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2016-08-10 09:36姜利国
河北医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行间合谷腧穴

姜利国



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姜利国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中心卫生院, 河北 围场 068461)

【摘 要】目的:观察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临床疗效并与其它方法治疗进行疗效对比。方法:治疗组草药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症102例,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疗眩晕51例,两组均5d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患者10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抗眩啶片)治疗眩晕51例总有效率78.43%。结论: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眩 晕; 眩康晕愈汤; 腧 穴; 针 刺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笔者采用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晕患者102例,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及康复具有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153例均为本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按2:1比例分为治疗组102例,对照组51例。治疗组男60例,女,42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6±0.2岁;病程1.5年至15年,平均5±0.8年。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3±0.1岁,病程0.5年至10年,平均4±0.2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

1.3.1 自拟眩康晕愈汤药物组成:枸杞子10~30g、川芎6~20g、葛根15~30g、石菖蒲6~15g、天麻6~15g。依据机体正气强弱和所受邪气性质确定药物剂量。草药1剂/d,水煎2次,取汁250mL,分早、晚2次服,5剂为1疗程。

1.3.2 针刺取穴:肝阳上亢型针刺行间、太溪;肾阳不足型针刺肾俞、百会;肝火上炎型针刺行间、少府;痰浊上蒙型针刺合谷、丰隆;气血不足型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瘀血阻窍型针刺合谷、太冲、膈俞。针刺用毫针,1 次/d,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泄法,得气后取出针具,3次为1疗程。针药结合治疗2个疗程。

1.3.3 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又名抗眩啶片(上海皇象铁力蓝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13283)口服。每次8mg,3次/d,连服5d一疗程。两组在治疗两个疗程结束进行疗效观察对比。

1.4 疗效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2 结 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两个疗程结束的疗效对比,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两个疗程的疗效对比n(%)

通过以上对比,治疗组疗效显著,治愈率55.8%,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率31.37%,总有效率78.43%,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 论

眩晕是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2],清窍失养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的关系。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做了详尽论述,其《景岳全书·杂证谟·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及“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王清任用通窍活血汤治疗晕昏,并指出元气既虚,血气不畅也会致“瞀闷”。综上可见眩晕病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3]。治宜调肝理脾滋肾,补虚祛邪,针药并用、标本同治。运用自拟眩康晕愈汤结合腧穴针刺治疗。眩康晕愈汤由枸杞子、川芎、石菖蒲、葛根、天麻组成。其中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调阴阳,为滋补肝肾、养血补精之良药;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为“血中之气药”,补血活血行气,走而不守,善上行头目颠顶;石菖蒲辛开苦泄温通,芳香走窜,归心胃经。功善开窍宁神,善治痰湿蒙蔽清窍之头晕嗜睡、健忘耳鸣;天麻甘平柔润,作用平和,专入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治多种原因之眩晕、头痛,为止眩晕之良药;葛根甘、辛、凉,祛风生津舒筋,能清透邪热,亦可佐治它药之热。五药针对眩晕所中邪气和所系脏腑加减剂量,达到治疗全面力专效著的效果。肝阳上亢型结合针刺腧穴行间、太溪。行间为肝经荥穴,太溪为肾经输穴、原穴,二穴结合滋肾平肝;肾阳不足型结合针刺肾俞、百会。肾俞为肾之背俞穴,百会为督脉最高点,二穴结合能温阳补肾;肝火上炎型结合针刺行间、少府。此二穴为肝经、心经之荥穴,清泻心肝之火;痰浊上蒙型结合针刺合谷、丰隆理气醒脾涤痰;气血不足型结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瘀血阻窍型结合针刺合谷、太冲、膈俞理气活血通经。如此针药合用、标本兼治,既能解决急症时的危苦,也为中草药治本治疗提供了用力的时间。本方法通过内服外针,双管齐下,治疗眩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版社,2012.37.

[2] 唐建新.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J].临床合理用杂志,2012,05(15):88.

[3] 周路,邱全,贺启荣.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应用近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59~60.

【文章编号】1006-6233(2016)07-1215-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66

猜你喜欢
行间合谷腧穴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行间AANA随机变量阵列加权和的完全矩收敛性
行间种植油菜增加梨着果率和改善果实品质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苹果园行间生草技术
线行间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