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应电专业工学交替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6-08-19 20:24王晓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20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比较研究校企合作

王晓兰

摘要:该文以苏州经贸学院应电专业为例,分析了近几年“学生进企业”和“企业进学校”两种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成效与不足,探索分析了我校应电专业工学交替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0-0156-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和实践推广。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工学交替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体验社会真实岗位的工作流程,积累实战工作经验,还可以为后继的在校学习提供一定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应该说是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然而,由于没有政府相关的政策扶持,企业并不愿意大量接收在校学生到企业顶岗,我校应电专业在探索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工学交替,探索更为高效,务实,可持续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是应电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1 应电专业“学生进企业”工学交替模式分析

追踪2015和2016年的情况,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发展,大型电子类制造企业订单量下降,企业对在校学生顶岗的需求大量减少。本校应电专业学生到企业一线顶岗面临越来越多困难,一方面,企业高强度的作业要求,学生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企业考虑到学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成本,双方的合作面临很多现实的瓶颈。学生在企业顶岗期间,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工作状态,学校指导教师需要定点驻扎企业及时得进行疏导处理。一些小的电子类企业,无法吸收整个班级四十多人的顶岗,分散的顶岗又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这种工学交替模式现在进行得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经过两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之后,后期的返港率是比较低的,学生返回实习单位或者从事相关工作的意愿比较低。如表1所示,为近年的统计数据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学生到莱克等一线企业工学交替之后,选择继续在该企业或者该类型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比较低,综合返岗率或者选择从事相关工作的比例不到2%。学生待遇方面,除了基本工资加上加班费等之外,并无其他优势,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蓝领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成效一般。

2 应电专业“企业进学校”工学交替模式分析

近两年,随着企业订单量的减少,应电专业学生的整班顶岗越来越困难,故而我校应电专业了第二种工学交替模式,即“企业进学校”。我校应电专业引进到学校的企业主要是IT类职业培训企业,例如智翔教育集团、上海兄弟连IT教育、苏州NIIT苏州人才实训基地等。这些培训机构涉及的职业培训有:ARM 嵌入式开发培训、集成电路设计培训、FPGA嵌入式应用、PHP培训,HTML网页设计培训等等,涵盖了应电专业的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拓宽了我校应电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面。

专业机构的IT培训,以提高IT职业教育“产学结合能力”为宗旨的业务模式,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商业级的仿真案例和业务实训,对学校而言,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同时,依托项目外包业务,可对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大量的业务实践机会。对学生而言,迅速提升其对实际业务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企业而言,产学结合的业务模式可以大规模定向培养初级工程师,大规模提高了其获得合格技术人才的效率,同时降低了其对技术人才培养的综合成本。

2.1 校外培训机构的几大优势

1)业内领先的研发优势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电子、嵌入式软件技术方面有较为成熟的技术积累,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将一线项目案例转化为实训案例、实训产品,让学生体验最前沿的技术。培训企业一般也会承接外包项目,教学队伍在信息化产业领域掌握了以通信、移动互联网、嵌入式软件为代表的技术制高点。研发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知识熟练,同时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不间断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研发水平紧跟国际先进步伐,始终保持业内领先。

2)具备“双师”(工程师与教师)能力的人才队伍

培训企业的教师一般都是具备“双师型”能力的人才队伍,既来自于产业又未脱离产业,很多教师都曾在企业担任过项目经理或者产业工程师等职位,具有良好的从业经验。通过对最新产业技术的动态积累,不断将真实的产业项目转变为真实实训案例,反哺教育创新。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产业项目中,培训企业教师能够打破单纯讲解理论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在实训或实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仿真或真实的产业项目,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2 “企业进学校”的返岗率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们应电专业与培训类企业进行了两年的工学交替合作,一共六个班级,通过多个专业方向的尝试,学生的满意度较高,成效令人满意。如表2所示,为近两年“企业进入学校”的工学交替基本情况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8周企业的工学交替培训,有近10%~20%的同学会选择继续后继课程的培训(注:这部分培训需要出10000左右的培训费用,学生自愿选择),在学生培训结束后的就业也是很喜人的,基本起薪在4000,转正之后的薪资可以达到6000左右的水平。可以说在应电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也是排在前列的,学生对此类培训的评价较高,虽不是适合每一个学生,但是为很多同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培训机会。

3 两种模式成效比较

在2014年之前的工学交替模式,以应电专业学生进入一线电子企业为主要形式,但是面对工作强度高,工资技术含量低等客观原因,学生后期继续选择该类型的企业进行正式就业的比例不到2%。从2014年开始,引入IT类培训机构合作工学交替模式,学生能除了能学到社会最主流的专业技能培训外,能更好地就业,选择继续自费培训的学生比例达到15%以上,可见这种“企业进学校”的工学交替模式更适合高职高专类应电专业学生,更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对职业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范秀仁. 简析高等职业教育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J]. 职教论语, 2013(31): 76-79.

[2] 贺伟华.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EB/OL]. (2013-06). 百度文库.

[3] 白鹿资讯. 智翔教育正式加入“校企合作委员会” [EB/OL]. (2015-12). http://mt.sohu.com/20151222/n432159522.shtml.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比较研究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