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燕,陈德举,韩晓磊,徐建荣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水蚯蚓繁殖条件优化试验
崔春燕,陈德举,韩晓磊,徐建荣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6.003
水蚯蚓是环节动物中水栖寡毛类中的一大类群,又名红丝虫、水丝蚓、赤线虫、丝蚯蚓等[1],体长60~121 mm,体质量0.7~4.0 g,多生活在江河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2-9]。水蚯蚓一年四季都可繁殖,其繁殖是通过异体受精方式来进行的[10]。每年7—9月份繁殖最快,其生长、繁殖适温范围为20~32℃,适宜水深3~5 cm,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pH值以5.6~9.0为宜,养殖池最好保持微流水状态[11-13]。水蚯蚓2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3]。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 d,人工培养的寿命约3个月[14-16]。水蚯蚓营养价值高(干物质中含粗蛋白62%,必需氨基酸总和达35%),是许多水生动物苗种期喜食的开口饵料,更是鲟、 、鲤、鲫、鳅、娃娃鱼及黄鳝等底栖鱼的主要饵料[17-18]。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水蚯蚓作为活饵越来越受到广大养殖者的青睐。因此,积极开发养殖水蚯蚓前景广阔。该研究重在对水蚯蚓繁殖条件的优化进行探索,为人工养殖水蚯蚓和提高水蚯蚓养殖产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1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试验在常熟理工学院水生生物试验室进行,试验所用水蚯蚓由鳗鱼养殖场提供。
1.2试验方法
1.2.1水蚯蚓的培养温度:设置10、20、25、30℃四个温度梯度,由水浴锅和冷水机调控温度。密度:在50 mL烧杯中用滴管加入2、4、6、8条大小相近的水蚯蚓,水蚯蚓密度设置为2、4、6、8尾/杯。氧气:将烧杯放入氧气袋中,分别间隔2、5、8 d进行通氧(每次通入等量氧气)用橡皮筋扎紧,再设置一个不通氧气的作为对照(将烧杯暴露于空气中)。
每个烧杯中加入25 mL水,贴好标签后进行恒温培养3个星期。
在培养过程中,每天下午对各个烧杯中的水蚯蚓进行换水,每天用温度计测量烧杯内水的温度,每周投食1次(稀释的腐殖质),观察并统计水蚯蚓卵茧个数。
1.2.2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温度(10、20、25、30℃)、密度(2、4、6、8条/25 mL)、溶氧(2、5、8 d和不通氧)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
1.2.3正交试验根据单因素的试验结果,设计正交试验的因素水平,如表1优化水蚯蚓繁殖的条件。
1.3数据处理
表1 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
参考计算依据及公式为:总偏差平方和(Total Bias Squares,SK):
因子偏差平方和(Factor Bias Squares,S):
均方和(Mean Squares,MS):
MS=S因/f因
纯偏差平方和(Pure Bias Squares,S纯):S纯=S因-f因×MSE
贡献率(Contribution Percentage,P因):P因=S纯/SK
2.1单因素分析
2.1.1温度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在密度为4条/ 25 mL时,不通入氧气,温度分别为10、20、25、30℃时,培养3周,水蚯蚓繁殖产生的卵茧统计如图1。
图1 温度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蚯蚓繁殖量先增加后降低,水蚯蚓培养温度在22~28℃时,对其繁殖较有利。
2.1.2密度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在温度为25℃,不通入氧气,密度分别为2、4、6、8条/25mL时,培养3周,水蚯蚓繁殖产生的卵茧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密度对水蚯蚓繁殖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水蚯蚓个数越多,产出的卵茧个数越多。
2.1.3通氧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在温度为25℃,每2、5、8天通入氧气和不通氧,密度分别为4条/25 mL时,培养3周,水蚯蚓繁殖产生的卵茧统计如图3。
图2 密度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
图3 通氧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
由图3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通入氧气越多,对水蚯蚓繁殖越有利,频率为间隔0~4 d通一次氧较合适。
2.2正交试验
为了确定在多因素条件下水蚯蚓繁殖的最优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参数范围,对温度(A)、密度(B)、通氧(C)采用L16(45)进行正交试验,见表2。
2.2.1试验结果及分析极差分析法:首先分析因子A(温度),把因子A取1水平的4次试验(1、2、3、4号)的试验结果取平均值,并记为k1,即:k1=(1+ 4+6+2)/4=3.250。
同理得因子A取2水平的k2=8.000,取3水平的k3=9.500,取4水平的k4=8.000。
表2 L16(45)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
由于正交表设计的特殊性,k1反应因子A取1水平4次,及因子B、因子C分别取1、2、3、4水平一次的影响,k2反应因子A取2水平4次,及因子B、因子C分别取1、2、3、4水平一次的影响,k3反应因子A取3水平4次,及因子B、因子C分别取1、2、3、4水平一次的影响,k4反应因子A取4水平4次,及因子B、因子C分别取1、2、3、4水平一次的影响。从而比较k1、k2、k3、k4可以得出各因子影响力的强弱,k1、k2、k3、k4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因子A取不同水平产生的。
比较各因子极差大小。极差越大说明该因子水平变动时,试验结果的变动越大,从而可以按极差的大小来决定因子的主次顺序。分析得:RA>RC>RB,所以因素重要性为A→C→B。
确定较适宜的配比。k1、k2、k3、k4反应了因子各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因而最大的k值对应了最高的水平,对应该试验最佳的试验条件为A3B3C1。
方差分析法:是试验分析中的传统方法,其优点是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排除试验误差的干扰,得出比较科学的试验结论。但方差分析由于计算复杂,所以在多因子试验中主要用于判别因子作用的显著性这个问题。对于该试验,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在观测变量偏差平方和中,如果偏差平方和所占比例较大,则说明观测变量的变动主要是由控制变量引起的,可以主要由控制变量来解释,控制变量给观测变量带来了显著影响;反之,如果偏差平方和所占比例小,则说明观测变量的变动不是主要由控制变量引起的,不可以主要由控制变量来解释,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没有给观测变量带来显著影响,观测变量值的变动是由随机变量因素引起的。由于F0.05(3,6)=4.757,F0.01(3,6)=9.780。一般F因子>F0.05,就称这个因子的作用是显著的,一般F因子>F0.05,就称这个因子的作用是高度显著的。因为FA>F0.05(3,6),FB>F0.05(3,6),FC>F0.05(3,6),所以因子A、B、C都是显著的,在水蚯蚓繁殖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最佳的试验条件为A3B3C1。
3.1温度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水蚯蚓繁殖影响最大。图1是水蚯蚓繁殖与单因素温度的曲线关系,由图1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蚯蚓繁殖量先增加后降低,水蚯蚓培养温度在22~28℃时,对其繁殖较有利。当温度升高时(小于28℃),新陈代谢较快,促进了水蚯蚓生长繁殖,使产出的卵茧个数增加,当温度再升高时(大于28℃),水体中含氧量降低,水蚯蚓易死亡。
3.2密度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水蚯蚓繁殖有影响。由图2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水蚯蚓个数越多,产出的卵茧个数越多。水蚯蚓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因此水蚯蚓数量多,繁殖量大,其最大密度量有待进一步探索。
3.3氧气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
氧气对水蚯蚓的养殖也有重要影响,水体中氧气含量较小时,水蚯蚓消耗氧气主要用于自身生命活动的维持,生长代谢缓慢,此种情况下水蚯蚓易死亡,繁殖很少;溶氧越大时,水蚯蚓代谢旺盛,其繁殖速度加快,其产出的卵茧个数增多,该试验条件下充氧频率为间隔0~4 d通一次氧较合适。
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25℃、密度为8条/25 mL、通氧间隔天数为2 d时对水蚯蚓繁殖最为有利,即水蚯蚓繁殖最适宜条件为A3B4C1,而正交试验结果为A3B3C1,原因是在试验氧气对水蚯蚓繁殖的影响时所用的水蚯蚓为4条/25 mL,当在C1条件下水蚯蚓密度增加,水蚯蚓繁殖能力会减弱。
表3 L16(4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条件方差分析
[1]邹叶茂,张崇秀.水蚯蚓的人工快速培育与采集技术[J].水利渔业,2006,26(2):45.
[2]李永函,赵文.水生生物学[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2:212-217.
[3]杨肯牧.水蚯蚓[J].湖南农业,2014,20(1):33.
[4]Liang P,Huang X,Qian Y.Excess sludge reduction in activatedsludgeprocessthroughpredationofAeolosoma hemprichi[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6,28(2): 117-122.
[5]梁鹏,黄霞,钱易.利用红斑顠体虫减少剩余污泥产量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13-17.
[6]魏源送,樊耀波.污泥减量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1,17(7):23-26.
[7]Ghyoot W,Verstraete W.Reduced sludge production in a two-stage membrane-assisted bioreactor[J].WatRes,2000,34 (1):205-215.
[8]魏源送.蠕虫在膜生物反应器和活性污泥法中的污泥减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405-412.
[9]HendrickxTLG,Temmink H,Elissen HJH,et al.Design parameters for sludge reduction in an aquatic worm reactor[J]. Wat Res,2010,44(3):1017-1023.
[10]杨健,杨键,杨居川.水力负荷对蚯蚓生物滤池污水处理效果的影[J].环境科学,2008,29(7):1890-1896.
[11]Liang P,Huang X,Qian Y,et al.Deter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sludge reduction rates caused by microfaunas'predation[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6,97(6):854-861.
[12]李江平,李雯.指示生物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J].云南环境科学,2001,20(1):51-54.
[13]吴光举,赵广宇,朱洁,等.探究水蚯蚓的行为及引发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05,40(9):50-52.
[14]王声瑜.水蚯蚓鉴定有机水污染的有效方法[J].安徽农业,1995(7):47.
[15]张赞尧,易棣棠,胡祥权.用猪粪生产水蚯蚓[J].湖南农业,2008(3):18.
[16]谢忠明.欧洲鳗鲡饲养技术 [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52-53.
[17]陈华芬,林林.水产品的理想饵料,水蚯蚓及其人工养殖技术[J].水产科技,1997(9):65-66.
[18]黄永政,吴青,代丽.观赏鱼生物饵料之水蚯蚓[J].水族世界,2008(4):51-53.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水产三新工程项目(2014-18);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水产三新工程项目(D2013-4);常熟市科技局农业科技项目(CN201410)
徐建荣(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水产繁殖、养殖与种质资源保护研究.E-mail:xujrcs@163.com
(201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