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影影,陈开梅,满明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镇江 400;.空军勤务学院基础部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苏 徐州 000)
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应激干预效应的纵向研究
范影影1,陈开梅2,满明辉1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镇江 221400;2.空军勤务学院基础部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000)
表1 2组被试干预实验前后心理应激的均值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体活动,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运动过程中,频繁地接触和高度的群体合作,有助于个体提高应对心理应激的控制能力,为缓解心理应激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有关中学生心理应激的运动干预研究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1)从横向层面研究。主要探悉性别、年龄、锻炼年限和锻炼项目等变量的心理效益。(2)从纵向层面研究。主要考察不同锻炼项目的心理效益。总之,已有的研究主要是关注1次运动干预前后的心理应激变化,而没有全面揭示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随干预时间变化的趋势,很少有对同一运动干预进行追踪的研究。本文运用多元方差分析,采用准实验设计,来验证运动干预在4个不同干预时间点上的干预效应及运动干预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1.1 研究对象
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应激干预效应的纵向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实验时间是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16周。从徐州市第三中学初中二年级抽取120人作为预测对象,根据预测对象心理应激水平前测(T1)结果和实验需要选取34人作为正式实验对象,其中干预组被试16人,对照组被试18人。实验前1周对他们进行心理应激水平前测(T1),实验进行8周后进行第2次心理应激水平的测量(T2),16周实验结束后立即进行第3次心理应激水平的测量(T3),实验结束3个月后进行第4次心理应激水平的测量(T4),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运动干预内容主要有跳绳、趣味田径、篮球类练习游戏、起跑及起跑后的加速跑、跑的游戏(接力跑、追逐跑、淘汰跑等)、抛实心球练习、各种身体素质练习、篮球小比赛(男生)、健绳操练习游戏(女生)、中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运动干预时间:每周3次,每次45min(准备活动10min、方式活动5min、基本活动30min),运动干预强度采用POLAR心率测试仪进行测试,运动中的心率控制在120~150次/min。
1.2.2 测量工具
采用华来氏编制的“心理身体紧张松弛测试表”,该量表包括50个自我判断的题目,每题均有5个选项,分值依次为“4、3、2、1、0”分,测验得分低于43分值为压力较小,43~65分之间为压力过大。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8~0.954,重测信度为0.932。
2.1 运动干预实验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应激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1)运动干预前2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T=0.36,P=0.83),表明实验前2组被试的心理应激水平为同质;运动干预后2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00)。从运动干预前后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的变化来看,总体上运动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作用显著。(2)干预组实验前后被试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00),对照组实验前后被试的心理应激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T=1.25,P= 0.25),说明没有经过运动干预的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被试的心理应激水平无显著变化。
2.2 2组被试者心理应激水平的干预效果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2.2.1 2组被试者心理应激水平在4个时间点的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前(T1)2组被试心理应激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T=0.36,P=0.83),实验8周后(T2)2组被试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05),实验结束后(T3)2组被试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00),实验结束3个月后 (T4)2组被试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0)。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对照组心理应激水平在4个时间点上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干预组心理应激水平在时间点上变化趋势明显。
2.2.2 运动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即时效应
为了考察运动干预对被试心理应激的即时作用(T1-T3),采用多元方差交互作用分析方法。其中,不同组别(干预组和对照组)为组间变量,测量时间(T1-T3)为组内变量,心理应激为因变量。结果表明,测量时间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5.61,P<0.000,效果量0.24),不同组别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5.23,P<0.000,效果量0.22),不同组别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7.68,P<0.000,效果量0.27)。进一步分析干预组和控制组分别在心理应激变化上的效果量,结果表明,干预组被试:F=5.35,P<0.000,效果量0.21,对照组被试:F=1.19,P>0.05,效果量0.06,干预组效果量0.21明显高于控制组0.06。从2组效果量差异显著可以看出,干预组的心理应激水平显著下降,对照组的心理应激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说明运动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具有即时缓冲作用。
表2 被试心理应激水平在4个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平均数M和标准差SD)
图1 2组被试心理应激水平随运动干预时间变化的趋势
2.2.3 运动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延续效应
为了考察运动干预是否对被试的心理应激具有延续性影响(T3-T4),采用多元方差交互作用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等方法。其中,不同组别(干预组和控制组)为组间变量,测量时间(T3-T4)为组内变量,Tl时的心理应激为协变量,心理应激为因变量。研究结果发现,T1时的心理应激水平对T3-T4时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F=4.53,P<0.000,效果量0.17)。控制T1时的心理应激之后,测量时间的效应、不同组别的主效应和不同组别的测量时间交互作用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分别为:F=1.59,P>0.05,效果量0.07;F=1.62,P>0.05,效果量0.09,F=1.47,P>0.05,效果量0.05。进一步分析干预组和控制组分别在心理应激变化上的效果量,结果表明,干预组被试:F=2.13,P>0.05,效果量0.14;对照组被试:F=1.75,P>0.05,效果量0.11。干预组效果量0.14,高于控制组0.11,这说明干预的延续性影响优势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运动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从运动干预的即时效果(T1 -T3)看,干预组和控制组在心理应激的变化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效果量及心理应激的变化方向上,干预组仍表现出在心理应激促进上的优势。其次,从干预的延续效果看(T2-T4),干预组在心理应激变化上与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干预组在效果量上仍高于控制组,表明干预的延续性影响优势仍然存在。
运动干预实验后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显著下降,说明运动干预实验是成功的。而运动干预结束3个月后,青少年心理应激又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说明青少年由于缺乏持续的运动干预,其心理应激水平呈上升状态,说明在有组织监督和管理的实验过程中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只是短暂的,被试对象并没有树立坚定的干预信心和形成自行干预能力,实验结束后,出现反弹现象,说明干预时间太短,因此,对心理应激青少年的运动干预,一定要持续长期而有效地进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吕晓昌,杨剑,韩建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现状与运动干预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3,20(4):106-110.
[2]高军,孙建华,肖坤鹏.体育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4).
[3]曾红卒.高职院校体质指数异常学生的运动与心理干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6).
G807.3 文献标识码:A
1674-151X(2016)01-041-03
2015-11-15
徐州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面上项目(编号:KC14SM091);空军勤务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KY2014F005A)。
范影影(1979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