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效果观察

2016-08-18 08:45张奇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脑性肌张力姿势

张奇

(洛阳东方医院 儿科 河南 洛阳 471003)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效果观察

张奇

(洛阳东方医院 儿科河南 洛阳471003)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11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6个月)和B组(7~9个月)。所有患儿以运动疗法为主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结果A组总有效率(95.16%)高于B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A组GMFM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预后,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运动疗法;脑性瘫痪;儿童

小儿脑性瘫痪常称为“脑瘫”,主要发生在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是一种致残性疾病,给患儿的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该病是由于在幼儿脑发育时期各种因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往往伴有智能障碍、惊厥、精神行为异常。运动疗法通过针对患儿运动及感觉进行训练,以增强患儿运动能力,具有目的性、组织性等特点。临床研究发现,给予脑性瘫痪患儿早期运动疗法,可有效防止关节强直、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预后[1]。本文通过对11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采用运动疗法早期治疗来观察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11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纳入标准:年龄<9个月;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诊断标准[2];无其他神经系统性疾病;一般情况良好,无重大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将11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6个月)和B组(7~9个月)。A组共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4.05±0.84)个月,体质量(2.65~7.10)kg,平均体质量(4.96±1.86)kg;B组共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8.10±0.68)个月,体质量(6.10~12.35)kg,平均体质量(9.54±1.3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运动疗法,详细措施如下。

1.2.1运动方法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根据运动发育落后为主的患儿用Vojta法进行反射性翻身和腹爬,采用Bobath抑制手法对以姿势异常及肌张力增高为主的患儿进行治疗。Vojta 法:采用反射性腹爬及翻身两种诱导治疗方法,以患儿膝、肘、踝、腕为主诱发带,以后头部、臀中肌、肩峰、肩胛内侧及下角等为辅诱发带,在10~30 min内完成诱导。同时进行四肢协调及体干移动运动,体干移动体现为抬头—翻身—坐—爬—走。Bobath法:抑制性方法,采取全身伸展姿势、抱球姿势、侧卧位对称姿势等,缓解患儿肌张力,为正常动作及运动做铺垫;促通性方法,采用对称性坐位模式、抗重力头立直模式及肢体协调模式对患儿平衡反应、脊柱伸展进行训练,针对肌张力较低患儿,应加大关节稳定性及肢体负重感,以纠正异常姿势。上述治疗方式每次持续30 min,1次/d,不间断治疗至少4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个月。

1.2.2其他治疗在运动疗法过程中,给予患儿高压氧、针灸等常规治疗,同时正确指导患儿家长对患儿进行床上训练。

1.3疗效评价

1.3.1临床效果标准显效:肢体活动功能正常,肌张力明显改善,降低2个等级以上,发育顺序基本正常,异常姿势消失;有效:肢体活动功能和异常姿势都较之前有所改善,肌张力也降低1个等级,发育顺序有一定提高;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粗大运动功能评价标准采用GMFM评分对治疗前后分别评分,测定5个功能区,其中包括卧位、爬行、翻身、行走、坐位、跑步、跪位等。GMFM总分=测定评分之和/检查功能区总数。粗大运动功能的好坏与评分相关,评分越高功能越好。

2 结果

2.1治疗效果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粗大运动功能治疗前,两组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均升高,A组GMFM评分高于B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A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s,分)

注:与A组比较,b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新生儿及幼儿的各种危症的救治水平越来越高,但同时也造成小儿脑瘫发生率的上升[4]。小儿脑瘫是由于在幼儿脑发育时期各种因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主要有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往往伴有智能障碍、惊厥、精神行为异常。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多采用运动疗法,我国大多运用传统医学治疗方法。运动疗法通过在患儿运动模式还未固定时采用感觉刺激和运动训练等方法来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改善患儿预后,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有研究证实,婴幼儿脑组织中神经髓鞘化尚未完全发育形成,运动功能也在发育阶段,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幼儿更为明显[5]。运动疗法能够增强患儿的肌力,提高肢体协调运动能力,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本研究发现,A组总有效率(95.16%)明显要高于B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GMFM评分上升明显比B组高(P<0.05)。这与李庆安等[6]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运动疗法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年龄越小,效果越显著。分析其原因,6个月内患儿脑组织发育尚不成熟,且大脑处于发育及生长时期,营养、环境、遗传等因素均可影响大脑发育,给予患儿早期运动疗法可有效促进大脑功能发育,使受损的大脑细胞得到有效代偿,从而增强患儿肢体协调及运动能力,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儿肢体协调及运动能力的提高,防止关节强直、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预后,且与年龄密切相关。

[1]吴云.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安徽医学,2011,32(6):859-862.

[2]陈萍,肖持坚.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1):100-101.

[3]肖爱平.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康复干预对患儿预后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2,47(12):1085-1087.

[4]徐玲,杨亚丽,王纪文,等.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3):227-228.

[5]谭日敏.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6):357-358.

[6]李庆安,曾晓楠,杨杰.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8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27-28.

R 729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49

2015-10-27)

猜你喜欢
脑性肌张力姿势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倒挂在树上,我的主要姿势
看书的姿势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