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华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文主要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收集信息,创设情境,推荐阅读,开展活动等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做好语文课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现在的文本“享受者”“创造者”。
关键词:课程标准;收集信息;创设情境;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此可见,“建设”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最具有活力的主题词,教师应当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成为语文课程的“建设者”,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
一、巧用教材,收集信息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作为一种媒介,越来越凸显出其无以伦比的重要地位。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源,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渠道,学会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选择。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加以培养。课前开放这个大时空,为学生搜集处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空,让学生搜集,处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以“蓄势”。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的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查找“榕树”及“鸟的天堂”的资料。学生从而明白了榕树的特点是:树枝可以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有五百年树龄的老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县天马河中的小岛上。它浓阴覆盖有二十多亩地……这样,理解大榕树的长势时,学生很快就能同作者进行文本交流,入情入境。当然,我们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学文后搜集相关信息,拓展视野。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课堂原来被认为是认知的活动。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是生命的交流和互动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母语是活的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课文讲解是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光靠单薄的文本和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模式来维系任重道远的语文教学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改造它,丰厚它,已成为语文教师的职业使然。
教师可以以文本内容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出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使学生身临“文境”,如闻其声,如感其味,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和探究欲望,使课堂成为激情飞扬的动感地带,意趣、景趣、理趣、情趣,使课堂充满灵动。 如教学《长征》一诗时,我播放了红军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翻越雪山的悲壮场面,这不仅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减缓“长征”的理解坡度,为文本内容设置了一个阅读背景。应该讲,还未曾开始上课,已经为课的生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课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始了。
当然,教师还可以因文本不同创设表演情境或播放音乐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三、推荐阅读,扩展资源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标准》遵从汉语言文字特点及学习的实践性规律,提出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要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我向学生推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一系列的送别诗,并引导背诵其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得学生对离别愁绪有更多的感受。在学习《生命的林子》时,我班一位学生推荐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生命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另一位学生推荐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话:“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上不可能生存一样。”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开展活动,主体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这里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的过程。活动的主题是: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活动的形式有:调查访问、新闻发布会、做主持人、当小导游、当小记者、演课本剧、举行辩论会、资料展评会等。如教《落花生》时,我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出花生组和苹果组展开讨论,这样就使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空,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思想的权利。学生妙语连珠地讲解,使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同营造的快乐殿堂。在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后,我让学生以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位同学所写的感受中就有这样两句:①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②纹丝不动人如石,烈火焚烧若等闲。在学完《静夜思》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鼓励学生学习观察、体验生活。这些活动,不仅能展现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且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
通过上述四个层面的建设,文本教材由“薄”变“厚”,由“静”变“动”,不仅融入了社会教育资源,而且融入了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学生的主观创造,学生由以前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现在的文本“享受者”“创造者”。让语文课成为师生共同的享受,这是我们恒久的理想和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