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不如身教

2016-08-15 07:02富伟丽
考试周刊 2016年62期
关键词:言教身教言语

富伟丽

古往今来,众多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身教。如《孟子·滕文公上》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论语·泰伯第八》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中庸》说:“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率先垂范是教师言传身教的无声号令。”

单纯的言教效果并不好,一个老师或者家长自身能否言行一致,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效果的优劣。就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很多人都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认为道理说教不如以身示范。那么身教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好的教育效果呢?

一、言语目的明确,身教润物无声

言教即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改变不了明确改变或培养孩子某种行为表现或品质的目的,所以言教是一种要求,相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外在要求,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往往需要主体的某种触动,而这种触动是外在言语难以激发的。记得有一个学生经常欺负同学,特别喜欢用暴击解决问题,曾经把一个同学的颈部用绳子勒出很深的一道红印,吓的老师、学生魂飞魄散,这个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对自己的儿子就是一顿暴打,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开,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经常遭受家庭暴力,内心对暴力虽然很痛恨,可是却只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想象言语教育想要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作用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身教往往可以创造一种可以实践的环境,孩子在慢慢观察尝试的过程中渐渐有了自己的体会,产生兴趣,转化成内在的动力。记得有一个学生曾经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中医,这让我很好奇,我问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她说家里人就是中医,家里有很多中医的书籍,父母也会经常说一些中医的知识,所以她比较了解这个职业,并且产生兴趣,就这样一颗成为中医的梦想种子就种在她的心间,而这是言教无法传递的,并且言教过多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身教润物无声慢慢渗透,当孩子发现时已经渐渐看到效果。

二、身教具有示范作用,指导性更好

我们经常看到身边有很多非常会讲道理的家长,比如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多看书、见到长辈打招呼等,可是孩子在这种反复唠叨中似乎并没有什么长进,因为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知道怎么读书、怎么认真学习、如何与长辈打招呼,事实上孩子只是明白道理,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他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学得的,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生活技能不足,所以身教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样本,可以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同时,身教说明家长已经具备学习的技能或品质,积累一定学习的经验,在指导孩子学习时更有针对性,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和问题的表面,让孩子摸不着头脑,甚至误导孩子的发展。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习各种兴趣活动和才艺技能,可是如果家长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绩或造诣,往往会给孩子选择更适合的学习时机、更恰当的学习内容,少走一些弯路。

三、身教传递的不仅是思想还有感情

言语传达的是资讯,很多孩子都能从理论上掌握父母给予的道理,可是父母的行为却没有传达出言教内容的重视。比如说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喜欢读书,反复唠叨孩子读书的重要性,要喜欢看书,可是家里书籍很少,父母自己都很少看书,孩子专注看书的时候还会经常被打扰,从父母的行为表现上没有看到读书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读书习惯怎么会培养起来,一个爱读书的家长家里一定会有很多书,更愿意抽出时间阅读,更愿意为孩子准备适合的读物,更愿意在孩子读书的时候保持安静,阅读后更愿意和孩子分享心得,这些行为背后传达的对读书喜爱的信号比说教更有感染力,言行一致所传达的信息比单纯的说教更有信服力。孩子看到父母看书的喜悦体验,才是更吸引他们读书的源头。

教育者的行为不能符合自己所讲的道理,“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就会导致受教育者怀疑其言教的真实性,甚至会丧失信心和追求。我曾经做过一个咨询,来访者是一个初二学生的家长,她说自己的儿子和老师关系非常紧张,对老师有很大的敌意,甚至出现辱骂班主任的情况,她说自己很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我问这个母亲:你有何老师沟通过吗?她说:“我沟通过,不过我发现老师对我家孩子有歧视,而且我经常打电话,老师都不接,我也到学校和老师沟通过,可是我们的沟通并不愉快,我觉得老师方法不对,老师却说我孩子有问题,我家孩子虽然有问题,但是老师方法不对才会出现这些问题,我和老师吵了一架。”看来这个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很紧张,她的所谓沟通其实只是告诉老师应该怎么做,并不能真正听取老师的建议,心里面对老师是有成见的,她的表现儿子都看在眼里,并且似乎为自己的问题找到根源——问题不是我的,是老师让我有问题。后来这个孩子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老师对其的正常教育工作都无法开展。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注意言行一致,行为表现不能佐证话语的时候,孩子更愿意相信你的行为表现所传达的信息。

四、身教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

乐观、开朗、真诚、勇敢、有创造力、感恩、自律、自信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我们最希望赋予孩子的,可是这些品质是靠言语教育很难传递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老师或周边人身上看到某种特质的外在表现才学会的,因为我们真的很难把这些品质当成知识传授。记得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每次和学生发生矛盾的时候他都控制不住的愤怒,有时指向自己,指甲下边的肉都被抠烂,有时指向别人,他会拎起椅子砸向同学,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反馈给家长时,父母说我们也经常教育他要与人为善,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我发现爸爸也是一个很难控制情绪的人,在单位和同事之间也经常拍桌子,所以这个孩子看到父亲这样的处理方式,并学会,父亲言语上的和善教育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并不想让孩子学习的情绪表达方式被孩子模仿的完全一致,可见很多时候语言与行为表现比起来是多么的苍白。

所以言传不如身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培养孩子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养上,身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人在教育孩子或学生时,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成长,自我成长才会带来教育的有效。

猜你喜欢
言教身教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言教与身教的有效结合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议政治课中“素质教育”与“主体性”的关系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