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真
摘 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运用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管理者和企业的利润最大。但是这种盈余管理会使财务报表的信息缺乏可信度,为了增强财务报表的质量,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就要进行博弈,从而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关键词:上市公司 资产减值准备 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1.盈余管理的定义。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管理层是盈余管理的实施者,他们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变更等作出决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第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或管理层利益最大化。第三,盈余管理是针对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展开的。
2.盈余管理的方式。(1)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我国的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可以选择的很多方法有很多,比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就有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等,因此企业可供选择的空间很大,这就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2)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不善,就会采用关联交易来虚构经济业务,从而增加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关联方之间还可以以资产重组、转嫁费用等形式进行交易,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3)通过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好,或者在未来年度非常可能出现较大的亏损,就会挑选一个会计年度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的经营期间在慢慢的转回来,以弥补亏损,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资产减值一定程度上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首先,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技术或经济环境的资料获取和资产具体情况的描述进行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的判断非常具有主观性。故而,即使会计人员的判断是资产发生了减值,公司也很可能不计提减值准备,以使报表呈现出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其次,一旦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企业就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需要到资本市场上才能确定,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就特别不好确定。这就给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最后,信息的不对称也给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空间。如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为了满足双方一致同意的业绩目标,也会先计提一下资产减值,当出现经理人无法控制的亏损或经营不善时,就可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业绩目标的要求。此外,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掌握更多的信息,但是他们并不会把他们掌握的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公布,因而报表的使用者只掌握一部分信息,公司的管理层就可以用他们掌握的信息进行盈余管理。
2.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产减值在1992中才出现,发展至今也不过短短的二十几年,因而还不够完善,正在逐步完善之中。由于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越来越普遍,使得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这就迫使相关机构完善与资产减值相关的会计准则,但完善后的资产减值准则又使企业寻找新的盈余管理的方式,因而,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博弈的状态,两者此消彼长,但最终推动了资产减值的发展和完善。
三、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1.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由于经济全球化,企业对价格的变动的估计更加困难,上市公司通常以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的价值。企业想要获得准确的公允价值需要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作为依托,但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因此,要获得准确的公允价值有一定的难度,可要获得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更难。故而,获得公允价值还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更准确的反映公允价值,不仅可以在发生减值时及时准确的计提应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还可以在公允价值上升时,及时准确的转回资产上升的金额,但转回的金额不得高于其计提的金额,从而保证财务报表的质量。现如今,我国确定资产价值的途径有物价局、资产管理部门、中介机构以及网络等。同时,成熟的资本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完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财务报表的质量如果仅靠对报表环节的关注,显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对会计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关注,并且都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来进行。因此,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有效的减少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的发生。但是,资产减值准备的整个处理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同时,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发现公司对的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存在什么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其实,上市公司都有内部控制机构,只是它们通常被管理层所控制,因此,要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就要完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减少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达到被ST或PT的条件是上市公司在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都小于零,或者连续三年亏损处于亏损的状态。因此,当公司出现亏损时,管理层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以保证其能够继续挂牌交易。为了避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或者增加其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可以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增加经营的現金流量这一指标。因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整利润,但是现金流量这一指标却很难调整,利用现金流量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另外,资产减值是个非经常性的损益项目,因而,如果将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在评价业绩的体系中删除,就能够反应的盈利能力就更加真实和可信。同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没有对计提以及转回的资产减值的合理性和计提以及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进行披露。因此,为了保证报表信息的可信赖性,公司要在报表附注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合理性以及依据进行披露。
4.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制度。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有时并不一致,经营者有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公司的利益,这就需要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传统的激励机制都是短期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营者的投机心理,即喜欢用盈余管理来达到业绩指标,而不是努力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来达到业绩指标。因而,在考核经营者的业绩时,要增加一些长期的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避免经营者的投机心理。
四、结语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运用盈余管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管理者和企业的利润最大。但是这种盈余管理会使财务报表的信息缺乏可信度。对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加以规范,可以有效的降低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从而为财务报表的信息的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小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及管控策略.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5.
[2]李文勇.减值会计处理对铁路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3]曹伟.浅析盈余管理的会计相关问题.中国商贸,2013.7.
[4]冯雨.存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
[5]刘西国,徐向真.以准则外制度制约盈余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3).
[6]陆宇建,张继袖.会计职业判断、盈余管理与道德评价标准[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