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敏
[摘 要] 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具有科普知识和语文实践两大任务。本文以《石头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概括方法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了解,文本特色的揣摩等方面,谈谈基于科学小品文这一文体特征的教学策略,从而使科学小品文教学洋溢着浓浓语文味。
[关键词] 科学小品文 教学策略 语文味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有一类文章,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我们把它称为科学小品文,也称科普说明文。它与中高段的一般说明文,同属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它用文学笔法来写,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教什么?怎么教?作文语文教材,那么应该有两个任务:一是科普任务,了解科学知识,热爱科学;二是承担语文任务,通过课文学习,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此,让科学小品文体现科普味的同时,更要有语文味,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乐于探究。
本文我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一课为例,根据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挖掘语文要素,带领学生“刨根问底”,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说明类文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一、深入研读,刨出教学目标
《石头书》一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与勘探员叔叔的交谈,介绍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也涉及到一些“化石”“勘探”“波痕”“雨痕”等科学术语,同时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一篇集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文。
对于科学小品文,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
本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童趣的对话中,并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把这篇科学小品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这节课要努力的方向。基于此,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抓“好奇”“刨根问底”等提示语等关键词读好人物对话。
2.了解几个地质方面的专业术语,如“地壳”“矿物”“化石”等。
3.紧扣“刨根问底”读懂课文,理解“石头书”的含义,培养学生学生探究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将地质方面的专业术语定位为“了解”,教学重点指向于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带领学生徜徉在具有语文味的课堂中习得语言文字的智慧。
二、指导略读,刨出概括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每一篇文章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在说明类文章中,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事物的特征时都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因此,教师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说明思路,将文中脉络提炼成一句话或者中心词,给学生一个“拐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
师: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川川和磊磊特别爱刨根问底。请同学们找找川川和磊磊问了几个问题?
生:自读课文。
师:像这样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个追着一个,就叫做——刨根问底。
这节课我们也进入“石头书”的世界去“刨”个明白,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把你能刨到学问的自然段做个记号,好好读读。
《石头书》中“刨根问底”是文中的重点词语,教学中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同时围绕这个词展开主线教学:“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开门见山直奔说明主题,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明确说明对象,并在说明对象的“牵引”下提出问题进行整体阅读,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思考,层层深入。
再如,在精读课文三个部分的过程中,每学习一部分,引导学生归纳:
因为 ,所以说石头就像书。(外形)
因为 ,所以说石头就像书。(内容)
因为从石头书中可以 ,所以说石头就像书。(知识)
学习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借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言语训练:“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书?”
因为石头 ,有 ,有 ,可以告诉我们 ,所以说石头就像书。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和习惯主要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在不断的实践中得来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的练说贯穿始终,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了有效地训练。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实就是在关注作者的表达。长期坚持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在阅读说明类文章时,能自觉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同时也会增加学生阅读说明类文章的兴趣,学生的技能得以发展。
三、利用图文,刨出科学知识
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要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了解科学的常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兴趣是课堂教学任务之一。
说明文的内容,有的阐述的是学生常见的事物,但学生往往不一定观察得很细致,了解得很清楚。也有不少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或是在当时当地难以看到的。因此,我们教学中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尽量运用插图、模型、演示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看到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以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并从中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石头书》一课中,“雨痕”“波痕”“地壳”“矿物”“化石”等很多专业术语是学生很陌生,却又充满着好奇的。“化石”平时学生接触得比较多,于是就直接和学生讨论化石的意思。而对于 “雨痕”“波痕”两个知识则离学生比较遥远,也不易说清楚,于是我出示了雨痕、波痕的图片,请学生根据这段文字的描述猜猜看,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图片,又结合语言文字的描述,区分了解了两种岩石的特点。这样的直观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科学道理,一边观察图片,一边读书,体会事物的特点,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在文中走个来回,不失语文课堂的真谛。endprint
四、创设情境,刨出语言魅力
《石头书》这篇文章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感悟说明类文体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最好的办法还是读,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因此,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片段:
出示课文2-5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找出人物说的话读一读。
生:读出人物说的话。
师:你能区分下这些话是谁说的?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生:交流。
(不同人物语言用不同的颜色显示)
师:对,这些就要做提示语言。根据提示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老师,我有一个发现。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叔叔说的那句话又没有提示语。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可以把提示语放在不同的地方,这样文章就有变化,不呆板了。
(课件点红突显“好奇地问”“笑着说”“感到很奇怪”)
师:透过这些提示语,联系上下文,你还能猜到他们说话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吗?
生:通过“好奇地”,我能体会到他们觉得很奇怪。
师:对,这是人物的心理。言为心声,请你来读出他的语气。
生:读句子。
生:我从“笑着说”知道了叔叔当时在笑。
师:这是人物的表情,请你也来笑着说一说。
……
师:同学们可真是越来越会读书了!这篇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写的,提示语不仅交代了谁在说话,它提示了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透过它我们可以知道人物内心的想法。
师:接下来,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他们有没有抓住这些提示语读出人物内心的想法。
(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评读)
……
全文学完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
川川和磊磊回到家以后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讲给爸爸妈妈听……请你试着以他们的口气用对话的方式写一段话。
川川和勘探员叔叔告别后,高高兴兴地回到家里。
川川兴奋地说:“ 妈妈,今天我读了‘石头书了!”
妈妈 问:“ 为什么说是石头书呢?”
“因为石头 ,有 ,有 ,所以说石头就像书。”川川 说。
爸爸 问:“ 读懂了石头书有什么用处呢?”
川川 说:“ ”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必要的训练还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这一段的教学,从中年级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出发,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发现对话是课文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紧扣对话这一独特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几组对话组织教学,不仅指导孩子认识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还引导他们从对话中提示语的研读中揣摩说话者的心理,掌握对话的朗读方法及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通过交流分享,角色朗读,感受对话魅力,进而创设情境,让学生练习写对话。如此教学,由表及里,关注语用,指向表达,课堂上洋溢浓浓的语文味,使得语言文字的表达智慧根植于学生心田。
五、对话文本,刨出文体特色
科学小品文承载着科学知识普及的使命,但是这种普及只有通过生动有效的说明方式才能实现。因此,语文课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语文任务,通过与文本对话,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点拨学生体会其说明方法的丰富多样。
科学小品文属于说明文,所以文本中也无疑有着说明文的特点,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意准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体裁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阅读、品析,感悟表达的客观性,领悟文章用词的精妙,为中高段的说明文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课文第十一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从而了解化石形成,地壳变迁要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这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变化过程,用了这些表现时间变化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更有条理,也是科学小品文用词准确的一大体现。
同时,科学小品文的语言体现在趣味性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时常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来表达要介绍事物的特点,或者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要介绍说明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人格化、生动化,使我们对事物的特点、作用有更清楚的认识。《石头书》的一文中,描写“雨痕”“波痕”“矿物”的一段尤为精彩。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科学知识。教学中,抓住“足迹”“脚印”“小不点儿”等词,引导学生感悟拟人修辞的生动形象性的妙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些事物的可爱,也激发学生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像这样引导,科学知识不再是静止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矿物的画面。而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揣摩、品味语言,抽象的语言就会变得灵动起来。此时,课堂就成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课堂,更是情智共生,洋溢着语文味的乐园。
综上所述,要避免语文教材中科学小品文教学混同于科学教学,关键在于在科学小品文教学中,应该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以文中的科学知识为载体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让科学小品文的教学洋溢着浓浓语文味。
参考文献:
[1]潘文斌.语用,从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入手[J].小学语文教学,2014,(11):29-32.
[2]纪琴.如何将科普小品文上出语文味[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73.
[3]刘嫣红.煮出《石头书里》的语文味[J].语文世界,2011,(12):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