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对高中学生英语的教学效果,相关人员提出了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建议。下面就分析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怎样建设高效英语课堂等,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中英语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02-02
由于之前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英语成绩较差,达不到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相关教师构建了高效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训,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在很多地区,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变,教学方式还是为了应试而为,题海战术还被经常性的使用,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除此之外,其他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法方面的考察,考核对单词熟悉的程度,但是不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导致学生在写作方面问题严重,甚至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当学生遇到问题后,也不能和教师建立其良好的沟通,那么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其英语能力就得不到提高,直接导致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
2.分析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方式
2.1积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其是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因此只依靠做题是不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的,而且其也不能综合性的掌握这门语言的使用方式,而且在进行题海战术的时候,还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那么不断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重点对听、说、读、写等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教材的第一章《GoodFriends》教学中,其主要是根据Friends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的,教师对教学情况进行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具体而言就是价值和情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这些方面作为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学习时,针对新课中所提及的单词和语法,做好论述功课,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学习情况,进而判断是否要换一种教学方式,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2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通常情况是老师在授课,而学生在下面听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课堂氛围不好,课堂死气沉沉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和高效课堂的整体要求相互背离。因此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学生的求知欲,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展示和本课有关的图片、文献、英语歌曲欣赏、电影片段欣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授《United Kingdom》一课时,教师借助Pre-reading环节将英国的风俗,以及英国的文化等介绍给学生们听,这样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提高其学习质量。
2.3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要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英语不是单纯的为了应付期末高考,英语是一项技能,掌握英语之后,可以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也会使用到英语,而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沟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重视这方面,在课堂上尽量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讲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之间使用应用进行沟通和探讨,回答问题时也尽量使用英语,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扮演角色、或者自我介绍等小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以及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很大帮助。
2.4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提高个人威信,就必须展现出个人魅力,因此教师要知识丰富,语言幽默,在教学中,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性格特点不同,提供其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在解决之后,要对其进行鼓励,或者心理暗示,这样学生对学习英语也有了信心。
通过以上对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的分析,发现要积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要使用题海战术,教师应该和学习经常使用应用沟通,改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英语教学的质量也能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存铸.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100.
[2]马红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具体构建策略[J].中国培训,2016,04:200+204.
[3]李湘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5:48+71.
[4]吴海山.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