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及其在心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6-08-15 00:45李晓旭刘西花毕鸿雁
山东医药 2016年45期
关键词:有氧处方心血管

李晓旭,刘西花,毕鸿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00)



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及其在心脏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晓旭,刘西花,毕鸿雁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00)

心脏康复近年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多种心脏康复模式。运动处方作为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依据。

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心脏疾病

我国老年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已逾千万,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心脏康复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维持患者现有的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住院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1 运动处方的制定

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应该从患者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其体能状况和基础疾病的情况加以制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

1.1 运动频率 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正常人的运动频率应该保持在2~5次/周。Kemmler等[1]将1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分为低频率运动组(1~2次/周)和高频率运动组(2~4次/周),两组均进行同样强度的有氧、抗阻和平衡能力训练,18个月后高频率运动组成员的骨密度、瘦体质量和骨骼肌肉均高于低频率运动组,但两组在降低冠心病风险方面无差异。So等[2]对9 558例11~18岁的青少年进行观察,发现血压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每周2次及2次以上的体育锻炼可显著降低舒张压及收缩压。

1.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延长。起初可进行15~20 min运动,根据自身情况中途适当休息。一般认为每次应保证20~60 min的有氧运动(除去热身及放松训练),也有数据显示运动超过45 min有损伤骨关节的可能。Fairbrother等[3]研究发现,早晨进行30 min的有氧训练较下午、晚上进行同等强度的有氧训练更能显著降低夜间收缩压和改善睡眠质量。

1.3 运动强度 临床最为常用的是心率储备法,即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瑞典心理学家Gunnar Borg发明的感觉尽力程度评级表也较为常用,通常建议患者在12~16 min内运动最为适宜。Aamot等对76例平均年龄59岁的受试者进行12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观察发现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较基线值显著升高。Fiqueiredo等研究发现,进行运动强度为最大负荷量的70%的力量训练者较运动强度为最大负荷量60%和80%的训练者更能获得运动后较长时间的低水平血压。

2 运动处方的内容

2.1 有氧训练 有氧训练是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主要组成部分。Schjerve Inga等[4]发现高强度有氧训练较低强度有氧训练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肥胖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更有优势。张宁等[5]将60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有氧训练组、低强度有氧训练组和对照组,有氧训练3次/周,共8周。对比发现,高强度间歇有氧训练可以明显提高稳定期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且花费时间较短,更容易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曹明英等将200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大、中、小强度有氧运动组,运动组进行3次/周有氧运动,共12周。试验发现,中强度运动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程度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下降幅度最明显。Mohammadi等[6]将24例久坐工作的中年男性随机分为有氧训练组和对照组,前组进行3次/周, 每次20~60 min(60%~75%最大心率)的跑步机训练,12周后发现有氧训练组的同型半胱氨酸(P=0.002)、脂蛋白A(P=0.003)、甘油三酯(P=0.008)、胆固醇(P=0.024)、LDL(P=0.019)显著低于12周前的水平,同时HDL(P=0.017)较12周前明显升高。Hayes等[7]认为有氧运动在延缓神经功能衰弱和减少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2 抗阻训练 抗阻训练较有氧训练引起的心率反应较低,通过增加心内膜下的血流灌注使心肌氧的供需达到平衡。王静等[8]通过对1 003例受试者进行抗阻训练,发现抗阻训练安全且可降低成年人(包括老年人)静息状态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Caruso等将20例男性冠心病患者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高频/低负荷抗阻训练,2次/周,8周后发现运动组患者的心电图中相邻RR间期的均方根和短轴的均方根值显著升高,肌力和耐力得到改善。Toth等[9]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18周的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发现患者的峰氧值摄取能力和外周血管功能明显提高。Kim等[10]通过对PCI术后的患者进行抗阻训练,6周后发现患者LVEF提高到59.58%±9.24%(P<0.05),6个月后LVEF提高到61.58%±9.63%(P<0.05)。Alley等研究发现,试验者于一天当中任何时段进行一定强度的抗阻训练较没有抗阻训练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但在降低夜间血压方面没有显著区别。

2.3 柔韧性训练 老年人柔韧性普遍较差,虽然鲜有报道柔韧性训练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但适量的柔韧性训练可以保持关节活动的灵活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Battaqlia等[11]将37例老年女性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进行2次/周,共8周的柔韧性训练(包括10 min热身,50 min核心训练,10 min放松),训练结束后发现训练组的脊柱活动范围较对照组明显改善。Cihlar[12]将53例年龄在61~88岁之间的老年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轻柔的体操锻炼,结果发现干预组的四肢柔韧性和力量、协调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3 运动处方在心脏疾病方面的应用现状

3.1 稳定型心绞痛 Stewart等[13]通过对来自39个国家15 486例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发现46%的患者在诊断出冠心病之后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了运动量,缺乏运动不利于心脏康复。Nakayama等[14]通过对41例59~83岁的轻型高血压患者和(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发现低强度的日常活动在改善心率变异率和疾病的预后方面起重要作用。陈美娟等[15]将1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心脏康复组和对照组,前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实验后发现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CRP、IL-6、血栓素A2、LDL-C均有下降,心脏康复组血浆CRP、IL-6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因此,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机制之一。

3.2 慢性心力衰竭 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仅在少数地区开展,还未得到大多数医院的重视[16]。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就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ⅠA推荐。Adsett等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水上运动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肌肉力量和生活质量,并且为无法参与传统运动项目的患者提供了另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Dieberg等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后较训练前峰值摄氧量提高了近17%,且在3 744个训练小时内无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

3.3 心脏病变相关的心理疾患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既包括器质性病变者,也包括心血管神经症。心血管疾病可使患者焦虑、抑郁,反过来,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程度,二者互为因果[17]。Meyer等[18]发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是其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且影响疾病的预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患者的心理干预不容忽视。陈士芳等[19]发现,行急诊PCI术后的患者进行院外恢复初期康复运动可显著改善抑郁状态。Sin等[20]对960例平均年龄67岁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观察,发现抑郁状态可导致机体功能衰退,改善抑郁程度应该放在与传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同等重要的地位。

心脏康复近些年来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从中受益。运动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康复过程始终,其作为一种“天然绿色良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益处毋庸置疑,然其有效的前提是安全。因此制定运动处方前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及整体的机能水平进行科学细致的评估非常重要,根据评估情况制定科学的运动量才能保证运动的安全有效,从而最终达到心脏康复的目的。

[1] Kemmler W, von Stenqel S. Exercise frequency, health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s of the elderly[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3,94(11):2046-2053.

[2] So HK, Sunq RY, Li AM, et al. Higher exercise frequency associated with lower blood pressure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J Hum Hypertens, 2010,24(10):646-651.

[3] Fairbrother K, Cartner B, Alley JR,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timing on sleep architecture and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in prehypertensives[J].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14,12(10):691-698.

[4] Schjerve Inga E, Tyldum Gjertrud A, Tjonna Arnt E, et al. Both aerobic 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mes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obese adults[J]. Clin Sci, 2008,115(9):283-293.

[5] 张宁,孙步高.高强度有氧训练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4):7-9.

[6] Mohammadi HR, Khoshnam E, Jahromi MK, et al. The effect of 12-week of aerobic training on homocysteine, lipoprotein a and lipid profile levels in sedentary middle-aged men[J]. Int J Prev Med, 2014,5(8):1060-1066.

[7] Hayes SM, Alosco ML, Forman DE, et al. Th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cognitive and neural decline in ag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urr Geriatr Rep, 2014,3(4):282-290.

[8] 王静,朱为模.抗阻训练对安静血压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4):106-112.

[9] Toth MJ, Miller MS, VanBuren P, et al. Resistance training alters skeletal muscl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human heart failure: effects at the tissu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J]. J Physiol, 2012,590(5):1243-1259.

[10] Kim C, Kim DY, Lee DW. The impact of early regula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myocardial func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nn Rehabil Med, 2011,35(4):535-540.

[11] Battaqlia G, Bellafiore M, Caramazza G, et al. Changes in spinal range of motion after a flexibility training program in elderly women[J]. Clin Interv Aging, 2014,11(9):653-660.

[12] Cihlar V. Mobility performance in the third stage of life: interventional study of flexibility training in persons aged between 61 to 88 years[J]. Z Gerontol Geriatr, 2013,46(4):339-345.

[13] Stewart R, Held C, Brown R.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Eur Heart J, 2013,34(42):3286-3293.

[14] Nakayama N, Neqi K, Watanabe K, et al. Life activities improv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mild hypertension and/or the initial stage of heart failure[J]. J Clin Nurs, 2014,23(3-4):367-373.

[15] 陈美娟,陈汉娜,徐佳,等.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3):193-195.

[16]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2014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杂志,2014,42(9):714-720.

[17] Nicholson A, Kuper H, Hemingway H. Depression as an aetiologic and prognostic factor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6362 events among 146 538 participants in 54 observational studies[J]. Eur Heart J, 2006,27(23):2763-2774.

[18] Meyer FA, Hugentobler E, Stauber S,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at discharge from rehabilitation predict future cardiovascular-related hospitalizations[J]. Cardiology, 2015,131(2):80-85.

[19] 陈士芳,钟文杰,任丽芳.康复程序在改善急诊PCI患者抑郁状态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201-202.

[20] Sin NL, Yaffe K, Whooley MA. Depressive symptom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everity, and functional status in older adul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heart and soul study[J]. J Am Geriatr Soc, 2015,63(1):8-15.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WSB23015)。

毕鸿雁(E-mail:hongyan_bi@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45.035

R473.5

A

1002-266X(2016)45-0102-03

2016-08-09)

猜你喜欢
有氧处方心血管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人间处方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