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萍
(山丹县林业技术工作站,甘肃 张掖 734100)
山丹县设施红地球葡萄主要病害防治技术研探
尹萍
(山丹县林业技术工作站,甘肃张掖734100)
在设施葡萄周年生产实践中,对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黑痘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原因有了全面了解,通过几年的观测,掌握了各类病害在山丹区域的发病规律、生活史、发病症状。在此基础上,采用物理和化学药剂综合防治,总结出用“2+4+3”预防、加强田间管理和对症使用不同化学药剂防治效果最好。在近年的生产应用中,病害发生面积缩小,危害程度降低,商品果率达到82%,取得了明显效果。
山丹县;红地球葡萄;病害防治
红地球葡萄以色泽鲜艳,口感好,富含维生素种类多、产量高且稳定性好,备受广大果农欢迎。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位于东径100°41′-101°42′,北纬37° 50′-39°03′,是世界公认的最佳葡萄生产带[1]。2009年以来,山丹县依托本地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干燥、冷凉,昼夜温差大,具有丰富的“冷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目前,全县设施葡萄栽培面积达100 hm2,其中盛果期72 hm2,初果期28 hm2,果品年产量150万kg,收入1 800万元。
随着设施葡萄栽培的发展,危害葡萄的病害种类显著增加,危害程度逐步加重。为了促进设施红地球葡萄稳产高产,有效提高果品品质和商品率,结合生产实践,对设施红地球葡萄病害发生特点、原因、发生规律进行观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预防和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1.1发生面积
随着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适宜温度与湿度环境,为葡萄的周年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为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适宜条件。全县设施葡萄生产区域严重危害和常发病害种类有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黑痘病等,且范围涉及各种植点,有64%的面积受害,重度发生面积达近21 hm2,致使红地球葡萄减产、品质和商品率下降,直接影响果农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制约了设施延后葡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详见表1)。
表1 病害发生面积
1.2发生特点
根据近几年的观察,设施红地球葡萄的发病感病特点与土壤、树势、经营管理关系密切。感病群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新建日光温室较原蔬菜大棚改建的发病机率低,发病轻;(2)树势强壮树体发病机率低,发病轻;(3)精细管理树体发病机率低,发病轻。
1.3发生原因
(1)修剪措施不到位。冬剪留芽多,夏季为了果实所需要的营养掐头不及时,叶幕量大,通风透光不足。
(2)单株挂果量过大。疏花疏果不及时,果穗大,单穗颗粒多,果粒间空隙小,通风差,病害容易发生且传播速度快。
(3)栽植方式单一。温室内单一的栽培方式导致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失衡,因而诱使病害发生。
(4)温室内湿度大。温室内每年多次大水漫灌、雨季不注意排水,特别是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湿保温,空气相对湿度高,有时可达85%~95%,从而引起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发病。
(5)土传病害严重。由于日光温室栽培面积有限,品种单一,土壤中残留的感病根系与叶片导致了病原菌的积累增加,单位面积的病菌量相对较高,病害易于发生。
(6)病原清理不彻底。对温室内带病的枯枝落叶清除不彻底,成为次年病原菌的侵染源;同时温室内外病害交替发生。温室去膜后,正值高温季节,也是露地病害危害较严重的季节,从而温室外病菌潜伏到棚内越冬、繁殖,增加了温室内的病菌量。
(7)使用单一或乱配杀菌剂。果农常常有种心理,就是啥药效果好就一直用啥,一年当中连续多次施药,不考虑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会产生抗性,致使防病效果不断变差,出现越防越重的现象。同时,在多种病害混合交叉感染发生时,一些果农为了省时省工,不分病害源的种类,不了解哪些农药能混配,就将2~3种甚至多达4~5种杀菌剂混配到一起使用。
设施红地球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的发生,依温室内温度、湿度的不同,发生时间、危害部位、危害特点和危害程度有变化(详见表2)。
表2 发生时间和危害部位
2.1发病时间
危害期均在葡萄的生长季节,潜伏期均在葡萄落叶休眠期,霜霉病、白粉病、黑痘病病害发生期5~9月,高峰期6~7月;灰霉病6~7月花穗期、10~11月果实着色和成熟期均为发病高峰期。
2.2温度和相对湿度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均有高温高湿引起,从葡萄萌芽后开始,到落叶休眠前当温湿度达到一定条件时均有发生,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而危害加重。除白粉病外,其余3种病害当温度达到20℃以上,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危害程度达到重度,白粉病在温度达到23℃,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危害程度达到重度。
2.3危害部位
叶片、新梢、叶柄、花序、穗轴、果柄、果实等幼嫩组织均受侵害。霜霉病在果实着色后不再受浸染;灰霉病在花穗期、果实着色和成熟期受害严重;黑痘病对着色后的果实、老化的叶片和枝条不侵染。
设施红地球葡萄抗病性较弱,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防治、促进健康”的方针做好预防和防治工作。
3.1“2+4+3”预防
即叶面喷施2次石硫合剂、4次波尔多液、3次碧护。
(1)2次石硫合剂。分别在早春萌芽前和落叶后喷洒。3月上旬修剪后、4月上中旬萌芽前各喷洒1次波美5~6°石硫合剂,喷洒时对植株、地面、前后屋面、棚顶全面喷施。喷施前要将棚内枯枝落叶彻底清扫,并将清除物深埋或焚烧;对植株用小排笔细细刷到不留死角,杀灭越冬病源。
(2)4次波尔多液。在生长期的7~10月分别进行喷洒,每月4~6日喷施半量式200倍波尔多液各1次,共4次。
(3)3次碧护。在葡萄开花后的第10、40、70 d(6月15日、7月25日、8月25日左右)喷施15 000倍液碧护,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2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菌
落叶或扣棚后及时清扫枯枝落叶,剪除病枝、病果及其他病残体,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
3.3加强田间管理
6月揭棚膜后遇雨天应及时排除积水,9月下旬扣膜前漫灌,待地皮发白时再扣膜,扣膜后切忌大水漫灌,采用微灌滴灌、渗灌和膜下灌水,保持土壤水分;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增施农家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及时整枝,合理修剪,保留合理的叶幕量,保持架面透光;扣棚后,定时观测棚内温度,当温度达到22℃,相对湿度达到75%时,注意打开风口进行通风,避免形成高温高湿。
3.4实施控产,优质栽培
疏花疏果、掐穗尖、疏除穗中间过密果粒,合理控制负载量。每株留果8~10穗,每穗留果粒60~80粒,每亩控制在1 000~1 500 kg左右。
3.5化学药剂防治
(1)霜霉病。使用内吸型广谱性杀菌剂,如活性微生物制剂寡雄腐霉7 500倍液、阿米妙收1 500倍液、72%甲霜灵锰锌500倍液以及64%杀毒矾500倍液。
(2)白粉病。硫磺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和50%硫磺悬浮液200~300倍液是最常用的高效杀菌剂,硫磺粉+多菌灵1 0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25%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等。
(3)灰霉病。50%多菌灵800倍液、50%多霉灵500~1 000倍液、40%克霉灵500倍液、葡萄采收前喷洒60%特克多1 000倍液。
(3)黑痘病。开花期和幼果期是黑痘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发病初期可喷洒10%多抗霉素800倍液,10~15 d喷一次,可基本控制病害发展。其次40%福星7 000~8 000倍液和50%笨菌灵700~800倍液。
[1] 山丹县林业局.山丹县林业志[R].2014(12):135-136.
[2] 赵奎华.葡萄病虫害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6-29.
[3] 郝燕燕,郝瑞杰.葡萄设施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42-153.
[4] 严大义.葡萄生产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299-308.
[5] 张掖市林业局.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生产技术规程[R]. 2012(12):4-5.
[6] 山丹县林业局.林业实用技术汇编[R].2014(3):152-156.
S663.1;S436.63
A
10.3969/j.issn.1672-6375.2016.04.034
2016-3-3
尹萍(1963-),女,汉族,甘肃山丹人,大学专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病虫害防治、林业技术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