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花妮
【摘要】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的载体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
【关键词】获取和解读 地理信息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0-01\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地理高考说明中提出的四项能力考察目标,“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后面三项能力的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获得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载体各不相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也就存在差异,下面谈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包括图名信息)都是精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其对策是: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标志或画线的习惯。
例1.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作者北顾的是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解析】试题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情景设置中的空间信息有高度信息——登高、俯视,方位信息——南望、北顾;时间信息——晴岚可爱(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寒沙衰草(深秋景色)。解题时先要求学生用红笔把这些相应的关键词画起来。接着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太行山的位置,以北京、小五台山位置为参照,并根据200米等高线确定,太行山位于其附近;再根据“南望”、“俯视”等文字信息,判断游记作者所在位置应在太行山之北,即115°E与41°N交点附近;从图中位置结合时间信息,可判断作者“北顾”具有“寒沙衰草”的地方只能是内蒙古高原。
2.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如光照图、等直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等)所提供的信息。特别注意两类:一是统计图 ,二是区域图。
对于统计图,一般可依下列程序阅读: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
例2.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首先读坐标,横坐标代表时间变化,纵坐标表示城市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水平;其次读图例,明确甲乙丙丁四条曲线的位置;最后读数据变化,主要看四条曲线数值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目前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发展速度快,即可选出D选项。
对于区域图,其解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看图名,理解其含义,其次看图例,包括比例尺和方向,要弄清各种符号所要代表的含义。第三解读信息,将图例回归区域,审图中的具体内容,看分布、找规律,注意相互关系,得出由表面信息到深层次信息的解读。
例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区。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
【解析】该题主要的图像信息有沙地的分布范围(沙地较多)、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气候干旱)、经纬度(我国西北地区),只要能提取这些有效信息即可以很快判断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3.从组题的关联性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现在高考中的组题往往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各小题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小题的答案可能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所以要重视这种信息的提取。
4.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
参考文献:
[1]张亚南.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J].地理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