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近30年境内银行业储蓄存款的发展历程,从储蓄存款增长动力的角度,探究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策略的得与失,进而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储蓄存款的应对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2
居民储蓄是指一定时期内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额,主要表现为居民对各项实物和金融资产的持有。在我国,居民储蓄主要表现为储蓄存款,其中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占比超过65%。储蓄存款通过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调整。储蓄存款具备资金成本低、稳定性好、流动性强等优点,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和业务发展源头。
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策略不仅决定自身经营成败,对于宏观经济增长、居民投资消费水平以及金融系统安全稳定也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总结储蓄存款市场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归纳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长动因,分析储蓄存款策略的经验与不足,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推进经营模式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储蓄存款发展阶段与动力分析
(一)发展阶段
1984年,人民银行确立政策制定与执行职能,剥离储蓄信贷业务。以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为起点,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与1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逐渐形成储蓄存款的买方市场。根据发展特征大致分为四阶段。
1.快速发展期(1986-1991年)
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复合增长率32.8%,储蓄存款余额翻了两倍多。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带动储蓄存款平稳增长、规模持续提升。储蓄存款业务是银客关系的基本内容,城乡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尚未形成理财观念,主要将个人积蓄存入银行获取利息。
2.波动增长期(1992-1998年)
期间,居民储蓄存款的复合增长率28.7%。上交所成立后,资本市场对储蓄存款的分流趋势明显。由于股市历经牛熊交替,增加了储蓄存款的波动性。商业银行面对储蓄失血的不利状况,以“高息揽储”为主要策略,储蓄存款业务总体增速较快,形成规模效应,但也暴露出营销手段单一与粗放式经营的弊端。
3.低速增长期(1999-2004年)
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复合增长率14.9%。股市在2001年达到历史高点,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达到最大;之后进入4年熊市,居民资产缩水,储蓄存款增速放缓。2004年,储蓄存款规模突破10万亿后,因基数较大,也影响了规模的增速。这一时期,储蓄存款策略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以贷吸存”成为重要抓手;二是银联卡广泛应用并成为储蓄存款的主要载体;三是外资银行引入理财规划概念,理财产品成为吸引客户资金、增加储蓄存款沉淀的新亮点。
4.恢复性增长期(2005-至今)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6%。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社会财富迅速积累和集中,为储蓄存款规模增长夯实基础,2015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54万亿。客户的财富管理观念日益成熟,高净值人群的议价能力较强,逐利性明显,加大储蓄存款的波动性。银行业提出向零售业务转型的目标,力图转变以对公信贷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零售业务的资源投入向中间业务倾斜,储蓄存款业务发展放缓;同时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
(二)动力分析
储蓄存款的发展历程表明,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经济增长带动储蓄存款规模增加。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居民收入逐年增加。根据《福布斯》的调研结果,2015年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约114.5万亿,同比增长7.8%;中国高净值人群达到112万人,人均可投资资产达3116万元;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的人数约1500万人。
2.居民储蓄意愿回归提升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2008年以来,由于资本市场波动,房地产调控政策趋紧,央行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对储蓄存款的偏好增强,居民储蓄意愿总体高于投资意愿。根据人民银行2016年1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储蓄意愿有所上升,投资和消费意愿则有所下降。
3.银行策略影响储蓄存款与其他投资渠道间的资金转换。从金融同业竞争的角度,商业银行通过储蓄类产品创新、支付结算功能优化、改善用卡环境等措施,吸引行外资金沉淀,提升储蓄存款规模和市场份额。从为特定客户配置资产的角度,商业银行通过理财规划,引导客户资金流向储蓄存款与基金、保险、国债、集合理财产品等不同产品类别,使储蓄存款余额与其他产品规模保持适当的比例。
二、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经验与不足
(一)积累的经验
1.商业银行从客户资产配置的角度,监控储蓄存款变动情况。商业银行自推进零售业务转型以来,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建立客户资产等级分层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类别客户配置各类产品。通过定期监测储蓄存款与其他产品的相对变化,银行有计划地调节代销与自有理财产品的到期安排,实现储蓄存款规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客户资产内部各产品余额和净值的变化,也反映了行外新增资金对储蓄存款增量的贡献度,有助于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户管理,巩固储蓄存款规模。
2.商业银行借助综合经营平台,多渠道拓展储蓄存款。(1)整合公私条线资源,拓展私营企业主。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境内近六成高净值人士是私营企业主。银行打破以往公私条线的分界线,通过高端零售品牌吸引该客户群,以代发工资和支付结算业务为突破口,扩大资金留存规模,有利于储蓄存款的稳定可持续增长。(2)通过资产业务联动储蓄存款。近年来,商业银行借势房地产市场发展,通过“以贷吸存”沉淀按揭还款金额。商业银行还建立起交叉销售考核制度,提高信用卡、零售信贷等业务在中高端客户群中的渗透率,形成蓄水池。
3.商业银行围绕市场关注和客户需求热点,加快推进产品创新。银行结合资本市场运行周期,顺应客户投资短期化与存款活期化趋势,推出了包括通知存款等期限与利率创新产品,加强储蓄存款与第三方存管资金的相互联通。自有理财产品为银行探索利率市场化后中间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结构型理财产品对储蓄时点的贡献较大,为提升储蓄存款时点的重要手段。
(二)存在的不足
1.银行传统体制机制难以满足储蓄存款业务增长的需求。尽管提出了零售业务转型的发展目标,但受制于传统“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公私条线之间、海内外分行之间、集团与子公司之间尚未形成联动机制,特别是对公客户资源、人力资源、营销资源未能在促进储蓄存款增长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中后台流程不能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产品设计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基层一线错失业务发展的时机。
2.考核导向未能体现储蓄存款业务发展的前瞻性。长期以来,大部分商业银行未能明确储蓄存款与产品销售的主次关系,即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产品销售是促进储蓄存款提升的重要手段,陷入了零售业务的发展方向非此即彼的误区。这种观念反映在零售业务考核指标体系中,导致基层在执行过程中顾此失彼,不是失掉基础就是缺少抓手,习惯于突击冲刺指标,不符合储蓄存款业务的发展规律。
3.对于储蓄存款的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与近年来围绕产品销售增加的营销资源投入相比,传统银行卡业务被忽视,在POS机具投放、产品宣传推广、专业收单队伍建设等方面陷于停滞,对于特约商户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管理,动摇了储蓄存款发展的基础。与推进储蓄存款业务相匹配的系统支撑也比较落后,对于储蓄类产品的定价也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
4.储蓄存款的时点增长过度依赖理财产品,加剧了储蓄存款波动性。目前,自有理财产品的开发从银行本位出发,客户需求没有形成自前台部门向研发部门的良好传导,客户经理只能被动销售产品。而且,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吸引客户,甚至存在预期收益率与期限倒挂的现象。理财产品的低质竞争与到期骤升骤降的特点不利于储蓄存款的稳定增长,但由于缺乏客户关系维护的有效手段,银行短期内依赖理财产品冲储蓄时点的状况难以改变。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和机遇
2015年5月,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略超市场预期,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加速收尾。
(一)面临的挑战
1.拓展成本上升。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对储蓄存款业务的议价能力下降,为争取资金与优质客户来源只有提高存款利率,使储蓄存款整体利率水平上升。由于中间业务增速放缓,银行难以通过拓展其他零售产品弥补储蓄存款利率上浮造成的成本上升。特别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只能开展直接的价格竞争,导致储蓄存款拓展成本显著增加。
2.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当前银行收入60%以上来自存贷息差。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升幅,造成利差缩小。据监管部门研究结果,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大银行的净利差将收窄0.25%-0.5%,中小银行的净利差将收窄0.5%-1%。储蓄存款是银行业经营的基础,由于国有四大银行在储蓄存款方面的市场地位,中小银行必将采取各种措施抢占储蓄存款份额。
3.面临的风险加大。浮动利率制将大大提高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加庞杂。利率的波动可能导致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形成资金流失和流动性风险,未来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面临重大挑战。中小银行还面临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逆向选择等潜在风险。
(二)带来的机遇
利率市场化也对储蓄存款业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储蓄存款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将对表外理财业务与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产生替代效应,个人金融资产将从上述产品逆向回流到储蓄存款业务。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激化了银行间的竞争,有助于强化商业银行成本核算和竞争意识,优化储蓄存款账户结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最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定价自主权增大,客观上为银行推进储蓄存款类产品及衍生产品创新提供可能性。
四、商业银行发展储蓄存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储蓄存款的动态监控机制。2011年起,央行加强对储蓄存款稳定性管理,考核商业银行每月后五日的日均存款指标。商业银行应当以此为契机,健全对储蓄存款的考核机制,在考核储蓄存款时点余额和市场占比的同时,按月监测储蓄存款的偏离度与异常波动情况,作为对主要考核指标的调节与补充。
(二)围绕重点客户实施差别化经营策略。银行应当根据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对不同客户的同类型、相同存期的存款制定不同收益率,依靠做大利差、提高平均存款余额和中间业务收入来提升盈利水平。银行针对高净值小企业主,要分析企业运营周期各阶段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投行业务、支付结算与代发业务等服务,增加营运资金在银行系统内的沉淀;通过家庭账户密切银客关系,减少由于客户逐利性导致的储蓄存款波动性。通过交叉销售增加中端客户资产的粘性和稳定性,发挥储蓄存款稳定器的作用。
(三)优化储蓄存款的产品结构。深入研究储蓄存款的期限、利率、开户起点、日均余额/联合余额、优惠、惩罚、存款保险等要素,通过产品构成要素的组合设计,丰富储蓄类产品线。针对不同储蓄类产品分别采取措施,提升储蓄存款业务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选择余额占比低、覆盖面窄的零存整取存款执行下浮利率,控制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利差空间大、利润贡献高的活期存款的比重,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平稳过渡,提高营运资金的稳定性。
(四)搭建储蓄存款的基础设施平台。银行应当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高效便捷的结算网络或财务结算中心,提高资金结算速度,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存款利率浮动提供空间。注重批量化营销和交叉销售,发挥交易融资等产品对存款的拉动作用,大力拓展低成本资金来源,保障储蓄存款稳定增长。重点把握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代收代付等各类准入资格和排他性业务合作资格的营销机会,合作发行社保卡、医保卡和公积金卡等公益类认同卡,发掘所得税、物业管理费、汽车保险等代缴业务领域的发展机会,获取稳定的存款来源。
参考文献:
[1]张友先,郝文静.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款及账户管理研究[J].国际金融,2011,04.
[2]谢德杰.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2011,06.
[3]李洋塔娜.简论存款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1,.07.
[4]孙军,孔令学,王洪刚,王树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5]雷海禄,胡燕宏.商业银行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考[J].西安金融,2006,11.
[6]2011年中国财富报告[R].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设银行,2011,12.
[7]中国高储蓄率成因剖析[R].尼尔森公司,2010,10.
[8]费伦苏.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挑战与对策[J].银行家,2011,03.
[9]张有荣,钟洁慈.创新监管手段,维护金融秩序[J].中国农村金融,2012,04.
作者简介:李晓辉(1979-),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主要从事贷款评审工作。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