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鲈一种致病菌的发现及分离鉴定

2016-08-13 09:22时少坤冯卫权邓国华彭景书广东省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深圳518067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3期
关键词:黑莓单胞菌平板

时少坤,冯卫权,邓国华,彭景书(广东省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 深圳 518067)

黑莓鲈一种致病菌的发现及分离鉴定

时少坤,冯卫权,邓国华,彭景书
(广东省深圳市渔业服务与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东 深圳 518067)

从濒死的黑莓鲈(Pomoxisnigromac ufastus)病灶内,分离纯化一株优势菌B017,用生理生化、细菌/药敏分析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回归感染的方法对其致病性检验;同时进行药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oide);AHM试验、运动力试验、氧化酶试验、吲哚试验均为阳性,革兰氏阴性菌,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阿拉伯糖、七叶苷及水杨苷等5种糖类。该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吩、头孢唑林等头孢类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和哌拉西林等耐药,对黑莓鲈的半致死量为2.6×104cfu/g。

黑莓鲈;类志贺邻单胞菌;分离;鉴定

黑莓鲈,也称美国银斑、银斑鱼,属日鲈科,莓鲈属,是一种中小型广温性鱼类,广泛分布在北美大陆的江河湖泊中,于1993年由珠江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黑莓鲈适应能力强,其生存水温1~38 ℃,最适生长水温15~30 ℃,为偏肉食的杂食性鱼类,抗病能力强,易于饲养,肉质紧密,味道鲜美,近年来在珠三角和国内其他地区均有养殖。2014年8月,深圳某养殖场的黑莓鲈发生发病死亡,发病率约为50%,死亡率为30%~40%,病鱼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鱼眼球突出,鳃丝发白,体表出血;肝脏、肾脏有出血点;胆囊、脾脏肿大;肠道有乌黑色内容物,肛门红肿。自患病鱼体内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B017,经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

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水体及动物体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细菌[1-4]。有报道显示,类志贺邻单胞菌可引起中华鳖(Trionys sinensis)、暗纹东方鲀(Takifagu obsurus)、鲟(Huso daur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等水生动物发病死亡[1-6]。但类志贺邻单胞菌能引起黑莓鲈发病死亡,还未曾有报道。通过回归感染等实验,证明其为引起黑莓鲈发病的致病菌;通过药敏试验,发现了几种该菌敏感的药物。通过本实验,为黑莓鲈的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黑莓鲈的顺利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1 样品及样品处理

病样采自深圳市某黑莓鲈养殖场,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健康黑莓鲈购于广州市某养殖场,规格为7.9±1.1 cm,约400尾,暂养于实验室水族箱中供人工感染试验。暂养期间,每天早晚投喂一次,以30 min内吃完为宜并清污,及时剔除死亡和淘汰活力弱个体,暂养时间为10 d。人工感染试验前48 h停止投食。

2 实验方法

2.1 病原的分离和纯化

选取具有典型症状的濒死黑莓鲈,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体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其肝、脾、肾和出血点处肌肉,于1.5 mL离心管中,剪碎混匀。取约0.5 g样品放在另一个离心管中,然后加入0.5 mL的生理盐水,用灭菌的研磨棒充分研磨,取200 μL组织悬液,分别涂布于脑心浸出液琼脂培养基和血琼脂平板上,28 ℃培养24 h,挑取优势菌落,于普通培养基(NA)上经2次纯化培养后,得到菌株B017。

2.2 菌落保存

将B017划线于NA斜面上,28 ℃培养24 h后,用移液器加入1 mL的淡水保种液,振荡器充分振荡后,将菌液移取至保种管中,-80 ℃保存,备用。

2.3 形态观察

取NA平板上第二次纯化的菌株,经革兰氏染色后,油镜镜检。

2.4 感染试验

2.4.1 回归感染试验

回归感染试验分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将活化后的B017,接种于脑心浸出液,28 ℃恒温振荡培养24 h后,取1 mL培养液3 000 rmp/s离心后,弃上清,加入1 mL生理盐水,振荡混匀,100倍稀释。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挑取15尾黑莓鲈。试验组腹腔注射菌液0.2 mL/尾,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尾。试验期间水温27.0±0.5 ℃,连续7 d观察并记录各组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对死亡黑莓鲈及时进行解剖和病原菌的再次分离。采取平板落菌的方法,计算得菌液浓度约为4.0×108cfu/mL。

2.4.2 半致死浓度

根据文献[3-4]中测定方法,随机挑选105尾黑莓鲈,分7组,6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各15尾。

将细菌纯化培养物按2.4.1的方法制得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并制成细菌悬液,菌液浓度为:1× 103cfu/mL、1×104cfu/mL、1×105cfu/mL、1×106cfu/mL、1×107cfu/mL、1×108cfu/mL,每尾注射0.2 mL,对照组每尾注射生理盐水0.2 mL。试验期间水温保持在27.0±0.5 ℃,连续 7 d观察并记录各组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及时清除死亡个体。

2.5 病原菌鉴定

2.5.1 生理生化鉴定

用接种环和接种针挑取单菌落,分别进行AHM试验,细菌的动力试验,氧化酶试验,葡萄糖、蔗糖等生化鉴定试验,用BD 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鉴定。

2.5.2 16S rRNA 序列同源性分析

取纯化后的细菌,通过核酸抽提,PCR扩增,电泳,切胶回收后,将回收产物送华大基进行测序。通过已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临近种属的16S rRNA 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确定其物种。

2.5.3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采用GenBank数据库中Blast软件对测序得到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采用MEFA 4.0 软件进行多重序列匹配分析,用邻接发(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通过自举分析进行置信度检测,自举数集为1 000。

2.6 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法。将制成的2.0×108cfu/ mL菌悬液,取0.1 mL,用涂布棒均匀涂布于NA平板上。用无菌镊子将抗生素纸片紧贴在平板表面,于28 ℃下恒温培养24 h。记录各药敏纸片抑菌圈的直径,根据药敏纸片的抑菌范围解释标准判断试验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菌落形态特征

在NA平板上菌落呈圆形、淡黄色不透明,表面湿润、光滑、微隆起、边缘整齐,直径为1~3 mm。在血琼脂平板上呈灰白色,不溶血。镜检可见红色短直杆菌,两端钝圆,多单个散开分布。

3.2 回归感染试验

如表1所示,分离菌株对黑莓鲈有较强的致病性,人工感染玫瑰鲈的死亡率为100%。与养殖场病鱼的症状相同,将病鱼送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

表1 B017对健康黑莓鲈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3.3 半致死浓度试验

根据表1中鱼的死亡结果,用 SPSS 13.0 计算 B017 得 LD50=2.6×104cfu/g。

3.4 生化鉴定结果

AHM培养基鉴定为阳性,运动力阳性,氧化酶试验阳性,吲哚试验阳性,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阿拉伯糖、七叶苷及水杨苷等5种糖类,脱脂奶平板试验阴性,经BD 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B017为类志贺邻单胞菌(鉴定率为99.9%,T值为0.95,鉴定结果极好)。

3.5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去顶菌株B017的系统发育地位

用16S rRNA通用引物扩增B017 菌株的16S rRNA基因片段,得到一长度约为1 500 bp的片段。所测基因序列(登录号:KC825332)与已登陆的类志贺邻单胞菌16S rRNA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99%,从中选择同源性较高的类志贺邻单胞菌以及弧菌科其它菌属细菌16S rRNA 基因序列,并以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为外群,用MEGA 4.0 软件通过邻接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B017与类志贺邻单胞菌聚为一簇。

3.6 药敏试验结果

用35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对菌株B017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曲南等26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等5种抗生素中介,对麦迪霉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如表2所示)。

表2 药物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日益严重的药物残留、环境污染和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关注的兽医公共卫生问题。对分离到的该致病菌株耐药性分析发现,该菌对氨曲南、头孢唑啉等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等中介,对克林霉素、万古霉素耐药。该结果与陆文浩等[7]和陈林等[8]的试验结果不同:陆文浩等分离的菌株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和四环素均中介;陈林等分离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等中介。这些菌株间的耐药性差异可能与分离地方不同、环境不同或者宿主不同有关,也可能是抗生素滥用的结果,这势必为类志贺邻单胞菌疾病的防治带来不利影响。

[1]李耀国,肖调义.转基因抗病草鱼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1):26-28.

[2]沈建忠.动物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编辑:晏兵兵)

S435.111.47

B

1006-799X(2016)13-0126-03

猜你喜欢
黑莓单胞菌平板
消失的亚特人之黑莓
属于你的平板电脑
平板对缝焊接视觉跟踪试验及异常数据分析
出彩的立体声及丰富的画面层次 华为|平板M6
槲皮素改善大鼠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黑莓彻底退出手机界
黑莓的未来在Android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及整合酶的检测
齐口裂腹鱼肠道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