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洁(中碳未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05)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
◎ 焦洁(中碳未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05)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由七个试点交易机构组成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规则逐步完善。但对比欧盟碳市场发展,目前的中国碳市场应该是进入了发展期的初级阶段。对于未来面临的繁荣期和平稳期,政府和各交易机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碳交易即碳排放权交易,是由《京都议定书》中第十二条衍生出来的有利于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最终目标的解决方案。《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新路径,把温室气体排放权当作商品,从而形成了碳交易。
中国最早参与国际碳交易主要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来实现的。 当时,国家发改委为了最快速有效的管理碳交易这种国际贸易,制定了中国CCER期货的销售价格不得低于8欧元的规定,当时对于一个中国的项目业主来讲,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益,例如一个最常见的49.5MW的风电项目,每年产生的减排指标是10万吨,相当于业主每年有80万欧元,当时约等于800万人民币的收益。而且,根据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公布的方法学的规定,一个项目一旦注册成功,将会有21年的减排计入期,也就是说,业主可以基本无障碍的连续收益21年。
对于国外买家来讲,在中国收购到一级市场8欧元的期货,经过一年左右的开发过程,现货售价将近30欧元,所以欧美日本各大机构,银行纷至沓来,中国2007 年2008年经历了国际碳交易的一个繁荣期。国际交易期间,中国的CDM项目总量占到全球的57%之高。中国企业通过做CDM项目直接获利超过千亿。大量做过CDM的企业,其实手里还有未来能够产生出来的碳资产。但随着2009年欧盟经济危机的到来,欧盟的履约企业由于减产,轻松的完成了履约,无需在通过碳交易完成对《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国际碳交易逐渐进入了一个低潮期。这个低潮期的到来原因是全球经济下行,本身高耗能企业的排放绝对值也相应减少了。而中国和欧盟之间的CCER交易也逐渐衰落。
中国从2012年开始, 对国际做出碳减排的承诺,并且一直按照既定的方针,通过碳交易实现碳减排,这也是最符合中国国情,对企业来讲缓冲空间最大的减排方式。我以及我所在的机构自2013年中国开始试点地区的第一笔碳交易以来,在每一个试点地区的交易平台都成功操作了交易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参与交易的企业,以及积极观望碳市场的企业以及机构的第一手资料。
对比欧盟碳市场发展,目前的中国碳市场应该是进入了发展期的初级阶段。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勇主持了全国碳交易电视电话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七个试点的交易所都承担了去非试点地区培训碳交易的任务,并在会后积极执行,各个非试点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都非常积极参与,也逐渐认识到,碳交易不是卡企业发展,而是给了企业一笔数量可观的碳资产,通过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企业是可以从中获利的。
在国际交易时期,由于交易规则都是根据欧盟制定的规则进行,所以中国的企业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期才能让企业领会碳交易的原理。中国国内碳市场的所有规则和政策都是根据中国企业和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的,又经历了三年的试点地区碳交易,所以,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培育期基本已经结束,而且这个培育期也比较短暂。
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各国家各区域市场对交易的管理规则不尽相同。各个国家按配额和项目分类的碳市场发育进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从实际情况来看,欧盟成员国在碳市场仍是领跑者。
2.1全球碳市场主要由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推动
欧盟一直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欧盟又以英国为代表性成员,其实践的配额交易机制和《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三机制是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碳市场构建的基本路径是“自上而下”。其中世界最大的区域碳市场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涵盖欧盟27个成员国和列支敦士登以及挪威等29个国家,有欧洲气候交易所(EC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巴黎Blue next碳市场等8个交易中心,将近1.2万温室气体排放实体。
2011年欧盟碳市场总值增长11%,达1760亿美元,交易量创下10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新高。2011年全球碳市场继续遵循与往年相同的模式,主要由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推动。2012年后一级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仍大幅上升了63%,达20亿美元。虽然中国仍是合同核证减排量的最大来源,但非洲国家在2011年开始呈现强势,占当年签订的2012年后核证减排量合同量的21%。
2.2欧盟排放交易发展给中国的启示
欧盟碳交易短短几年,已经经历了从培育期到发展期,再到繁荣期,最后平稳期四个阶段。其发展繁荣与衰落,给中国碳市场很多很好的启示,业内的普遍观点如下:
2.2.1严格公正的核查核证(MRV)。碳市场的平稳与繁荣从根本上是由交易产品的同质性决定的,欧盟对各个行业,各个企业所承担的减排义务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对于每个企业的碳排放核查工作也做到了第三方介入,公开透明的获取数据。配额发放的公平性,合理性是整个碳市场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2.2.2用市场手段引导交易。欧盟的碳交易被政策控制的相对较少,所以初期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波动空间,这对于投资者来讲是风险也是诱惑,欧盟由于没有政策手段的调控,完全靠市场手段,因此吸引了大批风险投资者进入市场,这也是导致碳市场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
2.2.3金融手段的多样化。碳交易归根到底是一种金融行为,欧盟碳市场之所以能够繁荣起来,与金融投资者的参与关系很大,金融投资者利用碳交易产品衍生出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既可以繁荣碳市场本身的交易行为又可以有效的控制碳交易中的风险,而且可以将个人投资者引入碳市场,不会对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造成过度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占近70%的比重。换句话说,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时期,2009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家。这个现状决定了我国的高碳地位,同样也说明降低碳排放的市场非常广阔,对于低碳的需求也是强烈的,尤其是在钢铁、石化、发电等高耗能产业上。
3.1中国开始碳交易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国的碳交易机制本身是根据欧盟的机制衍生而来,但是根据七个试点机构三年的碳交易状况可以看出,中国由于本身的市场特点,碳交易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沿袭了欧盟碳交易的发展过程。目前,中国碳市场正面临如下三个问题:
3.1.1配额发放量过大。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政府发放宽松:七个试点机构的主管部门其实对与碳交易还是小心谨慎的,大多感觉控制碳排放是抑制企业发展,因此担心企业有抵制心理而将碳配额的发放尽量放宽松。但是,这个行为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对其重视起来,没有及时的了解和加入碳市场,这其实是企业丧失了规划和掌控自己碳资产的大好机会。
企业核查数据失真:这里面因素很多,有中国核查机构本身的技术问题,也有某些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工作习惯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国际专业人士对中国碳市场诟病最多的地方。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政府需要出资买单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工作。先让第三方独立于控排企业,使第三方真的作为第三方而工作,才能保持工作的公正性。
经济发展放缓:由于房地产,基础建设工作的放缓,高排放企业的产能近几年有所下降,所以一次性发放多年配额的试点地区都出现了配额发放过量的问题。
3.1.2资本依然在观望。资本观望的原因如下:
专业机构的不专业:由于碳市场本身形成时间较短,所以在市场内活跃的机构在专业方面也还是有所欠缺,市场急需专业人才。另外,由于中国碳交易从国际市场交易向国内市场交易转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几年的低迷期,所以,碳市场的人才大量流失,现在市场崛起的过程中人才储备不足。
市场的政策风险大: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几年来,政策总体是支持的,但是一些执行层面的政策迟迟不能出台,以及一些政策吹风会的基调总是摇摆,导致观望碳市场的资本也对市场没有信心。
3.1.3金融衍生品设计空缺。欧盟碳市场之所以繁荣,与金融衍生品的多样化有很大关系,但是中国碳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行业完全没有关注碳交易。碳交易市场既缺乏金融资本也缺乏金融人才,这样的情况下使得碳交易产品金融化的脚步更加艰难。虽然目前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都积极参与碳市场,但是他们的主要业务也仅仅局限在为交易所的客户开设银行账户等低风险的基本业务。也有银行针对碳资产设计了抵押贷款等创新业务,但是开展情况并不理想,仅仅限于对有固定资产的国有企业开展业务。这也体现了银行对于碳资产的风险评估系数是非常高的。
比银行更愿意参与碳市场的金融机构本应该运用他们的资本和金融资源扩大碳市场的资金池,但是,大部分的专业金融机构并没有在碳市场进行投资,而是设立碳金融部门,小心翼翼的进行试水,做着和碳交易行业咨询机构类似的市场,不是去扩大市场,而是来瓜分市场。
3.2各碳排放交易机构应如何迎接未来的两个时期
3.2.1各交易机构需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全国开盘的七个试点交易机构中,除去重庆,天津交易不活跃之外,其他五个交易所的交易都比较活跃:(交易所交易情况盘点如下图:)
短短的时间内,几个交易平台能做出这样好的成绩其实是大量的机构和交易所紧密合作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的碳交易机构也给了交易所很多合理的建议和丰富的资源。交易所也在和机构共同合作和业务创新中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未来,全国碳市场开启之后,预计参与的控排企业从现在的两千余家会激增到七千余家,需要现有的交易所有更加高效的业务能力和更强的服务意识,这要有大批的专业从业人员的支撑。
3.2.2交易所与机构的紧密合作。国家发改委授权七个试点的交易所作为国家级能力建设中心,承接全国非试点地区的能力建设工作。各交易机构作为有能力组织行业机构为非试点地区进行能力建设的组织者,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需要和各个行业碳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又一轮更加紧密的合作。
在这一轮合作中,机构之间互相取经,常能在合作中有意外的创新,比如上海交易所会在邀请到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在企业培训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的过程中将未来的碳金融理念提前向企业呈现,企业也会对碳金融这一概念表现出足够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非试点的控排企业来讲,他们本身以为碳交易是企业的负担,但通过与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沟通,大部分企业都对碳交易转变了态度,认为碳交易是企业降产能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获得了一部分相当可观的碳资产供企业进行支配。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又相继审批了两家省级碳排放权交易所,四川排放权交易所和福建排放权交易所。国家发改委出于对整个碳市场能力培养提高的目标预计还会有一到两家省级交易所成立。
但就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单纯的通过多建交易所并不能起到活跃市场,扩大市场容量的目的,还需要在软件上多下功夫。
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碳市场的全面建设,包括第三方核查机构的建设和人员培养;交易所的软硬件升级;以及给交易机构一个良好的竞争空间。
其次,各交易机构应给予交易商最好的服务与优惠政策,提高交易商的积极性和活跃度,从而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注入碳交易的领域。
最后,各个机构之间应成立正规的行业协会,合作共赢,形成行业内的良性竞争环境。
在全国碳市场即将全面展开的时间节点上,只有政府,机构,企业之间展开横向纵向的全面合作关系,才能更加稳健的买入全国碳市场的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