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仁图雅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充分挖掘秀丽风景、古代建筑物、民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美术;本土资源;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C-0032-02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这就给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空间,有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一、阿拉善本土艺术资源基本情况
阿拉善有300多年的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本土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苍天圣地阿拉善”,阿拉善的艺术资源就在他们身边,对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如美丽的风景:贺兰山森林、沙漠湖泊;如历史建筑:南寺、北寺、定远营古城;如民族艺术:岩画、沙画、骨雕、阿拉善仿古地毯;如民俗文化:查玛舞、萨吾尔登、沙力博尔、赛驼、阿拉善婚礼等等,这些阿拉善的本土艺术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源泉。本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得到利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喜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资源。为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土艺术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美术鉴赏的实践能力。
二、充分认识本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本土艺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充实国家课程内容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本土艺术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周边的生活,从身边发现生活与美术的关系,挖掘出包含人文素养的文化品质,使学生能创意性地表现学习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最终形成设计与创作。这样,它可以超越单一的教育内容,引导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犹如发生在生活里的故事。另一方面,本土艺术资源的运用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其中,让教学“活”起来。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笔者认为,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的本土建设,都不能忽略课程与本土资源的结合,只有这样,美术教育才能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而服务。
三、利用秀丽风景,触发学生美术情感
阿拉善词义即五彩斑斓,被誉为苍天圣地,真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教师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周边景区进行艺术写生,同时还可以体验生活。学生对景写生,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阿拉善的风景都有明显的特点,学生不易对绘画学习产生退缩和气馁,感到困难,教师可通过风景画现场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梦幻与大自然的静态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学生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如版画、素描、水彩等,可以借景无限想象,发挥个人艺术想法,从而使作品各具特色。以视觉图像为背景,以绘画为表象载体,这既能引发学生的写生表现欲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利用古代建筑物,激发学生美术的灵感
阿拉善有1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的交织融合,造就了阿拉善许多古建筑,如南寺、北寺、定远营古城、城隍庙、四合院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极好的本土艺术资源。这些古建筑,作为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能让学生在感到家乡古代建筑美的同时,培养对美术鉴赏能力,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美术的灵感。学生们实地考察取景拍摄,理解和感悟古建筑的艺术,就会有一种要把它们描绘下来的冲动,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对古建筑的感觉用画作表现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也让学生们有了成就感,既让学生体会了古建筑的美,也提高了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五、利用民族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阿拉善本土艺术资源中的美术作品绝大部分属于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由于阿拉善受藏传佛教影响,历史上拥有八大寺庙,有大量的壁画,随着艺术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沙画、毡画、骨雕、玉雕、石雕、阿拉善仿古地毯等民族民间艺术,这些资源都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功能。创造这些作品的是阿拉善劳苦大众,是人民群众。同时,阿拉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例如,壁画主要是画佛,也就是以人物为主,辅助的有一些动物,少数民族雕刻的岩画以动物为主,辅助的有一些人物和表现生活的,壁画色彩鲜明、形态复杂,但内容单一;少数民族雕刻的岩画色彩单一、形态简单、内容复杂。教师通过让学生们进行对比,观察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发掘作品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的热情,使学生在欣赏感悟作品的同时,达到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
六、利用民俗文化,引导学生体验艺术美感
阿拉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阿拉善民歌、民族舞蹈、乐器、体育、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如查玛舞、萨吾尔登、沙力博尔、赛驼、阿拉善婚礼等。这些都是我们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都是我们阿拉善人民从生活中创造的艺术,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舞台艺术、参加那达慕大会等方式先从视觉上让学生们感受,还可以将艺术家请到学校进行体验教学让学生们切身感受,教师通过这些让学生们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之美、体验艺术之美,这些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并描绘出来。其实,学生对家乡的民俗文化比较熟悉,但他们从未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它、了解它,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用美术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总之,本土艺术资源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将本土艺术文化资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强化学生对本土艺术文化的了解,又能引导学生参与本土艺术的传承,还能强化学生对本土艺术的保护意识。因此,在初中美术新课程改革中,有效研究和发掘本土艺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育人的需要,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侯令.美术课改新视野丛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尹少淳.美术新课程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侯令.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