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艳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池州市绿道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杨广艳
(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通过对池州市绿道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池州市在体育旅游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池州地域特色,通过资源有效整合,提出以绿道体育为平台,着力打造体育旅游,推动池州体育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升级,构建具有池州地域特点的集“低碳旅游、休闲娱乐、健身运动、文化浸润”为一体的绿道体育产业模式。
池州市;绿道;体育旅游资源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健身意识随之增强,这极大催生了休闲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作为引领时尚的休闲产业,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自驾游、徒步、登山、自行车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绿道是以不同功能、不同形式连接各节点(如公园、景点、水系、自然保护区、郊区等),以开敞的线性空间,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廊道,绿道因其休闲健身等功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池州市绿道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文化工程、旅游工程、体育工程,对池州的城市发展、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市民健康文明生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结合绿道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展开研究。
1.1池州市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及绿道建设现状
体育旅游指人们出于体育目的而进行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参加体育相关活动而产生的一类兼有体育与旅游属性的社会文化活动的统称[1]。体育旅游资源则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吸引旅游者,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体育旅游产业的经营活动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2]。池州市下辖贵池区和青阳、东至、石台三县以及九华山风景区,户外自然资源主要有江、河、湖、中低山地、溶洞等,通过表1可以看出,池州体育旅游的资源类型极为丰富。
国内绿道建设最早起于珠三角的绿道网建设,但国内绿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安徽于2012年启动了全省绿道网的建设,2013年3月颁布了《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要求各市县于2013 年6月前完成绿道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池州作为“皖南金项链”(区域景观绿道)城市之一,其中省域绿道规划中一号“湖光山色”线(366公里),池州段占305公里,五号“探秘寻踪”线(478公里),池州段占398公里,结合池城特色,规划城市绿道为“六山六湖七水多支”的格局,旨在打造“行尽池城皆是景,一城山水满城诗”的绿道体验。
表1 池州市的旅游资源、绿道建设现状
1.2池州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池州绿道还处于建设阶段。截止2015 年8月底,池州市投资了5000万元为主城区绿道进行了美容,以原有砼路面或沥青路面画线为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改造。近几年来,池州市绿道的逐步发展,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为发展池州体育旅游提供了新的热点,各区县绿道建设初具规模。随着池州市传统地域文化中的体育旅游项目影响的逐步扩大,如傩戏、东至花灯、舞狮、草龙灯等,池州体育旅游产业呈上升的态势,但是池州的体育旅游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2.1体育旅游发展缺乏相应的产业规划和指导思想由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将体育旅游产业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去,体育旅游发展持续性差、布局不合理、参与人群不稳定、结构层次混乱。
1.2.2体育旅游运行管理体制不健全,产业效能低下池州体育旅游资源多数由政府部门掌控,对体育旅游资源实施了过多的行政干预,产权关系不清,运营成本偏高,运行效率低下,且社会资本难以真正进入体育旅游市场,没有形成持续地良性地投融资环境,致使体育旅游项目建设以及维护资金短缺,存在着开发不足和损耗过快的双重矛盾,且环保意识存在严重不足。如2009年9月池州市建造市区绿色出行环保自行车站,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体制,时至今日车辆的损耗情况严重。
1.2.3宣传力度不大,体育旅游品牌缺失目前池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零敲碎打状态,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特征,缺乏体育旅游方面专业性人才,缺乏专业指导、有效管理和合理运作,对体育旅游发展整体把握不到位,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国内外绿道体育正不断兴起和壮大,针对池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结合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绿道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池州市可以将绿道体育作为池州体育旅游的拳头产品,利用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源的合力,运用正确的发展策略,逐步形成体育旅游品牌。
2.1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
为进一步整合池州绿道与体育旅游资源,政府部门应出台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如市场准入、减少税费、行业监管、投资指导、土地使用等政策支持。一是整合池州绿道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将体育旅游发展纳入到体育、旅游等部门的发展规划中。二是广泛宣传绿道体育和体育旅游,并纳入到池州时尚体育活动开发范围,引起关注,聚集人气,鼓励参与。指导体育协会有效运作,引入多种渠道,集结各方资源,提供有效服务,如专业培训、信息服务、权益保障、业务咨询、医疗服务等。
2.2运营管理体制优化升级
由职能部门组织和指导,实现绿道体育运营和绿道管理体制的升级。如聘请专业媒体,对精品绿道旅游线路采风,体验民风民俗,搜集人文故事、历史典故,并拍摄绿道沿途的自然风光等,深挖绿道体育的文化内涵,展示池州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宣传池州绿道体育旅游。鼓励利用多渠道和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建设、管理、维护绿道基础设施,社会资本以BOT、TOT等形式介入,允许在绿道周边地域内投资对应项目等[3]。
2.3绿道体育产品结构优化组合
一是在绿道路线的规划上,要考虑与区域内各种体育场所衔接,使体育锻炼成为绿道建设与使用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绿道功能的定位上,要充分体现生态、文化以及综合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健身养性的功能。三是在绿道路径的设置上,要考虑锻炼和休闲的组合。如池州市城区绿道建设可通过以“杏花村”“平天湖—齐山”“江口—港口”为核心,构建精品绿道圈,打造骑单车、观湖山、赏长江的特色休闲路线。
2.4根据消费者需求整合优势资源
传统的旅游运营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而如今,激发人们参与旅游的动机要素越来越多,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的旅游要素。因此,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则提出了“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的旅游要素[4]。这一提法,随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十二个要素聚集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旅游运营要素。绿道体育已逐步成为市民活动的新热点,池州市境内的九华山、杏花村、平天湖、牯牛降等旅游品牌已逐步形成,在体育旅游开发上要依托现有优势,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结合区段的特色和功能,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道体育。
3.1绿道建设与池州人文资源的融合
“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名片”,搭建起一座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必将为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消费,服务民生,助推池州城市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绿道建设和发展可以融入到对佛文化、青阳腔、摩崖石刻、傩戏、杏花村、徽杭古道池州段等人文资源的体验中去。如杏花村作为“天下第一诗村”,在池州绿运会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精心策划首届“池州·杏花村绿色生态嘉年华”活动,在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下,深挖池州地域文化内涵,巧妙利用景区现有绿道资源,以灵活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各年龄段、跨地域性的参与群体。其中,绿色嘉年华欢乐跑活动更是结合了杏花村独特文化底蕴,利用景区的古典气质形象,演绎了“诗·酒·茶·花”四个文化主题,汉服古装登台上演,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与古今穿越的参与体验,参与者乐在其中,对杏花村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
3.2绿道建设与池州自然资源的融合
池州素有“七山二水一田园”之称,自然资源丰富,山、江、湖、洞,可以充分领略“湖光山色”。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质量全年优于周边城市,如2014年池州空气质量仅次于黄山,位居全省第二,同时较2013年是空气改观最大的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自行车旅游需求旺盛,池州市作为国家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拥有“中国旅游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山水休闲之都”“国家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张名片。绿道作为连接如公园、景点、水系、自然保护区、耕地等绿色线性开场空间,是一种慢行通道,可供行人及自行车爱好者进入,为体育旅游爱好者深度体验游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通方式,让自驾游、自助游引领市场。还可以重点推出幸福家庭游九华、杏花村民俗体验游、牯牛降赏花游等主题产品,让户外游成为热点。
3.3绿道与池州体育赛事的融合
精彩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能很好地将体育和区域旅游融合起来,是池州城市旅游发展的组合拳,必将在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消费,服务民生,助推池州“三区”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绿运会的开展主要是借助池州的“青山绿水”,如湖泊、森林、湿地等开展的体育大会,真正将比赛带进了大自然中,如第一届绿运会登山项目在九华山登山绿道,第三届绿运会“万人骑(自行车)”就是在平天湖绿道举行,宣扬低碳、绿色、和谐、健康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现有资源打造精品绿道体育旅游赛事。国际武术大会、铁人三项落户池州,也为人们了解绿道、宣传绿道、发展绿道带来更多的契机。
综上所述,池州绿道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当以池州特有的山水人文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市场经济和消费者需求、民众参与意愿为导向,通过政府支持宣传和社会资本融入的合力,对绿道及相关体育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更为科学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手段整合打造绿道及体育旅游平台,逐步形成具有池州特色的绿道体育旅游品牌。
积极鼓励全民参与体育旅游,使民众在利用绿道进行健身休闲的同时感受池州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培育专业人才,注重引入体育赛事,使绿道体育成为引领人们健身休闲、时尚运动的新方式,让集“低碳旅游、休闲娱乐、健身运动、文化浸润”为一体的绿道体育产业模式,成为池州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罗永义.对体育旅游概念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2):42-44.
[2]朱红香.体育旅游资源相关概念及开发原则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8-50.
[3]王艳云,杜晓旭.江门市绿道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5-78.
[4]刘佳.李金早提出新旅游发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EB/ OL].[2015-10-26].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5-01-15/content_13049696.html,2015-01-15.
[5]谢冬兴,王建文,等.绿道体育实践、功能及概念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5):11-15.
[责任编辑:余义兵]
G80-05
A
1674-1102(2016)03-0115-03
10.13420/j.cnki.jczu.2016.03.0029
2016-01-08
池州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4RWZ016);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ASS2015327)。
杨广艳(1980-),女,江苏赣榆人,池州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