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据吉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人口布局、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和引导,促进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吉林省 新型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一)完善集约用地
加强对城市土地过快扩张的管控,设立生态红线或生态控制线等一些硬性边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城市布局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和控制。以存量用地改造为核心,推动城市(镇)发展模式向“用地扩张型”转变。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旧城镇、旧村庄和旧厂房等“三旧”改造计划,通过城市(镇)更新,以内涵提升方式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城市(镇)更新要结合产业升级和功能置换,优化产业结构并优先保障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绿地、政策保障性住房等的用地需求。积极开发地下空间,深度挖掘城市(镇)空间利用潜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模式,科学构筑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干线等大流量的公共交通通道,对通道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适度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围绕站点紧凑布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镇)布局紧凑化发展。
(二)优化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
以城乡规划为主要手段,大力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城乡发展形态、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各级城市中心、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大学园区、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等基本要素进行空间统筹,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不同的规划政策和建设标准,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对于各级城市中心及其增长区、城市新区、村庄,要紧凑式布局和集约式开发,并注重和满足各类民生服务、人居环境建设的用地需求;对各类产业园区要加快更新、置换、提升、改造,控制低端工业用地的比例,不断提高高端服务业以及生态用地比例,防止工业用地的过分扩张导致居住环境恶化;生态开敞空间、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的用地,要纳入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监管。
(三)提高农村征地补偿
在吉林省内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大幅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从保证实物耕地总量红线向保证以产量加权的土地当量红线转变,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占补平衡,农村集体土地与城镇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提高农村征地补偿,增加退出宅基地农民的土地收益,保障进城农民市民化待遇,并加大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生活在城市之中。
(四)提高农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率
通过耕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经营主体得到较快发展。加大对农业的科技和资金投入,发展农业科技和农业金融产品,加大水利工程等,整治农田,更加集约利用农业土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地产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民“不离土不离乡”的模式推进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生活。
二、节约、保护水资源,改善城市水域环境质量
结合中部城市引水工程、白山水库引水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老龙头水利枢纽工程,促进东部水资源向中部调配、西部过境水资源利用,着重解决吉林省存在的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水资源利用方面:城镇外围,在松花江、嫩江、图们江、鸭绿江、饮马河、伊通河等建设集降水收集与调蓄为一体的河流库湖体系,增强城市外围库湖的调蓄能力;城镇内部,科学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循环再生系统,确保接纳的雨水和再生水成为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污水经必要的深度处理后优先用于市政和农业用水,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一是争取最大的水资源调配权。国家东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省内许多大型水源地有节余水资源,基于省内需求的限制,未能取得这部分节余水源的使用权。为支撑千万级大都市区的建设,可战略上争取节余水资源的调配权,为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二是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吉林省中部地区通过实施引松工程、白山水库跨区调水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从根本上保障长吉区域未来发展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吉林西部地区通过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大安灌区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3大灌区建设和退化草原湿地恢复,促进过境水资源为西部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支撑。三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吉林省范围内建设集降水收集与调蓄为一体的河流库湖体系,增强城市外围库湖的调蓄能力;在城市内部加强雨水收集能力,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吉林省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农业耗水量。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一)促进生产节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广节能措施,促进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促进节能和新能源开发。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制定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强制性产业准入门槛,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产业发展。要根据区域生态特色,有条件地发展山地、流域、海域、水体等生态产业。[1]积极引进清洁能源,增加清洁能源供给量;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和以电代柴、以电代煤、以电带油,广泛应用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加大煤矿瓦斯气的回收利用。综合环保、资源、产业布局等因素,指定差别用能政策,鼓励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降低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强高新技术在能源供应和消费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为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承载能力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支撑。引入高新技术,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能源体系;在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他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引导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在生产领域实现生态化;根据吉林省的地域特点,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支持和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资源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立体养殖、营养物质循环利用、草畜结合及绿色养殖等现代生产模式,结合农村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有机农业,建设牧场、小区和村屯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使零排放、无公害、资源化利用比率逐年提高。
(三)加强境外能源合作
针对吉林省一次能源供应不足、二次能源过剩,供需缺口逐年增大的问题,在蒙古国边界地带、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开发建立境外能源供应基地,引进国内陕京线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参与中蒙边界“两山”铁路能源配套工程建设,拓宽与蒙古、朝鲜、俄罗斯等国的煤炭运输线路等一系列能源供应保障和安全建设工程,调入外部能源,减轻对煤炭的依赖。
(四)加强能源保障
依托长吉图“一廊三区”建设,在蒙古国边界地带、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开发建立境外能源供应基地,引进国内陕京线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参与中蒙边界“两山”铁路能源配套工程建设,拓宽与蒙古、朝鲜、俄罗斯等国的煤炭运输线路等一系列能源供应保障和安全建设工程,调入外部能源,加强能源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源结构方面:吉林省作为北方地区省份,尤其要重视能源利用问题,鼓励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在合适节点使用,解决吉林省西部地区风力发电并网问题,改变现有以煤炭为主的城镇能源结构,同时强化节能管理,推行节能技术,推进城镇低碳化发展。
四、发展新型业态,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作为发展方向,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着力点,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构筑产业链的循环。进一步明确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吉林省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吉林省节能目标、行业能耗指标和吉林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等约束性指标促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独特气候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优美的原始森林、淳朴的自然湿地风光和洁净的山林气候条件为最大吸引力,以完善的政策和基础设施配套为支撑,迎合从事智力密集型行业的高端人才,发展生物研发产业、科技研发等智力型产业;通过打造最美的环境、最洁净的水和空气、最健康的生活模式,成为最具魅力的优质生活区,发展最高端的消费产业,吸引最高端的消费群体着力打造东北亚区域高端消费中心。
(作者单位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姚震寰(1982—),女,吉林梅河口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吴玉萍,等.环境经济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J].生态经济,2001(9).
[2] 于阿金,王科.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J].人居环境,2004(2):120-121.
[3] 丁四保,等.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综合研究报告专题六——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