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桂 曹柏龙 苗桂珍 王立强 缪 娟 全 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内分泌科(北京101100)
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方为主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
李春桂曹柏龙苗桂珍王立强缪娟全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内分泌科(北京101100)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方为主治疗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4例糖尿病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口服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51例在此基础上给予我院内分泌科自拟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方,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8.2%)明显高于对照组(7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FBG、2hPBG、TG、TC、HbA1c和BM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5.7%)明显低于对照组(20.8%,P<0.05)。结论: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方为主治疗具有明显降糖,降脂,减轻体重的作用,对延缓IGR进展为糖尿病患者有明显效果,对降低其发病率有一定的影响,且不良反应低。
主题词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疗法二甲双胍/治疗应用@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方
糖尿病前期是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状态,是一种处于糖代谢正常与糖尿病间的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以及二者同时存在的状态[1]。2014年2月至2015年2年我院采用针药联合治疗湿热困脾证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效果显著,现将其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进入治疗组(盐酸二甲双胍加自拟中药配方)和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51例,其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25~46岁,平均36.4±11.2岁;病程5个月~2.3年,平均1.07±0.31年。对照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23~47岁,平均35.9±10.4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05±0.2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t=1.225、t=1.123,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口服盐酸二甲双胍每次0.5g,1d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我院内分泌科自拟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方治疗,药物组成:生薏苡仁30g,川牛膝15g,茵陈蒿、炒栀子、茯苓、陈皮、厚朴、苍术、炒白术、黄柏、黄芩、黄连、泽泻、佩兰、荷叶、炙甘草各10g,藿香6g。兼皮肤瘙痒加地肤子15g,茜草12g,兼头晕、头胀加夏枯草、菊花各10g。兼急躁易怒者加柴胡、白芍、薄荷各10g。将中药做成中药配方颗粒,每剂中药做成2袋,热水100ml融化冲服,早晚分服。同时患者在我院针灸科配方针灸减重调脂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庭,曲池,三阴交,小海,上巨虚,中脘,大肠俞。随证加减:湿邪偏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胀痛加气海、血海、太冲。便秘加天枢,刺法为毫针刺。方法:选用泻法,中或强刺激为宜,留针30min,隔日1次。2组均治疗3个疗程(1个月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歇2d)。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参照既往研究[2]:显效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恢复正常,BMI<24Kg/m2,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为空腹及餐后2h血糖未完全正常但下降超过治疗前20%,24Kg/m2
中医症状积分对中医主要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计2分,4分,6分。治疗前后逐次询问观察,计算并记录总积分。观察记录舌、脉但不计分。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症状积分以百分数表示。
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
不良反应记录治疗过程中的所有药物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正态定量数据,并采用t检验进行推断;采用率和构成比等相对数描述定性数据,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双侧检验水准α=0.05。统计分析软件为IBMSPSS21.0软件。
治疗结果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
注:△表示与治疗组比较χ2=4.411,P=0.036
中医症状积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注:△表示同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与治疗组比较t=9.221,P<0.05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续表)
HDL-C(mmol/L)治疗前治疗后HbA1c(%)治疗前治疗后BMI(Kg/m2)治疗前治疗后 2.97±0.852.91±0.796.37±0.565.34±0.46▲△27.05±2.4921.81±2.57▲△ 3.05±0.912.87±0.846.51±0.576.26±0.5226.72±2.7124.10±2.27
注:▲表示同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3例出现胃肠道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对照组11例出现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6,P=0.017)。
讨论糖尿病前期属中医“治未病”阶段,其归属于“脾瘅”和“消渴”等范畴。中医认为饮食失节可致脾运不健,而运动不足又致气血不畅,更加重脾运失调。因此,水谷不能被转化为为精微物质,而转化为膏脂痰浊,积聚于肌肤和脏腑处,最终导致肥胖。痰湿困脾,水谷精微不能分散于全身肌肉而致四肢倦怠,湿浊蕴久化热,湿热内阻则心胸烦闷,湿热下注则大便粘腻,小便黄。故针对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患者,“湿热困脾”以健脾祛湿、化痰降浊治疗,方中茵陈,栀子为君药,清热,燥湿;苍术,炒白术,黄芩,黄连,黄柏苦温燥湿,健脾化湿;佩兰、泽泻、生薏仁和茯苓为臣药,对脘腹胀闷(脾失健运所致)和湿阻中焦最为适宜;君臣相配共奏健脾祛湿之功效;荷叶、藿香、厚朴、陈皮为佐药,行气理气,降浊消滞,使之健脾而不阻脾;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脾胃。
针灸是预防和控制许多疾病发展的最好办法之一。通过对神经、激素和细胞等多个方面的调节,针灸能够对肥胖机体失衡状态进行多环节性调节,使得代谢异常发生逆转,能量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加,从而达到减肥效果;同时针灸还对心血管、胃肠和肾脏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产生了调理作用[3]。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可以引申元气,使气生津生。中脘、曲池促进胰岛素水平降低,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显著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率。针刺能增加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降低血脂,改善糖脂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具有降糖,降脂,抗凝作用[4]。研究发现,针灸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抵抗具有明显降低作用,从而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5]。
参考文献
[1] 郭丽欣, 徐菲, 白凤瑞, 等. 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相关因素的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26): 5091-5093.
[2]张雪, 陈秋. 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 2014, 30(3): 151-152.
[3] 杜宏银, 张玉彬. 针灸治疗肥胖的作用与分子机制[J]. 上海针灸杂志, 2013, 32(8): 691-694.
[4] 李化萍, 梁晓春. 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医证候特点及干预的研究概况[J]. 环球中医药, 2012, 5(10): 785-785.
[5] 王栩, 张智龙, 杨元庆, 等. 针刺对 2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1): 45-49.
(收稿2016-04-08;修回2016-04-28)
【中图分类号】R58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39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 (JJ2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