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二平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基于沿海和内地初一学生的调查
肖二平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沿海和内地初一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沿海学生在目标专注和家庭支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内地学生;2)男女生的心理韧性在总分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目标专注维度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3)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高;4)农村学生比城镇学生有更强的心理韧性.
关键词:心理韧性;初中生;沿海;内地
0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韧性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群体内部发展的变异性问题.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Rutter对母爱剥夺的研究[1],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2].生物体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具有动态调控和即时适应的基本反应能力,是一种生物遗传决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人类也存在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3-4].
至今学术界对心理韧性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看法:1)从发展结果看,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严重威胁时仍然能够良好适应的积极结果[5];2)从发展过程看,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6];3)从个性品质上看,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环境的高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7].这三种观点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只是切入角度不同.在大多数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把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体跨情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但是,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心理韧性的过程性定义[8].心理韧性在本质上是个体在困境下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个体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心理韧性研究仍处于引入和探索阶段.关于心理韧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质的研究主要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扎根理论研究等;量的研究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比较常用.Wagnild和Young早期开发的Resilience Scale(RS)[9]应用较广,该量表来自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人士的访谈,包括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两个因素.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esilience Scales(CD-RISC)[7]影响也很广泛,该量表来自于临床治疗,包括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等5个因素.此外,Fribor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10]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量表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5个因素.国内学者在西方量表基础上翻译修订了中文版本的CD-RISC,也有学者从本土化思路出发开发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韧性量表,带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开展.比如,胡月琴和甘怡群开发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11],李宏翰和权方英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发了心理韧性问卷[12],陈建文和黄希庭开发了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13],张敏和卢家楣编制了更为精细化的青少年情绪韧性量表[14]等等.此外,席居哲等使用实验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论[15-16].
本文将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一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进行调查,以探索初中生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态度,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提供实证数据和应对措施.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从沿海和内地各选取一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沿海被试来自广东省广州市某中学,内地被试来自湖南省益阳市某中学.对两所中学的初一学生发放问卷320份,剔除未完整填写个人信息的问卷5份,收回有效问卷315份,回收率为98%.被试的基本情况为:沿海地区被试189人,内地被试126人;男生153人,女生162人;来自城镇176人,来自农村139人;独生子女147人,非独生子女168人.
1.2研究工具
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1)被试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年级、来源地(农村/城镇)、独生子女(是/否);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共有27个项目,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个人力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三个因子,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两个因子.目标专注指的是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定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1;情绪控制指的是在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的控制和调整,α为0.74;积极认知指的是对逆境的辩证看法和乐观态度,α为0.71;家庭支持指的是家人的宽容、尊重和支持性态度,α为0.81;人际协助指的是个体可以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获取帮助或宣泄情绪,α为0.73. 5个维度反映了在逆境下青少年的认知、情绪、行为及所处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有效性,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研究结果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2.1地区差异比较
沿海和内地初一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情况见表1.
统计检验表明,沿海和内地学生初一学生在心理韧性总分上差异不显著,Z=-0.36,P>0.05.沿海学生在目标专注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内地学生,Z=-2.04,P<0.05;沿海学生在家庭支持维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内地学生,Z=-1.95,P<0.05.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表1 沿海和内地初一学生心理韧性得分
2.2城乡差异比较
城镇和农村初一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城镇和农村初一学生心理韧性得分
统计检验表明: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心理韧性总分上差异显著,Z=-1.95,P<0.05,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在目标专注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Z=-2.89,P<0.05;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积极认知维度上得分差异边缘显著,Z=-1.82,P=0.07.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2.3性别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初一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初一学生心理韧性得分
统计检验表明,初一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韧性总分差异不显著,Z=0.42,P>0.05.初一男生在目标专注维度上的得分比女生高,差异达到边缘显著的水平,Z=1.91,P=0.06.在其他4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
2.4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得分情况见表4.
统计检验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总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Z=-2.25,P<0.05.具体到不同维度,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只在人际协助维度上差异边缘显著,Z=-1.79,P=0.07,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心理韧性得分比较
3讨论与分析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挫折和逆境,心理韧性是人类机体中存在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它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成功地应对压力、挫折和逆境,并获得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沿海和内地两种地区.调查发现,尽管沿海和内地学生在心理韧性总分上差异并不显著,但沿海学生在目标专注维度和家庭支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内地学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因此,沿海地区的学校教育无论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师资队伍方面都比内地强.在这种条件下,沿海学生比内地学生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机遇也更多;沿海学生的家长思想更为开放,他们常常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支持孩子的决定.当面临压力和困境时,沿海学生会思考如何积极应对,而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因而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具有更强的心理韧性.
在本研究中,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韧性总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心理上也出现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初一学生由于环境和身份的转变,成人感特别强,独立意识强,性意识也开始萌生.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他们试图从各方面去积极努力,以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特别喜欢在异性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也逐渐表现出成熟,不会轻易地放弃,而会制定一个解决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着目标靠近.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在本研究中,处于青春期的初一学生心理韧性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研究发现,女性的心理韧性比男性强[17-19].可见,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本研究还发现,农村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个体心理韧性的表现.城镇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生活中的挫折、困难较少,缺乏应对困难、挫折主逆境的经验,因此,当面临困境时,他们易于选择放弃,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有效的应对策略;农村学生由于自幼生活环境艰苦,面临压力时常表现出坚韧性,经历失败后也能迅速恢复,变得更加坚强.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有很大不同.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在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方面要差于非独生子女家庭.首先,一般说来,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往往缺少匮乏的经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少经历经济上的困难.其次,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缺乏由于竞争而导致的挫折的经历,以及通过分享来相互学习应对挫折的经验.还有,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优越,是家庭中的“独苗苗”,家长对其宠爱有加,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均由父母包办代替,这种过度保护的教育,会使得独生子女一旦面临压力和挑战时束手无策,经受挫折和困难时也缺乏韧性.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里的“动心忍性”说的就是心理韧性.初中生正处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均会对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形成有较大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引导初中生心理韧性发展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通过发扬自身的优势得到他人的认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其次,在家庭环境中,要改变对孩子娇生惯养的养育方式,从小就应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再次,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体会失败,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创造成功,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使他们体会成功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RUTTER M. Protective factors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disadvantage[M] // KENT M W, ROLF J E. Primary prevention of psychopathology: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79:49-74.
[2]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 The road to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 (2014-12-30)[2016-06-15]. http://www.apahelpcenter.org/featuredtopics/feature.php?id=6&ch=2.
[3] SANDER L W. Awareness of inner experience: a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elf-regulatory process in early development[J]. Child Abuse & Neglect,1987,11(3):339-346.
[4] RICHARDSON G 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307-321.
[5] MASTEN A S, COATSWORTH J D, NEEMANN J, et al. The structure and coherence of competence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1995,66(6):1635-1659.
[6] RICHARDSON G E, NEIGER B, JENSEN S, et al. The resiliency model[J]. Health Education,1990,21(6):33-39.
[7] CONNOR K M, DAVIDSON J R.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8]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49-152.
[9] WAGNILD G M, YOUNG H M.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1993,1(2):165-178.
[10] FRIBORG O, HJEMDAL O, ROSENVINGE J H, et al. 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 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2003,12(2):65-76.
[11]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12] 李宏翰,权方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1):113-117.
[13]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1):182-184.
[14] 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33(1):24-27.
[15]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J].心理科学,2011,34(1):102-107.
[16] 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17] WIEBE D J. Hardiness and stress moderation: a test of proposed mechanis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1):89-99.
[18] HANNAH T E, MORRISSEY C. Correlates of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in Canadian adolescents[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7,127(4):339-344.
[19] 雷万胜,陈栩,陈锦添.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55-157.
收稿日期:2016-03-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8500).
通信作者:肖二平(1980—),女,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儿童认知心理学研究.E-mail:ep_xiao@hznu.edu.cn
doi:10.3969/j.issn.1674-232X.2016.04.003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2X(2016)04-0347-05
On the Resilience of Modern Adolescents——The Survey on Grade-one Students in Junior School from Coastland and Mainland
XIAO Er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The resilience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from coastland and mainland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udents from coastland have higher scores in the dimensions of target concentr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than th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overall scores, while the boys have higher scores in the dimension of target concentration than the girls. The only-child students have lower overall scores than the non-child students.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have stronger resilience than the students from urban areas.
Key words:resilience; junior school students; coastland; mai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