专门用途英语, 尤其是学术英语转移, 并明确提出为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服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5]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应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即对以打语言基本功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为目的的普通英语教学进行反思,并尝试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型。[6] 他同时也指出:ESP课程应该逐步发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并建议把ESP教学定位在学术英语而不是专业英语。[7]只有对ESP重新定位,明确ESP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国内ESP教学才能走出瓶颈,并不断满足高校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和社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2.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一下简称《指南》)中指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凸显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中融入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的内容。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8]从ESP定义中也可以看出ESP课程设置应以目标需求为基础,理工科高校应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设置不同的ESP课程。根据《指南》的要求,ESP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环节,建立与不同课程类型和不同需求级别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完善ESP课程设置应同时处理好EGP与ESP的关系,EGP教育与ESP教育并非是对立的,他们是为实现同一培养目标的两个方面,理工科高校在英语课程设置时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根据培养对象不同的基础和需求,进行合理的学时、学分分配。合理的ESP课程设置、多层次、多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提高理工科高校ESP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高质教材研发

高质量ESP专业师资团队的严重匮乏是摆在理工科高校ESP教学之路上的一座大山,严重阻碍了国内理工科高校ESP教学的推广深化之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该让有志于从事ESP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对ESP有清晰的界定,ESP教学并非一定要对专业知识有太深的了解,ESP终归是一门英语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大学英语老师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只要对现有的大学英语老师进行一定的ESP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培训,对基础性、概括性的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科普,他们完全可以胜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其次,加强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校际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对提高ESP教师素质是切实有效的。引入外教和把现有的英语教师送到国外培训也是短期解决理工科高校ESP教师缺口的有效方法。同时,为确保教学质量,国家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对ESP教师进行集中考核,对教师资质进行评估和认定,建立ESP教学准入制度。

教材是语言的载体和来源,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ESP教材质量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举措。部分高校简单地将专业英语教材当作ESP教材使用,这种选择的根本原因还是对ESP概念的误解,ESP教材与专业课英语教材或双语教材是不同的,ESP教材应该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而编写的语言教材,以学科的介绍性内容为主,应侧重语言技能,如:专业词汇、句法语篇结构、习惯用语等,而专业英语教材应该是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学科教材。教材编写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也是导致国内理工科高校ESP教材使用混乱、随意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团队,对国内ESP教学效果较好的教材进行总结,对国际ESP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理论、编写实例进行分析,博采众长,结合各高校特色,编写符合各大理工科高校教学实际的高质教材,提高ESP 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国内社会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理工科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ESP教学在理工科高校的推广任重道远,只有正视目前遇到的种种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ESP教学才能走出瓶颈,在理工科高校中顺利推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8]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邓志勇,倪蓉.ESP的历史、现状与前景[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185-198.

[3]王艳.对我国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J].中国外语,2011,8(2):75-81.

[4]蔡基刚. 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 外语教学 .2013,34(1):56-60.

[5]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4):609-617.

[6]蔡基刚.台湾成功大学从EGP向ESP转型的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3:7-11.

[7]蔡基刚,廖雷朝. 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31(6):47-50.

猜你喜欢
ESP教学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网络环境下ESP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ADDIE教学模式在ES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