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教育分流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德国教育分流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有三次具体分流,分别是初等教育阶段后的“校际导向流”、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导向流”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就业——学术流”。教育分流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对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国 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分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7-02
教育分流,是指学生在接受完规定的基础教育之后被分流到不同学校,不同资质的学生分别在不同类型的学校继续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教育分流既是对不同资质的学生进行分流从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对德国教育资源的分流,实现了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效率提高的最大化。
一、德国教育分流制度
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初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四个教育层次。在教育分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流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并让学生充分自主选择教育流向。
(一)第一次分流——“校际导向流”
德国学生完成小学4年初等教育阶段之后即进行第一次分流,分流后进入普通中等教育阶段的Ⅰ级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第一次教育分流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家长的要求和意见,综合学生的表现为学生选择何种适合的中等教育学校作出推荐。德国中等教育Ⅰ级教育阶段的学校类型有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以及综合中学四种类型,前三类学校分别承担不同的教育任务,综合中学即前三类学校的综合,涵盖了前三类中学所有的教育任务。主体中学学生完成学业后大部分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为就业做准备;完全中学学生的学习内容侧重于文理知识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深造;实科中学介于二者之间,学生毕业后可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绩优异者可转入完全中学。
(二)第二次分流——“职业导向流”
主体中学、实科中学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I级教育阶段后即进入第二次分流阶段,接受中等教育阶段的Ⅱ级教育。德国中等教育阶段的Ⅱ级教育的教育层次与我国的高中教育阶段相似,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一部分学生进入完全中学高中和综合中学高中部继续学习文理知识,毕业后直接进入综合大学继续深造;而大部分德国学生则分流到职业教育体系,如“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这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及“立交桥”式职业类学校,毕业后可以进入专科大学或技术综合大学;另外,也有少数成绩较好且愿意继续深造的实科中学学生可以转入完全中学的第二阶段学习。
(三)第三次分流——“就业—学术流”
完全中学的学生,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三次分流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在德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学习年限至少是5年,其新生主要来自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的高中部毕业生,以及中等教育Ⅱ级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中的同等学力者。第二类专科大学是在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为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而出现的,是由原来的工程师学校、经济高级专科学校等改建而成,学生主要是来自职业高中或专科高中的毕业生。第三种学校类型——职业学院类似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三年是专业学习阶段,其生源主要是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高中部毕业生,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经过第三次分流后,大部分职业导向流中的学生直接就业,完全中学、综合中学的高中部毕业生和小部分职业导向流中的优秀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二、德国教育分流制度分析
(一)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教育分流制度的引导下,大量学生自“小四后”分流后即10岁起就进入职业教育轨道。德国学生在职业学校中接受完备的职业培训,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尤为注重学生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际操作实践之间的结合,使德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性和高素质人才,推动了德国实体工业的发展,使德国成为“教育兴国”的典范。
(二)推动了社会分层流动
教育分流能够推动社会的分层流动,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三次教育分流过程中,充分依据学生的专业性和意愿将受教育者分流进不同的教育流向,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不仅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还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得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专业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培养质量,更是通过社会个体的发展来推进了整个社会阶层的流动。
(三)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素质
分流教育制度有利于个人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能够习得一技之长,快速准确地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接受理论知识培养的学生来说,减小了他们升学的压力,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文化的学习中。
三、德国教育分流制度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一)提高对职业学校的认知程度
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认可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有很大关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也多以毕业后能从事白领工作为荣;此外,经过中考及高考对考生的教育分流后,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因为自身学习成绩不理想被动进入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认同感不强。中国职业教育要提升自己的认可度,必须找准自身的教育层次、教育目标、教育特色,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后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就业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会推动职业教育在社会上认可度的提升。
(二)建立互通的教育体系
我国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虽两个阶段都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教育,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协调,尤其是在中等教育阶段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后向普通教育体系流转比较困难。职业教育体系内,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甚至脱节,职业教育体系的吸引力不强等因素成为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体系可以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细化普通中学、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普通高校的类型,实现中高职课程、部分职业院校课程与普通高校课程的有机交叉和衔接,建立互通的教育体系,增强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性和通融性。
(三)开设职业准备教育课程
德国的职业准备教育课程既包括职业教育内容,也能满足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是两者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职业准备教育课程时既能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够为继续接受职业教育或者直接就业做好准备。在我国,义务教育范围仅涵盖小学教育阶段和初中教育阶段,一些学生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且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就过早地进入社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德国职业准备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对于完成义务教育后不能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学生来说,完成职业准备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育与职业之间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3]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63-65.
[2]赵杰.新加坡、德国、美国的普职分流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9):17-20.
[4]陈新忠.德国高等教育分流的经验及启示[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3,(2):86-90.
[5]郑也夫.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6-15.
作者简介:
何丹(1991年-),女,汉族,湖北京山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