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李晋福, 余睿芳, 庞亚妮, 张宝林*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科; *通讯作者,E-mail: wbl88@126.com)
背部弹力纤维瘤1例报告
王鹏1,2, 李晋福1, 余睿芳2, 庞亚妮1, 张宝林2*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科;*通讯作者,E-mail: wbl88@126.com)
关键词:背;弹力纤维瘤;诊断
弹力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纤维结缔组织瘤样增生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过程和组织学特点,由Jarvi和Saxen于1961年首先报道4例[1]。现将我科收治1例情况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1.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2岁。主因发现背部皮肤肿物半年余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意中发现背部包块,抬胳膊时肿物明显,无疼痛感,未予诊治。4个月前自觉肿物明显增大,活动肩部时有轻微酸痛感。既往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专科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左侧背部肩胛骨下方隆起一包块,大小约7 cm×6 cm。触之无明显压痛,边缘光滑,界限清楚,与胸壁关系密切,质韧。活动略差,左侧肩关节活动时隆起。
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背部皮下肌间局限性增厚—肌间脂肪瘤可能(见图1)。CT:左侧前锯肌见增厚,最大截面约6.4 cm×2.1 cm。诊断:左侧前锯肌增厚,请结合临床。胸片、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系列等无明显异常。
1.2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于2016年5月4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侧肩胛下皮下肿物切除缝合术。手术过程如下:美蓝标记肿物范围,沿肿物中央区标记8 cm左右的的切口线,22号大刀依次切开皮肤、皮下、于肌层切除肿物,可见肿物与周围肌肉组织粘连致密,无明显界线,基底部与胸壁浸润固定于肋骨骨膜,切断肌肉组织,分离肿物,将肿物及周围少量组织切除。切除肿物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回报示: 丰富的胶原纤维中,无规律地散布着杆状或球形的弹力纤维样物质。病理诊断:(背部)弹力纤维瘤(见图2)。
图1 该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图2 该患者弹力纤维瘤病理结果 (HE染色,×200)
2讨论
弹性纤维瘤目前多数认为是局部组织对损伤的一种反应,属弹性纤维的退行病变,是一种含有丰富弹力纤维组织的非真性肿瘤。本病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仅有少数略低于50岁。当患者年龄比预期年龄低,同时又发生于单侧时,需同脂肪瘤、肉瘤、硬纤维瘤、血管瘤鉴别。弹力纤维瘤好发于肩胛骨下端附近的深部软组织内,少数发生于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附近软组织内,有其独特的发生部位,为无痛性或轻度压痛的结节,仅少数有局部隐痛或酸胀感,生长缓慢,直径为5-10 cm。由于症状不明显,本病大多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2]。组织学特征是病变处结缔组织增生,无包膜,可见大量弹性纤维,这种纤维形态不正常,增粗,边缘可呈锯齿状,有的外形呈串珠状。可见不规则的细断裂碎片,有时成球状。病变部分胶原纤维致密增生[3]。
本例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都符合弹力纤维瘤,然而CT平扫则诊断为左侧前锯肌增厚,这是由于平扫病灶时密度与肌肉密度相近,其内条索样脂肪间隔将其分隔成纤维状,恰似肌纤维结构[4];B超诊断为肌间脂肪瘤可能,最终手术切除肿物后,病理结果回报后确诊。所以在临床中弹力纤维瘤的诊断单纯靠辅助检查常常被漏诊或误诊,需要我们结合临床病史及专科检查,做出诊断。在治疗与预后方面,Faccioli等[5]认为有功能受限和(或)疼痛的病例或肿块大于5 cm的病例才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一般无复发,预后好。此病尚无恶变的报道,单纯切除后不复发[6]。
参考文献:
[1]Jarvi OH,Saxen AE.Elastofibroma dorsi[J].Acts Pathol Scand,1961,144(1):83.
[2]陈忠平,沈明昌,郭慕仪.实用外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7:71-72.
[3]昊重重,韩宇,汪洋.背部弹性纤维瘤误诊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2):5336-5336.
[4]王发权,侯明杰,胡涛.背部弹力纤维瘤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16):536-537.
[5]Faccioli N,Foti G,Comai A,etal.MR imaging findings of elastofibroma dorsi in 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features:our experience[J].Radiol Med,2009,114(8):1283-1291.
[6]贾志芳,吕振海,张江华.背部弹力纤维瘤一例[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5):11.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发展计划(社会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110313011-7);山西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基金资助项目(201403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基金资助项目(YC1415)
作者简介:王鹏,男,1990-05生,在读硕士
收稿日期:2016-05-16
中图分类号:R730.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6611(2016)07-0678-02
DOI:10.13753/j.issn.1007-6611.2016.0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