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喆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陕西 延安 716000)
微创法与传统手术治疗顽固性足跟痛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
董喆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陕西 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比较微创法与传统手术法祛除足跟骨骨刺治疗顽固性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取的92 例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微创法治疗组和传统手术治疗组,其中微创法治疗组44 例,传统手术治疗组48 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功能恢复时间,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根据临床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5~72个月随访,平均48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随访时间及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顽固性足跟痛,微创法与传统手术治疗均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恢复与改善。微创法治疗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功能锻炼时间分别为(1.05±0.41) cm、(20.13±3.54) mL、(4.28±1.46) d和(1.03±0.26) d,均显著短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微创法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2.21±0.33)分、(1.02±0.32)分和(2.13±0.71)分,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微创法治疗组的总治愈率为100%,显著高于传统手术法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顽固性足跟痛,微创法治疗的临床治愈效果要显著高于传统手术治疗,且微创法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法;传统手术;顽固性足跟痛
足跟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骨科疾病,属足底症痛中的一种,多来源于跟骨疾患,多发于老年人。对于非顽固性足跟痛可通过减少活动、局部热敷、封闭等疗法进行治疗,但对于顽固性足跟痛的患者疗效较差。顽固性跟骨痛的患者往往采取跟骨骨刺切除的治疗方式,但这种传统手术对患者的伤害较大[1-2]。随着对跟骨痛认识的加深及手术器材的不断创新,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恢复快、损伤小等优点[3]。本次研究我们选取92 例分别接受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的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对其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1资料来源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2 例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年龄在49~70 岁。其中44 例采取微创法治疗,平均年龄(56.5±8.9) 岁;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24 例。48 例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5.9±2.7) 岁;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25 例。全部病例跟骨内侧结节处均有明显压痛,且行走困难、行走时疼痛加剧。所有患者均在门诊经保守治疗1个月~2年不等,效果欠佳。X线检查均见跟骨内侧结节处有骨刺生长。将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研究的患者均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及方法,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顽固性足跟痛诊断标准,足跟底部疼痛,行走片刻后减轻,但久行之后疼痛有加重;足跟骨前下方压痛,有时可触及骨性隆起;X线检查均可见明显骨刺,均需进行手术治疗。
1.2.2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排除足部有严重的皮肤病或皮肤溃烂者;排除合并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如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排除过敏体质患者;排除不能坚持治疗者,资料不全不能随访者。
1.3治疗方法
1.3.1微创法选择跟骨骨刺处作为微创手术的中心点,用“十”字记号对其进行标记,患者均采取侧卧位,局部麻醉。确定“十”字记号的横线延长线与足底上1.5 cm水平线的交点为切口处,在切口的中心位点做一个长约1 cm的切口,将皮肤切开后对皮下的组织进行钝性分离,分离至跟骨的跖骨面,同时对骨刺周围的软组织进行适度剥离。取直径为1 cm的插管,在X线显示屏下进行操作,沿着切口处进行插管,将插管抵达骨刺表面,将管芯抽出,插入不锈钢磨轮和电钻,磨去骨刺并彻底磨平骨刺的基底,用足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并将残余的骨渣完全清除,拔除插管并缝合切口。
1.3.2传统手术法患者均采取侧卧位,局部麻醉。沿跟骨后缘至内下缘作5~6 cm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剥离附着于跟骨结节的跖腱膜、拇展肌以及趾短屈肌起点,暴露跟结节及骨剌,向外侧牵开跖腱膜、拇外展肌,暴露跟结节前内侧足底神经及血管束。以剪刀锐性松解此处内外侧神经及血管束与周围组织黏连,于跟骨内侧结节处切断趾腱膜,用骨刀将跟骨结节处的骨刺全部切除,用骨锉锉平粗糙面,用直径为2.5 mm克氏针跟骨钻孔3~4个行跟骨减压,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放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引流瓶引流,缝合切口。
1.4评价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功能锻炼时间等指标。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进行定期随访:3个月内每个月进行一次复诊,3个月以上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诊。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评价疼痛治疗效果。根据临床表现,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进行比较,疗效标准为,痊愈: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负重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行走正常;有效:疼痛减轻,行走负重时有隐痛,步行久后出现疼痛;无效:疼痛症状无改善,影响行走。总治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患者的比例。
2.1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对比所有入选患者均获15~72个月随访,平均48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法治疗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功能锻炼时间分别为(1.05±0.41) cm、(20.13±3.54) mL、(4.28±1.46) d和(1.03±0.26) d,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均优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法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2.21±0.33)分、(1.02±0.32)分和(2.13±0.71)分,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2.3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微创法治疗组的治疗总治愈率为100%,进行χ2检验,微创法治疗组显著高于传统手术法治疗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未出现全身不适、疼痛加重、过敏等表现,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异常等情况。
足跟痛是由一系列疾病导致的足踝部疼痛症候群,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足跟痛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体型偏胖的患者,一般单侧发病较为多见,部分患者为双侧发病。该病目前的具体致病机制尚未明确,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4-5]。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6],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一般认为跟骨骨刺退行性病变为导致跟骨痛的重要原因[7]。初期的足跟痛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而对于那些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跟骨痛患者而言,其最佳的治疗方式为进行手术切除跟骨骨刺[8]。
针对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临床上可以通过锻炼、肢体固定、体外震波治疗、离子电渗、消炎镇痛药物、局部封闭等方法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9-10]。对于经过6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足底神经松解、跟骨截骨、跟骨骨刺切除及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微创术是基于手术治疗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手术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微创法已经逐渐在各种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长足发展[11]。
微创术进行跟骨骨刺切除治疗足跟痛具有较多优点。传统手术为了切除跟骨骨刺,必须做一个足够大的能够充分暴露跟骨骨刺的切口,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要求需将趾腱膜切断,而趾腱膜切断后会严重影响足弓底部的稳定性,而微创手术则能保留趾腱膜,维持足弓底部的完整解剖生理功能[12-13]。微创法采用小切口,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较传统手术要少许多,另外通过管道的插入,能够直接用不锈钢磨轮和电钻将骨刺磨去,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准确地建立手术通道,防止误伤其他组织。微创法后患者因为所受创伤小,因而能够在短期内恢复功能锻炼,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14-15]。
本文选取了92 例顽固性足跟痛患者,其中44 例接受微创法治疗,48 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通过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我们发现对于顽固性足跟痛,微创法与传统手术治疗均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恢复与改善。微创法治疗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功能锻炼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组;微创法治疗组术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微创法治疗组的治疗总治愈率为100%,亦显著高于传统手术法治疗组。综上所述,对于需进行手术切除跟骨骨刺治疗足跟痛的患者,微创法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且微创法治疗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olan MC,Carne A,Davies MS.Gastrocnemius shortening and heel pain[J].Foot and Ankle Clinics,2014,19(4):719-738.
[2]Lareau CR,Sawyer GA,Wang JH,et al.Plantar and medial heel pain: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J Am Orthop Surg,2014,22(6):372-380.
[3]Sulliran J,Burns J,Adams R,et al.Plantar heel pain and foot loading during normal walking[J].Gait & Posture,2015,41(2):688-693.
[4]殷秀珍.康复医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52.
[5]El Shazly O,El Beltagy A.Endoscopic plantar fascia release,calcaneal drilling and calcaneal spur removal for management of painful heel syndrome[J].Foot (Edinb),2010,20(4):121-125.
[6]Tu P,Bytomski JR.Diagnosis of heel pain[J].Am Fam Physician,2011,84(8):909-916.
[7]Van Linthoudt D,Gerster JC.Acute heel pain related to apatite deposition in the plantar fascia[J].Joint Bone Spine,2013,80(3):344-345.
[8]Amlang MH,Zwipp H.Tendinosis and ruptures of the Achilles tendon[J].Z Orthop Unfall,2012,150(1):99-118.
[9]Crawford F,Thomson CE.Interventions for treating plantar heel pai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20(1):CD000416.
[10]陈文,朱国军.关节镜下切除痛性跟骨骨刺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3,24(19):2842-2845.
[11]周雪峰,黄倩,刘洋.跟骨骨刺综合征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4):324-326.
[12]Gladman DD,Abufayyah M,Salonen D,et al.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caneal spurs in psoriatic arthritis[J].Clin Exp Rheumatol,2014,32(3):401-403.
[13]Heyd R,Tselis N,Ackermann H,et al.Radiation therapy for painful heel spurs: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Strahlenther Onkol,2007,183(1):3-9.
[14]Lee GP,Ogden JA,Cross GL.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 on calcaneal bone spurs[J].Foot Ankle Int,2003,24(12):927-930.
[15]Costantino C,Vulpiani MC,Romiti D,et al.Cryoultrasoun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 with heel spu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J].Eur J Phys Rehabil Med,2014,50(1):39-47.
文章编号:1008-5572(2016)07-0662-04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1-05
作者简介:董喆(1964- ),男,副主任医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7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