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圣
【摘 要】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无盘工作站,再到机器人、物联网教学,前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在教学的发展道路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所以,立足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建好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阵地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1-0026-02
信息素养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城乡经济差异较大,造成了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虽然国内外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这些理论和成果的出现是建立在具有良好硬件设施和优秀教师、学生的基础上的,对于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很少涉及。换个角度来看,这也给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科研工作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因此,立足现状,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就成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硬件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硬件平台,当前大多数农村学校都建有计算机房,电脑由上级有关部门配发,如“校校通”工程、龙芯电脑工程等。在部分地区,随着教育现代化学校工程和教育均衡市的创建,在电脑硬件方面,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需要,同时也接入了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新增了机器人和物联网教学,农村学校在机器人和物联网教具方面有很大的缺口,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拦路虎”。
2. 师资队伍
由于农村师资紧缺,信息技术教师除学科教学外,还承担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任务较重,如硬件维护、各类网上平台管理、师生培训等。教师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缓慢。
3. 学情方面
农村地区家庭电脑拥有率较低,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有限,对于机器人和物联网的体验也少得可怜,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不强,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高。
4. 课程实施
学校基本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受硬件条件限制,教材中的机器人、物联网等动手实践型课不能有效开展。同时受师资、教材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学进度、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还受到学校和班级活动挤占课时的影响。
5. 教研情况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小学科”,教师群体相对较小,大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纳入综合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基本是单兵作战,自我发展。教学骨干教师不多,教科研成果较少。
二、软硬兼施,建好学科主阵地
以上现状或问题并非农村学校所独有,属于共性问题。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农村小学校情和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
1. 聚沙成塔,配硬件
为解决机器人和物联网硬件短缺,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通过乡村少年宫开设“机器人社团”。从乡村少年宫活动经费中出资购买学生机器人,通过逐年增购的方式最终配齐机器人教具。为节约资金、场地图,可以由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标准自己绘制,能节省不少费用。另外还可通过仿真机器人软件来弥补硬件不足,如“广茂达”仿真机器人平台等。
(2)邀请企业家进行赞助。物联网教具方面需要一次性购买,由于所需资金较大,无法通过逐年增购方式解决,可由学校出面,邀请企业家进行赞助,通过以企业名称或赞助人姓名命名“比特实验室”作为条件,调动赞助商的积极性,最终解决物联网硬件教具问题。
2. 开放机房,助成长
针对农村学生家庭电脑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学校可每周定期开展电脑兴趣小组活动,安排专门的辅导老师进行指导。如果学校有寄宿学生,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和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每周日下午寄宿学生到校后,学校机房也可对他们开放,安排老师负责管理。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完成电脑作品,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为红领巾广播搜集素材、出手抄报等。
3. 整合资源,建平台
在机房环境布置方面,应根据机房面积合理布置电脑桌排放,做到机器、桌凳摆放整齐,对每台机器进行编号,并有专门的使用记载簿。机房文化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展示,通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墙壁、展台、公示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展示最新信息技术资讯和优秀学生作品等,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让学生共同参与计算机房的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为充分发挥硬件资源功能,通过在学校服务器上建立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开设学习模块、练习模块、检测模块和作品展示模块等,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如LearnSite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和在线考场等,将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为信息技术教学搭建理想的平台。
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集体备课。根据教材具体内容,不拘泥于教参,自主编写教学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循环工程,不断提升在学科教学领域的水平与能力。教研组要根据教师个人特长,对教科研工作进行分工、合作研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 课题引领,促发展
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科研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校情、师资和学情,申报学科研究课题,还可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申报。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选择有价值的主题进行研究。虽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学校,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区、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诸多变量中,影响较小的当属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因此,课题研究可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资源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进行研究。鉴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匮乏,学科研究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农村学校要立足现状,以生为本,建立生态课堂,努力营造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
5. 专业成长,提素养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帮助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提高。学校力争让每位教师每年都能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教师专业培训,如省级“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省级培训、“小学物联网技术教学观摩活动”等,以及市县两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还可以邀请各级学科教学名师、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名师引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撰写教学随笔和论文,对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教改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通过理论著作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坚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发展的活力。
三、知不足方能前行
对比发达地区和城区,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相对不足,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处于低水平阶段。知不足方能前行,在农村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广大扎根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懈努力,不回避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在探索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只有立足现状,找准方向,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才能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编辑:杨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