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冯文琪 杨 婧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表现性评价,有时又叫做非传统评价或真实性评价,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表1),对学生内在能力或倾向的行为表现进行直接评价,通过给学生创造出真实的情境,并观察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内在能力以外显的形式进行考核和判断。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可以改变传统评价过程中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忽视状况, 从而拓展评价范围,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生成。
表1 表现性评价与纸笔测验的对比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为例,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的具体操作如下。
1.1 明确评价目的 表现性评价的评价目的应与学习目标结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其评价目的可以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导向作用,学生依据这些评价目的来要求自己,对实验重点有更清楚的认识,更有目的性地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
(1)知识目标 解释植物色素的提取原理;举例说明植物组织中色素的分类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 熟练运用层析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1.2 确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基于评价任务之上,依据其任务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明确的评价标准利于突出表现性任务的重点,是表现性评价顺利实施的关键(表2)。
1.3 选择表现类型 表现性任务主要有观察、实验、调查、角色扮演、设计、制作和课外实践七种类型,教师依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当的任务类型来进行表现性评价。在本次探究中主要运用了实验的形式来完成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自主实验的外显性表现来客观具体的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
1.4 设置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学生能力或倾向的外显性表现,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步骤。表现性任务可以是让学生形成书面的或口头的答案,或者是参与群体活动,或者是创造出具体的产品[1]。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①称取5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②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③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中进行过滤,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并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定性滤纸条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出一条细的横线。
(3)画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1~2次。
(4)分离滤液中的色素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随后用棉塞塞紧试管口。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也可用小烧杯代替试管,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5)观察与记录 观察试管内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以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6)小组答辩 分组展示实验成果,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7)书写实验报告 将实验目的、原理、仪器及药品、步骤、结果与分析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1.5 制定评分规则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形式分为两种——整体评分规则和分项评分规则。整体评分规则是综合学生的完成任务的表现或成果,给学生做出一个整体的评价,整体性评价方式速度快、评价结果也更为全面;分项评分规则是把成果或表现分解成基本的要素或维度,对它们分别做出评价,对每项要素进行单独评分[2],这种反馈比较具体,和表现性任务有很近的关联,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课题研究中(1)~(5)项的表现性任务应用分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而(6)、(7)项的表现性任务则应用整体评分来完成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在本次探究中(1)~(5)、(7)项任务采取教师评价的形式,第(6)项任务采取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方式。将表现性任务具体划分为三个等级。具体的评分规则表3:
表3 评分规则
1.6 实施总结反思 依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标准,让学生完成相应的表现性任务,并依据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将上述七项按三个等级分别进行评分,获得30分及其以上的为“优秀”;25~30分的为“良好”;15~25分为“合格”;15分以下为“不合格”。教师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各项得分,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及时查漏补缺。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高级评价方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及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应充分发挥“一导三评”的作用 教师在表现性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导三评”。其中“一导”是指在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遇到难题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引导并非是直接提供答案,而是由教师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沿着思路,解决难题; “一评”指教师要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的外显性表现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二评”指教师要评价学生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评价学生动手操作与知识运用能力;“三评”指教师要评价学生整体展示能力,需要教师不仅从任务完成的情况评价学生,还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展示能力,明确指出学生的问题。
2.2 确保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做到“一学五炼” 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是评价与能力提升的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做到“一学五炼”:“一学”是指学生对表现性任务的学习,既可以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又可以在教师指导其他学生的同时学到对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五炼”是指学生要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以及交流展示能力。
2.3 表现性任务不宜过难 表现性任务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是通过学生在完成具体的表现性任务时的外显表现或倾向来评价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或能力。所以,教师在制定表现性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