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彬
[摘要]当前,我国初中生的人格状况令人担忧,暴力欺凌、极端行为事件屡见报端。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德育之根本。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塑造初中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课程。对此,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从明确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提升教师人格四个方面入手,对培养初中生健康人格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健康人格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75-02
近年来,初中生极端事件常见报端。例如,2015年6月,浙江庆元四名初中生暴力残害一名小学生;2016年1月,济南市一名初二女生因成绩不理想被训斥而跳楼自杀;2016年4月,亳州市中学生在教室群殴英语老师。这类欺凌幼小、殴打老师、自残自杀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扭曲的心理和失落的人格,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初中生健康人格。
一、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人格”一词源自西方,主要应用于心理学领域,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健康人格”是在人格研究中逐渐产生的新概念,与病态人格对立,指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谐的内部心理机制。具体到初中阶段,初中生健康人格可以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良好的自我认知,人格健康的初中生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平衡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落差,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轻自贱,做到悦纳自我、发展自我。二是与他人关系融洽,面对人际冲突时,不以对立、偏激的方式处理,懂得尊重与包容他人,积极与人合作。三是具有现实知觉,能够客观地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适应社会,而不根据自己的期望去看待事物,接受现实,保持心理平衡。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性
(一)深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健康人格并非与生俱来,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教育在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其任务在于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为基础的,对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纵观思想品德课程,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为基本轴线,教学内容蕴涵着大量的健康人格教育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训练、人格培养等方式,丰富思想品德课的健康人格教育体系。
(二)满足初中生人格发展关键期的内在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早期经验对人的一生有持续性的影响。当今“问题少年”越来越多,如一些初中生存在厌学、自卑、自私、抑郁、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心理和行为等问题,若不及时疏导与纠正这些问题,形成人格缺陷,成年后很难以健康人格参与社会活动。中学时代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初中学生开始关注自我,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渴望独立,成人感增强,但受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易产生认知偏差,不能客观评价自我。加之升学压力增大、课业负担加重,易引发学生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使初中生人格容易产生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三、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初中生健康人格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理念以聚焦健康人格培养
1.坚持以学生为本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拼命去灌输知识,学生为了得高分而拼命地装知识的现象。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以培养学生顺从、听话、循规蹈矩为目的。教育目中无人,只有考试的机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对此,思想品德课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内在心向和自主意志,唤起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的内在自觉。最终,使学生朝着健康人格的方向发展,达到感情和理性、现实和理想的人格统一,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意识和意志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真正主体,是主动摄取、积极为之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塑造的过程。教师并非知识的统治者,教师只是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先行者,教师不应该命令、支配学生学习。并且,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倾听学生的心声,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会到自身价值,养成自信、乐观、负责任的健康人格特征。
(二)优化教学方法以塑造初中生健康人格
1.关注方法的情境性
情景创设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情景创设的类别繁多,有问题情景、情感情景、生活情境等,其中情景创设的核心在于冲突性,因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源自于对那些处于冲突中的价值选择,在价值冲突中,发现自身思维方式的矛盾之处,由此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提升自我,完善人格。例如,在《做诚信的人》一课中,创设是否帮助好朋友考试作弊的矛盾情景,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既守住诚信又不影响友谊,这样以冲突情境为刺激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和人格的提升。
2.增强方法的体验性
体验是人生存的方式,体验具有亲历性、直观性、感染性等特点,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亲身实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初中生健康人格。思想品德课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性活动,如角色扮演、社会实践、小品表演等,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形成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人格。例如在《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一课中,设置“今天我是教师”的角色体验环节,让学生体验作为教师的辛劳,对老师多份理解和尊重。
3.注重方法的对话性
“对话互动”改变了“独白式”“一言堂”的教学状况,它鼓励了学生敢说、会说、爱说,让学生在对话互动中自由成长,促进初中生健康独立人格的形成。对话教学包括师生、生生、生本和自我之间的对话,而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正是通过这些多重交织的对话,使学生作为参与对话的主体,不断构建自我与外界的联系,继而塑造自身的健康人格。有效的对话是师生间心灵的感应,这就需要对话主体的关系与地位是平等的,同时要注意选取适当的对话话题,话题设计得科学、巧妙,能拓宽对话的广度,延展对话的深度,这是实现健康人格培养的关键环节。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认知冲突中选取话题,开展演讲比赛、小组辩论等教学活动,增强健康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三)营造教学氛围以培养初中生健康人格
1.建立平等、对话、交往的师生关系
思想品德课应该营造尊重、开放、关怀的课堂气氛,紧张、封闭、沉闷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初中生健康人格的成长,对此,我们需要创设建立平等、对话、交往的师生关系。平等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在学识和人生经验方面领先于学生,教师不能将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更不能以命令、支配的方式教育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情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往,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对话意味着师生之间要进行双向沟通,而不是教师个人的单项输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真实想法,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出发,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交往意味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往来,师生间不是冰冷的说教关系,更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交往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得以转变,使师生之间多了情感的传递,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2.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已经具有“小团体”意识,更愿意和同伴吐露心声,同伴关系逐步对个体人格养成产生影响,良好的同学关系会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学生之间交往匮乏的问题,这也是现实教学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营造活泼、自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间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技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这也是因为,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在解决分歧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合理的表达、讨论、争辩,学习理解、尊重他人,从而提升和完善自身人格。
(四)提升教师人格以引导初中生健康人格
1.深化教师心理学素养
教师不仅要育人,更要育己,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健康人格,才能发挥人格示范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健康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值很高、教师自我期望值过大、工作超负荷、人际关系不合等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产生了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焦虑、抑郁、多疑、自卑、情绪无常,不能顺利地工作,甚至出现人格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自身有必要采取措施,缓解教师心理压力。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辅导教师调节自身心理问题,并且积极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自由、自主、宽松的工作环境。其次,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丰富健全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例如,学习心理学方面知识,掌握管理学生的技能;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
2.注重反思与自我修养
教师的人格修养不是天生的,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下形成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教师健康人格的完善在于唤醒自我意识,自主建构内心世界,形成自我认同感。反思有助于个体对自身行为和意识的自觉唤醒,通过自我反思,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发展意识和动力,形成一种自我要求,促进人格的完善。因而,教师要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系统化。例如,进行自我剖析,分析自身的性格优点与缺点,或列出自己在教学中的进步与不足;也可以记录教学关键事件,包括公开课的成功与失误,学生之间的冲突,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常若松.健康人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