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琳
民俗四则
田茂琳
锣鼓声响招唤人
棒打锣鼓草,闹热助干活。山高地陡农庄远,万籁寂寥林野田。于武都区裕河乡庙坝村夏季双联,在赴大水沟社的路上,突然从观音崖的山脉道间,冒出荷锄的人群、锣鼓的声音,我惬意好奇诘问,方知晓这是开展棒打锣鼓草活动。
“六月草,棒打倒。” 因多在锄草时演唱,故而得名。打锣鼓草又称撵锣鼓草,当地的锣鼓草活动,据传起源较早。它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特定的乡贤文化,来源于人们击鼓鸣锣吆喝驱赶野兽和祭祀山神,后由于时代的发展,太平军的遗风而演变转化成一种农耕劳动山歌。裕河乡庙坝村自发组织民间活动,充分重视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有力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推动民间音乐表演的草根文化再现。
要说庙坝村,在多数人的眼中经济很落后。毋庸置疑,即便是落后的地方,也有值得骄傲的民间音乐文化。如果用心整理就能从点滴的生活中,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供广大村民学习继承,并用这些乡贤文化来凝聚民间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有力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可不是吗,我搜集整理这锣鼓草民间文艺,对当地文化就是最好的宣传和弘扬。
五黄六月,夏日炎热, 雨多草盛。地里麦收刚结束, 包谷又急待锄二道杂草。正好,我赶上热闹场景。社长谈天强说:“过去,地里出现草荒,为了打‘歼灭战’,许多户的劳力聚集,男女老少齐上阵,一起来‘打锣鼓草’消灭草荒。今天,听到你要来,我便召集大家,排练演习锄苞谷草,全社人好热闹热闹。”恰好,大家有了相聚的机会,我也有了拍照的机缘。
正宗的锣鼓草歌,在活动开始前,要请端公安神:
请山神,请歌爷,请歌娘,再请五方神灵,请太阳、土地、八大神。
首支端公歌叫《立五门》,即: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已土。
端公唱罢,才入正题,人群涌动,走向地头。我知道,庙坝村有四个合作社,其中大水沟、观音崖两个社,耕作方式落后,近乎刀耕火种, 朝天一把籽,广种薄收遍地开花。一户人要种十多亩土地,为赶季节,加快田间薅草进度,组织二至三人,在人群中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这倒是一种祖传的好办法。
端公安神
起歌头,通常无固定的形式,不循规蹈矩,男“引子”歌师一开始,即召集人时编唱:
早早起,雾沉沉,层层浓雾不见人。
东方一朵红云起,西方一朵紫云腾。
红云映红山和水,太阳照着唱歌人。
锣声惊得河水响,鼓声震得山谷鸣。
百鸟惊得满天飞,野兽惊得藏山林。
女歌手精明强干,接唱:
哥哥呀,请等等,天天锄草你带我。
你唱山歌我接应,我唱山歌你回声。
歌词唱得要文明,音调要合我的心。
唱得天地要晴朗,唱得日月放光明。
魔鬼听了打颤颤,谷神听了喜盈盈。
歌师开怀,预示这一天劳动正式开始,锣鼓敲打,唱:
满地人儿黑压压,我为大家起歌头;
裁衣先从领上起,唱歌先从我开口。
正题歌,也叫开本歌,即薅草进入高潮,歌师唱有故事情节的民歌,如:
玉米叶儿像把刀,三月点种四月锄。
花儿开在尖尖上,棒子结在半腰中。
女歌手唱:
阳光着地四山晴,唱支山歌去搬兵。
男兵搬来杨宗保,女的搬来穆桂英。
歌师唱:
夏季天热白日长,收了麦子锄草忙。
帮人帮心帮到底,苞谷壅土根茎状。
女歌手唱:
苞谷根茎见了铁,一夜苗叶长一截。
白天与哥见得面,晚上哥来妹宽怀。
锣鼓草活动,内容风格灵活,阵容变换机动,不同于官方行政程序,侧重礼仪干活。演唱时,村民誉为“歌把式”的歌师白斗成,立于阵前,手擎大锣,另二人挎鼓、拎钹,待锄草的人依地形排开后,便顺着节拍敲打。锣鼓响声击鸣,人群一阵嘻笑,音调清壮轮转,缓急抑扬相合。唱词有些是原始版,有些是随机现编,随情高唱。有时,寻找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去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出活,提高质量。此形式有趣,能消除劳作疲乏,能解困劳累寂寞之感。
锄禾日当午
休息间,我问及歌师白斗成,他说:“唱词有正本,也有即兴创作”。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是歌手,站在锄草的队列面,有节奏的打一阵、唱一阵。歌师一般很优秀,由记忆力强、经验丰富、嗓子好的中老年人担任。经观察,在锄过一家地后,再挪向另一家地时,只要锣鼓一响,大家就扛上锄头跟在后面,场面紧张而热烈。可见,锣鼓草活动深受山民欢迎,不仅可以加快劳作速度,大家也能享受欢欣鼓舞和劳动幸福。
经咨询,锣鼓的节奏俗称引子,有软九锤和硬九锤。引子一段,唱一折子,却有乡风之道。如歌《排头》:
太阳出山东方亮,敲打锣鼓进地间。
男女老少加把劲,锄草乐得喜洋洋。
一号女歌手接唱道:
今天锄得你家地,明天要锄我家田。
男排东来锄地边,女排南来锄中间。
谁人出工不出活,锄到他家多吃馍。
接着二号女歌手唱起《绿林金猴》:
米尖山上青冈树,观音崖上野桃林。
青冈林藏金丝猴,野桃树结蜜桃果。
金丝猴吃橡子果,有情人吃猕猴桃。
一号女歌手接唱道:
脚上无鞋穿草鞋,身上无衣麻布片。
走去五马买鞋穿,药背阳坝换衣衫。
出门路难误了田,庄稼长蒿成草原。
互助锄草,向上块地迈进
我听到这些山歌,超脱生存名句,歌词唱腔动人。除即兴之外,有唱秦香莲骂陈世美的,有说岳飞斥秦桧的。也还有唱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的……内容广泛,生动活泼,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尤其无路的生活困苦,催人泪下,感人脏腑。
阳光照顶,天气正值农历六月酷暑,锄草的人们在齐肩深的包谷苗中,一边争先恐后,精神振奋培土除草, 一边大汗淋漓, 热气腾腾听歌,丝毫无劳累之感。然而,每当锄草队伍乱套时,唱词马上进行调整。对不合正理的、偷奸耍滑的,出工不出力的或调侃,或规劝,或打趣,或逗乐。锣鼓草的歌文很多,有《三国》、《八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但大多是现编现唱,边击边想,边打边唱,内容均为口头创作,见好夸好,以物及人。
锣鼓响,力量添
我听得清楚,锣鼓声响亮热烈,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唱者慷慨激昂,出口的词句大都清新活泼,琅琅上口,妙趣横生,常常牵得满地歌声满坡笑,劳累疲乏霎时消。有时,歌师见锄草人累了,就唱几支情歌调味提神:
哎!清早起哟清早来,清早露水打湿鞋。
打湿绣鞋不要紧,打湿歌本揭不开。
踏着八字步,等着太阳晒,晒干歌本好开台。
劳动群众一派和声,波澜起伏。接着合唱:
太阳出来万丈高,姐妹两人晒花椒。
姐姐热得大张口,妹妹晒得汗长流。
太阳落山遍地阴,阴山凉水冷冰冰。
劝姐莫喝阴凉水,劝妹莫凉冷哥心。
二号女歌手短句唱腔有:
一条小猎狗,睡在朝门口。
情哥你要来,脚儿轻轻走。
如果有人倦怠或伸腰摆龙门阵,歌师编歌指斥:
下地锄草要攒劲,莫在地里站个坑。
莫把锄把喂奶头,谨防锄把长根啃。
原来他们的唱词真不少,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一般是单句虚词拖腔,复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当地风俗男嫁女娶,一号女歌手十字句如:
老公做事情真不要短见,
怕劳动还贪财为的哪般?
嫁我后再不回来建家园,
我宁独身不让你进门槛。
山歌调门多,演唱形式丰富,有领唱、齐唱、独唱、对唱,有时唱到精彩处,劳动队伍中出现有人吆喝。有时誉为“歌把式”的歌手,连打几分钟锣鼓,不唱一句歌词时,下面便接嘴唱了:
哎!唱歌师傅快点唱,莫站地间不歌唱。
老的得起相思病,少的挂起断头肠。
男歌师赶快接唱:
哎!锄草莫薅吊颈草,暴雨露水能扯活。
锄草要锄苦菜花,男人好了女人夸。
锣鼓草的演唱歌词不拘一格,被当地誉为歌手者,都见多识广,才思敏捷。打锣鼓草,主要图快,有的人怕跟不上,就拖着锄头刨着跟大家走。
有背着孩子锄草的女人
“扬歌”是整个山歌的最精彩部分,唱词既可以固定,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劳动场面即时编唱,还可以采用盘歌的形式一问一答。吼唱的时候,歌师可以尽情发挥,借以激发锄草人的劳动激情,唱出祈求丰收的强烈愿望:
锣鼓打得响铮锃,听我字句唱分明。
庄稼神灵切实保,定叫五谷得丰收。
一天地里走三次,三天坡里走九巡。
不准老鸹啄种子,莫叫野猪拱根苗。(女声配合唱)
捉到害虫要捏死,抓住蝗虫要喂鸡。
绑定野鸡砍翅膀,打倒野猪大家分。
苞谷个个像牛角,黄豆角角把船撑。
山神爷爷要高兴,保佑年年谷丰登。(女声配合唱)
中午,休食。到邻近农户家中打招呼吃饭,去主人家也有不请自到的。来者都是客,客也是劳力,虽不付工钱,但酒肉烟茶招待少不了。除此之外,还要给歌手预备润嗓子的蜂糖水。
锣鼓歌手攒劲敲唱,荷锄之人攒劲除草
午饭,则为风味小吃——豆花面、火锨馍、炒腊肉。饭量大的三大碗面,再加两块火锨馍,和着炒腊肉下饭;饭量小的两大碗面,添一块火锨馍和炒腊肉。
下午,锣鼓班子不变,成了固定组织。第一支歌由歌师唱:
歌师敲响锣鼓招集人
哎!锄草的人正来哟,好像八仙来过海。
八仙过海八个人,今天诸神下天界,各显神通摆擂台。
女歌手接唱道:
喂!你一声来我一声,叫声歌师你听好。
我唱四句不要紧,你唱四句不得行。
男歌师接唱道:
啊……喂!不要紧来不要紧,唱歌不比念五经。
念错五经没人爱,唱错山歌没女人。
女歌手接唱道:
啊……哎!没得山歌说女人,没得锣敲敲铜盆。
没得扇子煽草帽,没得裤儿拴围裙。
没得馍吃炒玉米,没得茶叶喝泉水。
没得桥过水湿身,没得车路人步行。
人们从地边开锄
歇火吃烟时,男人就唱轻松一点的:
喂!吃袋烟来把灰嗑,烟锅放进妹怀窝。
只怕烟锅火没熄,火星烧了嫩肉膜。
歇气时唱,比干活时唱轻松得多,女方也不放过男方示弱:
哎!喝口凉水把嘴噎,噎水吐到哥怀里。
只怕凉水惊了肉,惊得全身打麻药。
整天锄草锣鼓活动,有田间生产、锄草劳动、歌唱表演艺术等形式内容,主要以敲锣打鼓、山歌演唱的方式,给锄草人提劲。我问及当地人,他们只说劳作演唱,以此能提高劳动效率而世代相传,侧重表现劳动生产与山歌音乐。我知道用高亢的唱腔,并加之锣鼓穿插帮衬,让人声与器乐交相辉映,加上诙谐幽默的唱词,场面十分喜人。若经过民俗文化工作者的抢救、挖掘和整理,此活动就能走出山寨,走向大江南北。
在结群锄草时,一般有两位歌师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
歌词内容多为生活、爱情,以及流传的王昭君传说、“三国演义”、“封神榜”、“梁祝”等1000多首。加上随口编唱的五句歌,数量无法统计。
下午,歌师随口编唱的五句歌如:
唉,唉!唱歌莫畏难,不是扎花绣牡丹。
绣花要用针和线,唱歌只要舌头卷,谁陪我歌师唱几天。
又如男唱:
哎,哎!妹儿住在对门岩,看着身子长成仙,
早上看到妹背水,晚上看到妹抱柴,我恨无翅膀飞拢来。
女接唱:
噢,噢!大哥住在对门岩,我不想你莫要黏,
家有茶园几面山,谁有技术能炒菜,我就娶他做嫁门男。
男又接唱:
哎!妹儿莫怪哥身懒,我疼妹妹似姑仙,
我给你买韩国货,早奶晚霜洗发水,还有芦荟保健套餐。
女接唱:
噢!大哥莫说妹不贤,我知哥哥心儿甜,
我爱祥宇化妆品,奶霜精华洗发露,橄榄油呀我最喜欢。
男又接唱:
哎!怪哥不知妹儿恋,我爱妹妹当娘看,
我给你买祥宇货,早清晚洗橄榄油,保健套餐购齐全。
敲打乐器,单人接歌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两人叫,一领众和,或锄草人一齐接。锣鼓师有时自打自唱,不拘一格。我看到“唱”和“打”配合不同,若唱时不打,只以锣鼓作奏,谓之“住鼓听声”;若边打边唱,以锣鼓伴歌,则称之“鼓里藏声”。有的地方还配有唢喇,称为“吹锣鼓”,仅用打击乐器伴奏接腔的称作“盘锣鼓”。
锣鼓的演奏方法,种类很多,复杂多变,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分。锣鼓点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随着节奏的加快,达到劳动的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跌,特别是在收工之前,要赶劳动进度,锣鼓节奏越来越快,劳动场面常用“饿马奔槽”来形容。锣鼓歌师既要演奏,又要演唱,劳动时间内不能间断,一天下来,其强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因口唱时要与锣鼓演奏相配合,互相衬托,得以缓冲。一般是在每一句唱词中,要配以鼓锣,在句尾上,配以较长时间的锣鼓点子,使锣鼓在演奏中,较山歌的比重大些。
下午锄草,女孩为看热闹比男孩来的多
特别是在太阳当顶最热和薅草最累的时候,歌师的歌也就更来劲了。如发现有人薅草时体力不佳,歌师便会跟在掉队人的后面,敲锣打鼓,唱歌鼓劲,以示尽快赶上。顿时,锣鼓声、锄头声、欢笑声连成一片,掉队者也很快追上,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锄完。
歇气歌,即劳动间歇休息时唱的歌,多为一些风趣的山歌或情歌。如男:
清早起来上山梁,梁上有个好泉塘。好个泉塘无泉水,好个妹儿无好郎。
如女唱:
太阳落坡屋外暗,妹儿出来收衣裳。衣裳搭在肩膀上,瞟上一眼情哥郎。
下午收工时唱:
喂!太阳落山天上黄,犀牛望月妹望郎。
牛郎望月盼织女,妹儿望郎进闺房。
“送神”部分,唱词不多。送走神灵后,还要唱几句颂祝东家五谷丰登的话,整个过程方才终止,而一天的薅草劳动也到此为止。
总之,锣鼓草歌伴随劳动产生流传,“文革”期间一度绝迹,近年来生活好了,随着责任制的落实,山区兴起“互换帮工”之风,锣鼓草活动随着新农村建设,自然重振旗鼓,很有大展雄风之势。
晚上,我对棒打锣鼓草作了详细调研,有老者告诉我:历史上,观音河一带就富有,只是山大沟深人稀少,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当地人便团结互助,配以锣鼓敲击,形成结伴成群、协作生产的劳动作息,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的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存、调节情绪等功能风格,成为锄草者的劳动进行曲。
众所周知,几乎中国每一个地方农村,都会有一种独富特色的文化现象。棒打锣鼓草,深植于中国西部民间社会的厚土,而以陇南、川北、陕南最盛,喜闻乐见于山区,确有“一鼓催三工”之效。这种草根阶层文化现象,既是地方人文和历史的深厚积淀,也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品格展现,更是一个地方的农耕人文共识,并能彰显村民的文化自信。
锄草锣鼓触山歌,民俗戏曲自乐娱。音域宽广浑厚亢,震撼山谷气势磅。棒打锣鼓草很有特色,能调动农民在田间的激情,是庙坝村固有的民俗项目,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庙坝村的棒打锣鼓草,与其他村的格式不同,边打边唱,现编现唱,堪称能人。打击乐有锣、鼓、钹等,歌手领唱,众接腔合唱,配以锣鼓伴奏。锣鼓声响亮,时轻时重,阴阳有致。唱者慷慨激昂,劳动者的和声波澜起伏,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地域特色浓郁,乡土气息扑鼻,原生态韵味悠长。
愿锣鼓草歌越唱越红,唱出裕河的秘密,唱出观音崖山脉的快乐。
羊年送归,猴哥上岗。春节喜庆,气温乍暖还寒。武都区五马乡文化站杨富江打电话说,正月九日至十二日,有两处“男嫁女娶”的婚配活动,均邀请我参加。早年间,我也参加过孔雀女娶凤凰男的婚庆活动。可见,男嫁女娶,热闹非凡,不只是个别县乡的专利,而武都区的五马、裕河、枫相到康县阳坝,都有同类型的婚姻,并形成整个五阳路带的婚俗主流,真值得我去探讨恭贺。
新修建的五阳路,织交于陇南嘉陵江支流东南,通途于甘肃、陕西、四川“金三角”西秦岭。大年正月初十上午,出市区,上高速,车轮沿着陇南至广元飞驰,然后在琵琶下高速,过钵罗峪梁,朝裕河方向行驶。一路上,年事鞭炮声频,爆响声不绝于耳。
五马街上人头涌动,最勾人的“男嫁女娶”送亲车队进西山村,停顿于小河坝女方家的新结彩门前,“女娶男嫁”婚事仪式兴起,唢呐锣鼓迎嫁队令人称奇。这沿袭已久的“留女不留男”习俗,与“男娶女嫁”完全颠倒。遗憾的是有些习俗未能张扬铺陈,致婚礼传统元素不足。但为帮忙而来的杨凯恒、王来成、何庭明助阵渲染,孔雀女娶凤凰男的婚事,办得比他人更要轰轰烈烈。
西山村的唢呐锣鼓奏乐迎接男嫁女娶队伍
新郎新婚为村干部敬酒
杨福江咬耳朵,知道文化含量隐情,告诉我说:“别惋惜,正月十二日一处亲戚结婚,由五马乡观音崖男嫁女娶至裕河庙坝大水沟,届时可去大水沟参加婚礼活动,可能举办的文化内涵更深厚些”。
正月十二日下午,我在裕河乡李巍巍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庙坝村大水沟社,参加了“女娶男嫁”于深山老林的特别婚俗。这是一个没有公路的山庄,我们到得女方家门前,只见七彩门高扎,红灯笼高挂。经介绍,主家闺女名叫李芳,妙龄20岁;所娶男郞名叫尹正奇,现年23岁,家住五马乡观音崖村店子河。经细看,木屋为巴蜀秦房汉瓦,七彩门东向的对联是:鸳鸯结队吉祥如意,凤凰成双百年好合;横披:张灯结彩。西向的对联是:女娶男嫁大水沟,男嫁女娶观音崖;横披:百年好合。
下午申时,一阵鞭炮声响起,引亲者在前,送亲者在后,八抬大轿忽闪着新郞官的队伍到达。听人议论:空前绝后,令人刮目,好派威风。
男嫁女娶八抬大骄
顿时,唢呐锣鼓奏乐迎嫁。新郞官坐花轿,送亲接亲人簇拥,客人们踊跃彩门前。司仪主持:“礼炮鸣起,迎风接嫁。新郎官下轿,雅礼先生对台”。彩门前女方雅礼先生董福财辑礼:“张灯结彩彩门前,迎接新郞福满山;彩门前备迎喜酒,千枝松柏结蒂莲”。敬罢首杯酒,又道:“观音崖到大水沟,男嫁女娶牵红线;女娶男嫁成双对,夫妻合偕家生财”。敬上第二杯酒道:“黄道吉日结良缘,彩灯高挂兴家园;传凑新家百年好,富贵泉涌福禄来”。男方雅礼先生一行喝过酒,对台回礼:“尹家君丁嫁谈家,子孙发达有荣华;夫妻相合百年好,人兴财旺勤持家”。回敬毕酒,又辑礼道:“今日引来男配女,明年添丁家有财;尹谈两家力对接,成事立业振家门”。
双方雅礼先生会面对台
我瞅瞅新郎小伙,帅气十足,底气惊人;再瞧瞧新娘闺秀,温柔贤惠,丽气袭人。对台接亲至诚,婚礼司仪道:“给新郞兄弟姊妹发喜钱,迎接新郎入彩门到中堂”。伴郎伴娘搀扶一对新人进中堂,司仪高呼:“一拜天地,二拜宗堂,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又道:“凤凰配孔雀,送新郞新娘入洞房”。
伴郎伴娘搀扶一对新人入厅拜堂
婚礼至此,人满扎堆,拜堂结束,中堂人散。司仪呼叫:“宾客升位,席别安杯,锣鼓奏乐,茶酒招待”。我亦看出,十大碗上席期间,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同下敬酒,成为婚宴中的一道风景线。
晚间议程,抱子座谈,更名换姓,立书写约。这种习俗与中国现行的婚姻不同,男子被娶到女家之后,必须改换出嫁前的姓名。新郎不仅要改姓所嫁新家的姓,就连名也要由女方家重取。阐释核心是把男孩娶进屋,一个新姓名就此诞生,于女子接代传递延续香火。但是原身份证姓名不变,也不等于宣告原姓名要从此消失。我眼前的新郞名叫尹正奇,双方商议婚后的名字叫做谈德奇,爸妈还向新儿发了更名的红包。
第二天,婚礼主持司仪,继续施行职责。在早宴上,为两位媒人发跑路的钱、鞋,送茶、烟、酒答谢。一对新人和双方父老亲戚合影,照全家福像以示新家兴起。
全家福合影于彩门
婚礼完毕后,我细想夫以妻居的风行,不管婚俗与传说的太平军有关无关,它是不是中国母系社会以女人为中心的婚俗的沿袭和继承,现实是男子就婚于女家,即以女家主体定型,支撑门户,备受宠爱。这种婚姻形式,与男子入女家生活,被称作去当“招赘女婿”、“倒插门”截然不同。女娶男嫁为延续子嗣,所以夫改了女家姓矣。
就婚礼举办来讲,女方家隆重准备相当丰盛的宴席,有些还准备丰厚的彩礼,迎娶新郎的到来。男方家也会给“出嫁”的儿子准备陪嫁,若生两个孩子,可顶回一个姓。事实上这种婚姻形式很好,男人用不着贷款攒钱娶媳妇。同样,能起到减轻家庭负担,稳定社会的作用。
男子们,五阳路带风俗好,孔雀女娶凤凰男,动身吧,何乐而不为呢!
(一)
女娶男嫁,男到女家,更名入籍,主妇当家。其婚俗奇异独特,覆盖范围成片广泛,习俗情怀已成为史诗。经初步调研,女娶男嫁的婚配、成家、敬孝、传承的习俗,成为裕河人唱响几百年的主旋律,连接至康县阳坝、武都区五马、洛塘、枫相等乡镇的近百十个村社,兴家立业的文化影响约达六万人,给社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解之谜。
过去奔走裕河的原因较多,只缘在下山区一带开展中药材、食用菌的科研活动,市委又委派我做党内双联、“5.12”大地震救灾重建、联村联户等工作,既深入农村常接地气,受邀参与过部分民间婚礼活动。尤其有一幅新婚夫妇门上对联让我琢磨,左联“凤求凰百年好合”,右联“男嫁女万代传承”,横幅“幸福安好”,让我考究了裕河人的婚俗形成,有了一些闲时走访后的朴素认知。
裕河人的“女娶男嫁”婚俗纷呈异彩,但要其详解历史,能说个一二三,却说不出个四五六。时下,五阳路通途,对 “女娶男嫁,婚配成家”之事,问及的人特别多。势所必然,揭示它的来龙去脉,弄清一亩三分大的自留地,必须要有史料作证,才对社会和外界来宾有更确切的说服介绍力。
(二)
几年来,我利用工作间歇,遁入民间旧居,查找尘封乡土壁阁的史料,收集任由虫咬鼠啮、烟熏水渍的婚配契约文书。而我挖掘到的故纸婚约抱儿史料,可为婚配因果佐证。可见,裕河方圆几十里的男女婚配关系,虽然不是千古绝唱,却同康县阳坝一样,都属于中国婚俗文化的进步范例。
婚约一,光绪八年抱子文约:
这是我收集到的光绪八年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一八八二年。一张文约定乾坤,一家两子挑一家两女,实属少见报道。文约上书有“立出抱子文约”,内容是“请媒证”,同时有“立门顶户”,女方向男方“出备猪酒一副”, 男方家人给“二人每一人代陪嫁钱一拾捌千文”。参与立文约之人,有媒人和宗亲,其“抱子”的字意,交织纠结了全契约,意思相近于现在的结婚证婚,而将两男及两女的关系从此定格。
婚约二,光绪十五年抱子文约:
这是收集到的光绪十五年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一八八九年。上书有“立出抱子文约”,内容有“请媒证”以外,直接写有“将女招赘,膝下为儿”、“改名换姓”、“更名如籍”等条款。其中有互赠婚礼钱物,为老送终等要求。参于写约抱子活动的人员,有户内、有中人、执笔人,落款基本与以上文约大同小异。
婚约三,宣统二年抱子文约:
这是一张收集到的宣统二年的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一九一O年。文约开头是“立出抱子文约人”,内容有“请媒证”、“脚下为子,当日对象言明”、 “来是一人,去是一双”。这里说明,抱子后,女方如愿意去男方家,宁丢弃自己家也莫离异,而须跟随男方前往。尤为“阶名换姓” 立意深刻,要求严谨。 落尾是“永远发达为照”。本文约与上两份文约相比,内容虽大同小异,但对抱子人要求苛刻,且对婚配更为宽舒自由。
婚约四,民国十三年抱子文约:
这是一张收集到的民国十三年的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一九二四年。文约之前,开头是“书立抱子文约人”,内容有“请媒证”、“孙女招对更名”外。尤其“顶门立户、承宗接祖”、 “永远存照为据”,为老送终,立意深刻,要求严谨。本文约与上三份文约相比,内容虽大同小异,但参与立契约抱子活动的人员,结构组织更为宽范。
婚约五,民国三十三年抱子文约:
这是一张民国三十三年抱子文约,按公元纪年换算为一九四三年。虽然纸张发黄,但还没有完全破损。上有“书立抱子文约”,内容有“请媒证”、“将女招赘,掉名换姓,更名入籍” 和“顶户立门”等条款。本文约与上四份相比,内容不如上四份简单,但是参与抱子活动的人员大变,有了村上的保长、甲长等基层组织领导介入,合约更有了法制性和行政性。
(三)
民间有货,从以上五张陈旧的抱子文约中探寻,裕河人男到女家的婚俗文化已久,按史料可推度到清朝时期的一八八二年。我虽有意搜寻清朝以前的纸约笔墨,却未能找到更早的文字依据。而我从手头已找到的民间婚媒凭约,分析这五张抱子文约都极有婚俗遗留文字价值,白纸黑字依据胜过人间的口头传说。清朝到民国期间的婚配笔墨纸约,可以解读裕河的婚俗文化,更为可贵的是还能给今人提供五缸陈年老酒,呈现出五幅厚重的婚俗文化画卷,其积淀风情可让现代家庭思旧弥新。
从文中的影印文字分析,婚文虽出自偏僻山村,全是毛笔麻纸浓墨,虽有错别字,但是文件的约定格式工整,内涵丰富,文意简明。我思谋着想过,有这五张旧婚约提供给世人,对想研究裕河婚俗文化之人,亮出了香火绵延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定性、传承性篇章,让阅读切磋互鉴者,从史考中汲取婚俗文化精髓,得到更感性的认知和理解。
在我国古代社会,从西周时期的“六礼”直至民国时期的民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50年的《婚姻法》,婚约均被纳入法律范围。因此,婚约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民事习惯。我选出的五份婚约,历史时间不同,但抱子婚姻现实已走向生儿育女、尊老爱幼和夫妻双方的相互忠诚。所以,对照陈年残纸笔墨,回顾裕河人多年来的入赘婚姻发展历史,有其永恒的文化价值,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家庭和社会更比前负责,仍不无借鉴意义。
裕河人的男到女家婚俗形象直观,多年形成的婚姻文化特别,已引导了当地家庭的婚配人生。裕河人的传统婚俗文化传承,通过多年的发展变革,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派生光大,已涉及到本身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反映了深层心理。在抱子人眼里,婚配仅仅是一种两个家庭之间的社会性缔约,婚姻的目的只停留于养老、传宗接代和祭祀祖先,约定中唯独与男女婚配当事人关联不紧。所以,对于婚姻的观念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重社会性大于重夫妇的个体性。不过,今天的裕河人,对于婚姻的理解,毕竟追求的是夫妻个体幸福,更加孝敬老人,重内容大于重形式的传宗接代。
裕河人把抱子婚配的这一天叫“吃酒席”,也有人叫“过礼”或“过门”。我参加过坐席喝酒之礼仪,感到活动不比“男娶女嫁”隆重。男方送亲之人应邀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带礼品来坐吃抱儿“酒席”,以表示赞同庆贺。普通坐喝,待客十多桌,多者达二十多桌。在1984年,于一次婚礼间,我凡见到老者,不论男女缠头、束腰、绑腿,便问其生活习惯和抱子婚配根源。有位八十六岁的文化人告诉我,这与太平天国有关,是太平军战士当年便于作战的穿着遗风。“文化大革命”前,还有供奉“洪”姓画像的传统,只可惜后来全被销毁。至于抱子婚配问题,根据当地流传,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扶王陈得才等人远征西北以牵制清军,征战陕、甘途中多次驻扎过陇南。部队后因战斗惨烈负败,其中一支人马逃至大山深处,以“嫁入”当地女方家的方式消失,谁也不承认是太平军人,而改姓换名得以隐藏生存。
因太平军将士被抱子成婚后,孝顺老人,家庭和睦,子女精明,后来十里八乡效仿。无论传说是真是假,紧邻的裕河乡边,恰好有一个“太平乡”,而早前隶属武都管辖。有人说,家园林密常有野兽出没,而当地特产多在山间,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安全,老人常为女子着想,从外地招揽男子顶立门户,以适应林间劳作采摘的生产生活需要。那么,男子从家中嫁出,就是不保护自己家园?看来这种说法不成立,只能说女儿留存家中听话,招个男儿更孝顺父母。
经我观察男到女家后,家庭内的男性,全是自外姓来;女性同在一个家里,四代、五代同堂,相处和谐侍奉终身。男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疼爱抱儿如同疼爱自己的儿子。女人如同一家之树根相连,父母对于女儿,是至亲骨肉,大多十分融洽,所以女儿言语行为十分自由,不受拘束而构建成幸福美满家庭。
(四)
前面我讲到的一幅对联,便把男嫁女给千言万语总结了。当然,横联“幸福安好”四字,意境更加非凡。“安”字就与女性有关。作为“安”字,“家”里有一个“女”人,就把男人的魂儿招来安住了。要说“好”字,“女”与“子”合并为“好”;“女”在前“子”在后,一个是幸福的女人,一个是可爱的孩子,女人抱着孩子,孩子张开双手,母子欢笑,谁见了都会说:“好’!母与子的笑声,从千年的远古穿透到今天,只要谁读懂这好字,就会感到女人与孩子的重要。哪个男人如舍去女人,就失去构成家庭的和谐之美,日子肯定不会过得快乐。
我在乡间目睹发现,某家女儿长大该到找对象年龄,亲戚家有点活动能力的年长者,在女方父母的授意下,即物色在她们生活圈子里的年轻小伙子。如有中意的,女方家一般会暗示某位熟悉男方家的年长者,向男方的亲朋长者轻描淡写地提亲,男方家如有意答应女方家提亲,这双方的亲朋长者就是后来这对婚姻的媒人。当今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交往频繁,男女婚姻自由恋爱,水到渠成时女方家指定一位媒人,带上礼物亲自上男方家定婚,表示两家愿结秦晋之好,并商定迎亲细节。此时男方家指定一位媒人作陪,以表对女方家的尊重和对这桩婚事的重视。
裕河人的家庭之权,女人操得一大半。因为男从女居,主持家政者,多为女人,男人多持外务。由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特殊的环境条件,真正有智慧的女人招男进家后,男子无论社会地位或家庭地位都得到应有尊重,有大小事情还是男人拿主意。有的“二门俱开,俩来两去”,婚后如生育两个子女,男女双方按姓氏各有一个,各顶起一家门户。另外,男到女家的婚姻,家庭结构不存在婆媳、姑嫂、妯娌关系,反而促进了夫妻的和气、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促使人们从生育“男儿是宝”到“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转变。自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裕河人的多数家庭不是因为一定要生个男孩而超生。其次,家中“娶”过女婿的老人认为,其积极的意义在于女儿细心周到,留下能更好地照料老人。而招个好女婿,一好变两好,使这一婚姻形式得到乡土传承延续。
(五)
“嫁儿子”婚俗裕河独具一格,颇有感召力,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男的不向女方家要彩礼,成为婚俗中一道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每家户口簿上的户主都是女人,执行着“留女不留男”的传统。现虽然身份证不能改变,男孩嫁出去,不便改换女家给的新姓,但已成为女方族内成员,自然孩子也大多随同妻姓,由女子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之链。当然,儿子“嫁”出去后,并非不再管原父母,多采取“两处管业”模式,同样要承担双方老人、家业的照管之责。对此,当地男人也活得十分坦然,从不会女尊男卑,因此而觉得难为情,婚后夫妻二人均享有原家庭的财产分得权。不过,出嫁了的男子,每年大年三十要在女方家,大年初一后,才可以领上女人回娘家看望生身父母。信然,留女不留男的家庭模式,经过爱情婚姻的磨合滚爬,经生活实践与风雨传承洗刷,往往能咀嚼出合理的内涵,变成促进家中生产力提高的社会进步法宝。
在闭塞的秦巴山区深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习俗?却一直没有找到文献记载,更没有人能说清“男嫁女娶”的习俗究竟始于何时,但在武都裕河和康县阳坝、太平一带,这项婚俗已祖祖辈辈流传多年。即使在交通畅通、信息不再闭塞的今天,当地人了解到外面普遍实行“男娶女嫁”的婚姻模式,但并不影响这一传统婚俗的完好承接。经反思与沉忆,“男嫁女娶”的说法,只是现代冠于早前“抱子为儿”的新名词。其翻板习俗意义深远,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有地位,更有效减少家庭暴力发生,其生命力间接体现了男女平等,能帮助消除性别比例失衡,打破现实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传统。
现在我们看到的抱子文约,可能是裕河乡间文献中男到女家的最早婚约。这缔结婚约的真实事先约定,亦称作为订婚或定婚,一旦记录成文字,即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法律效力。民间所存婚配契约文书,一般都产生在历史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偏僻的裕河几乎与外界隔离,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所留存的文约相对缺乏罕见。经研读分析,发现订立时间奇怪,都在太平天国来陇南的一八六四年后。史料为鉴,武都以裕河为轴的女娶男嫁婚俗,多来自于太平天国的男儿消失于旷野山林以后。我手头挑选出的这五份抱子文契,对于研究陇南市武都、康县的社会婚配行为方式,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足可以提供真实反映和说明“男嫁女娶”问题的依据。
君可知,其它区域为什么没产生“男到女家”的维系婚姻,而只有武都区和康县东南部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甘陕川交界地带,这种婚姻形式成为主流。经调研还有另一发现,武都的裕河、枫相和康县的阳坝一带,由于传承了“女娶男嫁”的婚配形式,从而避免了近亲结婚的机率,大大提高了人口质量。所以,“女娶男嫁”的“男到女家”婚配方式,值得传承和推广效法,让当地民众更好地拥抱“男嫁女娶”的幸福生活。
古文约珍贵稀少,察勘历史悠久弥新。近年来,我从陇南市武都区五马乡经裕河至太平到阳坝镇的民间,一直寻找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功夫不负我啊,在五阳路一带真还搜集到不少故纸文约,这说明当地在清朝或更早年代,民间就有了契约文字的出现。
我在整理这些民间搜集到的文约时,将一些故纸原文制作成照片,并在图片下撰有简约文字,便于读者对比理解。所收文约成果,最早的订立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最晚的至共和国一九五二年。按年代顺序统计,比例约为清朝50%,民国40%,共和国占10%。经精心整理从法理上看,这些故纸文约虽然只是民间自由订立,但这些协定就现在来讲等同于合同,以书面文字用来约束双方的承诺。
要问古人文约来自何方?五阳路上的裕河小镇,它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文明中的一小微粒,随着封建所有制的发展,私人土地、房屋的买卖、典当、租佃,以及家庭财产分割、银钱借贷等,便形成了大量的文约。同样,文约本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也再现了当地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这些史料的问世,将填补地方文化的空白和遗缺,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地方的重视,为中国农村文化研究注入鲜活之水。
肯定的讲,有人考古,一般是以找到的文字凭证作依据。作为古人的契约文书,差不多记载的事儿非常详细,凡办成大小事情,双方必同允平等,先找中人和执笔者起草文约,然后互相捆绑责任,写上负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经审视,我手头收集到的古文约,根据性质内核不同,分为:财产、记事、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文字条款,协议订立事项全面。同时,它的运行作用特殊,手段控制了交易行为。
记得我第一次发现这些古人文约时,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内容,还有标示的年代数字。俗话讲,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时空跨越清朝至民国三个世纪,我的反应是这东西能把不同的时代联结在一起。鉴此,通过整理归纳,在读懂尝试其史料的理论意味后,我收编了部分字契文墨,接下来即引录以供今人参考。
第一, 道光九年家庭分土地耳山文约:
这是一份道光九年家庭分土地、分树林的文约,按公元计算为一八二九年。内容为“……守俸地土房前头……房后头树林一块,共地一十二块,各收各界,四至分明,日后人心不凭,立约分开为据。”同时,有“文约人董天才、董荣才”、“外见人”、“代笔人”等。文约写好后,在骑缝左边写上时间,按双方各执一份,共拾人计算,便写于一个“拾”字,用于以后合缝防伪。毋庸置疑,这类契约在整个史料中占一定比例,相对于家庭交易,它的特点是交待内容明确,地界名清楚,立约人、外见人、代笔人姓名清楚。
第二,光绪一年分土地耳山房产文约:
此文约订立于光绪一年正月四日,按公元推算计算是一八七五年。内容为分土地、房屋,核心数量是:“地拾一块、证房三间”。同时,文字中地名写得清楚,含有树林等;立约人、外见人、执笔人姓名也清楚。两份文约写好后,最后在骑缝处写上时间,双方各执一份执行,用于以后合缝防伪。
第三,咸丰玖年出卖土地庄园文约:
这是一份咸丰玖年三月出卖土地庄园的文约,经按公元计算为一八五九年。契约中写有:“……请地媒王天法说合,心甘情愿将受分已项地土、房背后耳树一块……共地土八块,凭中出卖与董发富名下管业耕种,议定时值价钱伍拾壹千陆百文,彼日凭中一手现交卖主。……其地界以埋石裁界四至有则……恐口无凭,立出卖约一纸,付于买主,子孙永远存照。”后书“立卖约人董发仲”存证。
第四,咸丰四年出售土地果树文约:
此文约为咸丰四年出售土地、果树而立,按公元换算为一八五四年。契约中写有:“……共地一十二块,央诸媒证王天发在证说合,心恳情愿出卖与董发富名下……,议定时值价钱伍拾壹千陆百文,彼日凭中一手现交卖主。……其地界以埋石裁界四至有则……恐口无凭,立出卖约一纸,付于买主,子孙永远存照。”后书“立卖约人董发仲”存证。
第五,民国十一年佃租承包土地文约:
此份民国十一年佃租承包土地文约,按公元推算为一九二二年。内容为“今立出租地土文约人董义顺、董义成,弟兄二人因为使用不便,今将已身项下祖置分明,水桃子树里地一块,堂屋一间,出租与谈洪福名下过犁耕种,当日凭众言明,议定压佃铜钱贰十文整,一手现交,并无下欠分文,当日钱地两交,每年承纳包谷二小升,每年不得短少,今有人不古故亡,租约一纸为据。”并写有外见人、执笔人等,以“立租约人董义顺、董义成”结尾。
第六,同治拾四年借土地文约:
这份同治拾四年的土地借约,经按公元计算为一八七四年。内容为“立出借地土文约人董兴,因为使用不便,今将……共地拾二块,心情意愿……借与董彪名下管业耕种,当日平众议定借价钱壹万壹千文整。……其地四至有界,……水石杂木果树一并在内,酒食画押一包在内。有人言说事端,借住一人承当。今恐人心难拴,故立借约一纸存照。”后书“立借约人董兴”存证。
第七,民国二十三年赊欠文约:
这是份民国二十三年的赊欠文约,经按公元计算为1934年。内容为“立出赊约人董供兴,因为使用不便,今赊到董供金名下铜钱三百串文整。当日已赊二年无利,若个二年无钱,照元日三分行利不得少,日后还钱照约息算。今恐人心难拴,故立赊约为据。”后书外见人、执笔人,以及时间、“立出赊约人董供兴”。后此约上又添加了“老约不见,寻到无用,还钱三千二百文……”等字样。
第八,民国七年写地佃房文约:
这是份民国七年的写地卖房佃契文约,经按公元计算为1918年。内容为“立出写地土、房子一间,文约人董门堂氏。因为赔账,就今房子一间,桥家麦地里地土一奉,佃与董洪兴管业耕种,……价钱壹百一拾八串四个文钱。……今恐人心难故(估),文约一纸为据。”并写有外见人、执笔人等,后以年、月、日“立写约人董门堂氏”结尾。
第九,民国二十四年承包抵押文约:
此契约用纸有了印格,立约为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初八,按公元推算为一九三五年。内容为“立出写地土文约人董洪兴,因为使用不便,今将……地土二块,房背后耳山……写与冉良成名下,同(铜)钱四百串文正(整)。当日对象言察,其地耳山写于下半年,有力退回,无钱枝(支)约耕种,不得意言反悔。……永远为据。”并写有外见人、执笔人等,后以时间、“立出写地土文约人董洪兴”结尾。
第十,民国三十七年太平乡人逝文:
此份文约属于记事类,写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六日,按公元换算为一九四七年。文中除注明逝者姓名、年龄和卒日外,其中“大民国甘肃省隶里阶州武都县太平乡第六保各里人氏”字样清楚,说明那时候太平乡不归康县而属武都管辖,这对研究乡村管理变更大有用处。
第十一,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抵押借银元文约:
这份抵押土地耳山借银元的文约,订立于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初十日,按公元计算为一九三六年。此类契约是为了方便用钱,把耕种的土地用来进行抵押交易活动。“……今来借到冉良臣名下指借银元十一个,……限定冬月还回,无钱将地土、耳山交出。”后言明,立据不得反悔,有“外见人”作约证。该份契约明显反映出借钱、还钱的时间,为了公平,斤斤计较。
第十二,共和国一九五二年土地掉换文约:
此文约订立于共和国一九五二年一月,内容是掉换土地。从形式上分析,双方待执笔人写好条款后,将文约对角三角形剖开,然后文字立约的双方,各执文约的一半。这是因为当地处于山林,历来土地的开发和利用都达到了极致,农民的土地互换后距离缩短,有利于耕种管理。最后署名有“掉换”土地人的姓名。
第十三,宣统二年十二月立收付文约:
此件为宣统二年十二月所立收付文约,按公元推算为一九一O年。内容为“立出收府(付)文字人董义顺,因为先年账目,今收到董明全名下前后账目一并收清,并无下欠。日后查出文约账薄准破无用……收付为据。”并写有在场人、执笔人等,后写时间、“立收付人董义顺”结尾。
第十四,民国三十五年收据文约:
此条据为民国三十五年收据文约,按公元推算为一九四五年。内容为“立出收付文约人潘顺堂,今来收到董洪兴名下是收清并无下日,后查出文约账薄冲约无用。今恐人心难拴,故立收付一纸为据。”并写有外见人、执笔人等,后写时间、“立收付文约人潘顺堂”结尾。此约于前款有不同之处,特别处在于盖有两枚个人私章。
第十五,民国二十八年官员吃扣条据:
此存条为民国二十八年立,按公元推算为一九三八年。内容为“仰该保长王大发,兹因本月初五日常必队的食粮***五,政府紧查足的队长代兵吃的食粮壹万贰斗八升六合零五。再有县长出城剿匪,用经费洋贰拾八万元,再有彩踏油盐,肉油壹斤、盐壹斤、查(茶)叶一斤、鸡一支、酒贰瓶,至童家河安社柞衣(桌椅)板凳,查(茶)盘子,扫净甘再(在)童家河此候。用勤巧人三名,把屋里扫甘净,查(茶)水烧启,今言未饮。此致!第六保孙国兴、第六甲照办。”落款“民国三十八年妙月初四日立,松柏长清寿衣”。文字中所提到的“童家河”,现仍然如故在“余家河”对面。从这张纸条上不难看出,属官员对下级吃扣安排凭据。
裕河对外封闭,对内自给自足。从以上文约签订时间上看,落款时间一般集中在冬季至过年的春季。可能是这个时段村民较清闲,但不管哪种情况,卖地、卖房是农民的谋生手段,能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和自主经营状况。现在所留存的文约已日见稀少,一方面历史变迁,自然损毁;另一方面,历经解放、土改、文革,大都作为封建遗物被付之一炬。我所收集到的故纸残简,虽然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终究是一些历史碎片,若合起来考辨发掘,足以构成一幅完整的史料图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古人文约的发现,更近于前人不经意留下的生活痕迹,比之出土遗存珍贵,每一件都称得上历史的叙述,今人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记录,而且可以真切地瞥见当时生活的诸多细节。
众所周知,古时的契约文书留存,一般都产生在历史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多为经济较先进的村落签订。过去陇南的五阳路一带落后,由于封建王朝的歧视,生活在偏僻山区的民众几乎与外界隔离,经济文化发展迟缓,留下的契约文书十分罕见。改革开放后,许多人只注意和强调移民,而很少有人能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说话,更不阐明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与外界的联系,不去研究他们的历史性社会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这种变化中扮演的角色。除去一些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袖手旁观者多,缺乏常识性的内脑、外脑和动力去帮助他们,去转化推进先进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五阳路带所发现的这些古人文约,让人对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当地经济生活有新认识,了解古时土地、林果买卖和租佃关系,了解生长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村民生存状况。这些文约特殊,反映的经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策略规律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比单纯的政府行为更有生命力。正好,古文约为民俗、经济、林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宝贵原始的资料,给研究五阳路上的经济、生活、林业发展,带来重要的参考。
田茂琳,男,大学,现陇南师专农林学院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副高职称,2008年晋升研究员。社会兼职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中国果树专委会委员、中国菌物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科技界摄影协会副会长;甘肃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代表作陈列馆签约作家、新作家写作中心一级作家。完成获得科研成果及农业技术标准百项。发表论文220多篇,个人出版与中科院等专家合著有《中国大型真菌》,《西部新农村建设技术丛书》、《绿色油橄榄生产技术》、《科海拾珍》、《甘肃蕈菌》、《西秦岭五阳路》等专著15本,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以及“中国食用菌产业成就贡献奖”,并被收录于百部辞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