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拖拉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2016-08-23 11:00丁绿音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拖拉行为习惯小学

丁绿音

【摘要】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本文从拖拉的现象及其危害、拖拉现象原因分析以及拖拉现象的矫正与行为习惯培养这三个方面论述学生拖拉行为的改变。

【关键词】拖拉 行为习惯 小学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71-02

1.拖拉的现象及其危害

良好的习惯能让人一生受益,不良的习惯则使人碌碌无为。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1],然而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往往会有这样的表现,别人都写了一行字,他却连本都没找出来,甚至找好本,笔又找不到了,长此以往,本来很聪明的一个小孩在班级中就会越落越远,最后导致成绩不尽如人意。家长对其行为逐渐失去管制能力,最终导致孩子行为拖拉且难以改变。所以这种拖拉行为将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2]

2.拖拉现象的原因分析

2.1生活原因

时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拖沓、没效率,人家孩子十分钟能完成的事情,自家孩子至少要磨上一个小时。早上起床也是一拖再拖,不到最后父母发火要打屁股,绝不起床。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是从环境所提供的示范中被动学习的,父母要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很大的责任。所以,孩子的行为问题反映着父母的行为方式。[3]

2.2学习原因

第一,时间概念模糊。尤其是低龄的孩子,他们不理解做事情快慢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成人能了解上班和上学是不能迟到的,孩子因为还没有建立准确的时间概念,他们也就不能完全了解迟到的含义以及迟到带来的后果。

第二,自制力水平不够。孩子做喜欢的事动作很快,做不喜欢的事动作就慢。如孩子想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孩子心里不高兴但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拖拉起来;孩子的学习兴趣低落,积极性不高,每天都硬着头皮应付家长,你让他读书、作业,他肯定是疲疲塌塌、能拖就拖。

第三,阅读能力滞后。这些孩子独自审题时较为困难,题意不解必然拖拖拉拉,如果有家长在旁边给予提示,则速度就会快很多。

第四,缺乏自信心。孩子担心自己做不好,怕出错,做起事情来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

第五,知识没掌握。有时孩子拖拉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知识还没掌握,不知道该怎么做。

3.拖拉现象的矫正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3.1拖拉现象的矫正

3.1.1家庭行为教育改变

家庭行为教养的重点就在于时间观念的培养。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时间观念不是很强,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一起制定科学的时间表,并进行严格的训练。

3.1.2学校行为教育改变

第一,加强对班委,特别是科代表、小组长的培训和管理。在教室开辟作业栏,每天打扫卫生之前,各科课代表要详细将本学科今天的作业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记录作业。小组长在放学前提醒组员记录作业,并协助近期未及时完成作业的组员记录作业。

第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不能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学生,要求其每天记录家校联系本,并每天由家长帮助检查作业,签字。同时老师会每天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和作业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发布到班级群,与家长进行互动。

第三,与孩子沟通,提高对作业的重视。找部分学生谈话,特别是平时常常不能完成作业的同学。以考试的失败作为不做作业的最好教训,让孩子认识到“功在平时”,从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做起,才能实实在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四,适当惩罚。对于多次提醒教育仍不能改正的同学,则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其做更多的作业是不可取的,这样孩子会对做作业产生更强烈的厌倦情绪,也会对老师产生抵抗情绪,反而增加了下次不做作业的几率。更好的办法则是采取全体学生监督,利用课余时间补做作业的方法,并告诉孩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即使昨天未能完成的,今天也必须补完成,是偷不了懒的[4]。

3.2习惯的培养

3.2.1心理习惯的培养

3.2.1.1能力培养

①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更多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其形成自主学习和研讨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会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学会联系实际,如针对低段孩子不懂得如何读书的现象,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读与听的习惯训练;在数学计算时,针对学生粗心的现象应渗透注意力的习惯培养。

②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发现意志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上课不能坚持听讲,课后不能坚持完成作业,则会滋长了薄弱的意志。因此,要通过一些训练来帮助孩子养成坚强的意志力。比如,在生活中设定一些小的目标,制定实施计划,陪伴孩子坚持完成,期间关注孩子的状态,给予积极的鼓励,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

第五,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需的。学习中的“失败”,是哪个孩子也不能避免的。关键是教他如何面对失败。遇到困难时,帮孩子冷静分析其原因,看看用什么办法才能克服困难。而总是过分为孩子代劳,容易使孩子意志品质不断被“软化”,无法经受住暴风雨的袭击。当然,这不是鼓励孩子尝试失败痛苦。而是要从平常失败积累中,逐渐训练其控制情感的能力,锻炼出一种抗挫折能力,在考试时就能不怯场、不紧张,不容易犯意料之外的错误。如果孩子始终成绩好而失败较少,没有经过这种“耐性”的磨炼,很可能细微的刺激都会扰乱情绪。所以对孩子不要娇生惯养得象“小皇帝”那样,这不利于培养其坚强的意志。

第六,学习时要一心一意。有的孩子学习时,经常是削削铅笔,捅捅这个,摸摸那个,总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有时慑于家长的威严,在那里磨时间,其实他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了养成一心一意学习的习惯,可适当缩短其学习时间,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哪些作业。做完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不以学习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学习质量。如果常常在那里磨时间,容易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惰性,一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

3.2.1.2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乐观、自信、勇气等品质是培养孩子阳光心灵的要素,消极、怯懦的孩子进入社会,往往会习惯性的跟随他人的意见,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面对工作学习的任务时,能够调动自身的能量,高效的完成任务,并从中获取快乐。[5]

3.2.2行为习惯的培养

“知、情、意、行”中的“知”与“行”需要进行适当的协调,需要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并且给予他们指导,一起寻求解决方法。比如,有些学生经常忘带书本到学校,如果让他们养成每天晚上睡觉前根据第二天的课表检查整理书包的习惯,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凡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才不至于慌乱和误事,那么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3.2.2.1课堂行为习惯的培养

课堂上的行为训练至关重要,低段学生由于自制力差,行为习惯的固化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反复的进行强化训练直到稳定为止十分必要。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并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3.2.2.2家庭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对他的评价。因此,行为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比如,“正强化”可以通过奖励和肯定来刺激孩子再次表现出好的行为,这里就需要父母能够清楚的知道哪些物品是对孩子有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物。在实施正强化法的时候,除了使用正强化物,还应用语言明确告知孩子是因何行为得到奖励的,最好是用建设性的赞美方式来表达。当然,不用每次进步都表扬,可以间歇性的进行强化。

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惯。当父母发觉时,就巴不得孩子能够把这些不良习惯瞬间“删除”,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还经常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此时使用“区别强化”的方法往往更有效。“区别强化”需要找到与特定不良习惯不相容的一个良好习惯,然后不是去过多的关注孩子的不良习惯,而是不断正面强化这个良好习惯,从而帮助孩子用这个良好习惯替代原有的不良习惯。比如,孩子喜欢玩网游,那家长多让孩子去进行些他们感兴趣的户外运动(球类、登山、游泳等),让他们养成运动的好习惯,自然的替代了原有的坏习惯。总之,要让孩子课外时间参与更多健康、有益的活动,坏习惯自然无机可乘。

3.2.2.3以榜样力量,引导孩子

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对低段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力,如及时在班上表扬遵守纪律、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其他学生自然会以他们为榜样,进行模仿学习。名人名家则对高段学生有较强的影响力。教师可以在班级营造一种正向的舆论氛围,学生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与规范。当然,老师的表率同样很重要。

3.2.2.4家校合作,共同培养

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亲和力与权威性。家庭教育是以言传身教、情景教育为主,更具有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为使家长与学校有良性的互动,学期开始时应该召开家长会,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特长等,要求家长在家中引导和督促孩子,每一周与班主任联络,教师也应把学生的在校的情况及时的反馈给家长,并且在期末时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进行奖励、颁发奖状。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持续训练,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学生拖拉行为的改变,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努力与配合,经年累月的坚持,才能使得各种良好习惯成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助力,让他们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邹英华.让孩子拥有最大的智慧——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2]文雪贤.别让拖拉成习惯.心理与健康,2009,6

[3]余天元.关注孩子的拖沓行为

[4]房茂军.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5]李开复.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猜你喜欢
拖拉行为习惯小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你是“拖拉王”吗
怎样才能不拖拉
自我管理让拖拉变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