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江波
(临汾市群众艺术馆,陕西临汾 041000)
民间锣鼓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核心,曾有“天下无乐不锣鼓”和“无鼓不成乐”之说。很明显可以看出民间锣鼓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近些年民间锣鼓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例如很多地方的民间锣鼓技艺面临失传,部分民间锣鼓在历史舞台上渐渐消退,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容忽视。需要我们民间锣鼓的传承人、研究民族打击乐的专家学者、民间锣鼓的行政主管部门齐心协力去做大量的工作,让我们的民间锣鼓得以传承与发展。让民间锣鼓在现代社会发挥它巨大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全国各地的民间锣鼓受到的外界影响不同,传承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各自的发展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包括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传承;还有的为了促进发展,进行了一些改编,但在改编的过程中遗失了很多本应该固守的传统艺术风格,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使之不伦不类;发展较好的民间锣鼓通过一些全国性的赛事活动,在原鼓种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编排,在音乐结构上进行了更高艺术层面的二度创作,形成了较为优秀的民间锣鼓。例如:太原锣鼓、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潮州锣鼓、苗鼓等。大多数的民间锣鼓在传承的过程中却会呈现以下几种现象。
在民间锣鼓的受众群体中,传承人的思想与自身艺术素养参差不齐。很多的民间艺人存在着守旧思想。例如,晋南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临汾市的霍州、汾西、洪洞、尧都、浮山、襄汾、侯马、蒲县、乡宁九个县区。并且每个县区的各乡镇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传统曲牌。在传统的晋南威风锣鼓体系中,有一大部分村子只打本村的曲牌,不学外村曲牌,本村的曲牌也从不外传。大部分民间老艺人一辈子可能就只打着自己的十首八首曲牌,很难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自身发展上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传统晋南威风锣鼓的表演是“打曲牌”,曲牌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规律,但整体的音乐结构都过于“平”,强弱对比关系、速度对比关系较差。如果从音乐本身和提升艺术层面来讲的话就需要互相结合、取长补短,而民间锣鼓的老艺人大部分思想较为守旧,他们认为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不能改变,改了就不是老祖先的东西了,成为了发展上的一定的阻碍。
民间锣鼓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音乐素材。这些民间锣鼓曲谱以民间记谱和老艺人口传心授的形式,构成了我国民族打击乐的一座宝库。国家虽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但大多数的非遗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缺少上一级单位必要的监管,监管不到位,非遗的保护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很大一部分锣鼓曲牌已经失传或者面临失传。民间锣鼓的传统曲牌的抢救、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民间锣鼓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婚丧嫁娶。民间锣鼓的传承人中大多数为子承父业,家族式的民间乐队,这样的民间乐队社会地位极其卑微,甚至不受人尊重,乐队的从业者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因此,很少有人想去学习,更很少有人去把它当做一种职业,这样的社会地位一直延续至解放后。如何让民间锣鼓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提升到一个合理的高度,是当下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民间锣鼓虽然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实际发展上却不容乐观。诸多的因素导致了民间锣鼓的止步不前。这需要我们细心研究和探讨。针对于民间锣鼓的现状,民间锣鼓的研究者从诸多方面,对民间锣鼓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对民间锣鼓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创新。民间锣鼓会是我们民间音乐的一支主流,一定能够焕发它新时期的艺术风采。在新时代,民间锣鼓也要继续发展,无论是整理改编传统曲牌或者是新创作,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固步自封、抱残守缺,都会影响传统锣鼓的发展。
民间锣鼓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各民族各区域都有着独特的传统锣鼓曲目。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化,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审美也越来越西方化,年轻人学习民间锣鼓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大部分的民间锣鼓只掌握在老艺人手中。据文化部非遗司统计,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50%以上超过70周岁,掌握民间锣鼓的老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相继过世,许多的民间锣鼓曲谱也相继失传。因此,做好民间老艺人的口述记录并保护保存好这些记录成为民间锣鼓工作的重中之重。
做抢救、记录与保护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科学化、规范化,其中包括:
(1)针对于音乐本体,应该采用科学的记谱方式进行记录,可以是简谱或者五线谱,也可以是状声谱。记录方法应该尽可能还原音乐的本色。在记谱无法完成的音乐部分,我们应该做以文字说明,并录制相关的影配像资料。
(2)记录技艺的时候,应该分段式地把民间老艺人的一招一式进行详细的记录。因为民间锣鼓的传承大部分为群体性传播,而在这个群体中的传承人大部分都不能全面掌握全部技能。因此应该尽可能采访同一锣鼓乐种中不同的传承人。他们可能每个人都掌握了民间锣鼓的某一项特殊技能。
(3)记录传承人舞蹈动作的时候,有些舞蹈动作是这个民间锣鼓的精髓,有些是后来人们加进去的一些累赘。在记录舞蹈动作方面,我们应该大量走访传承人。仔细了解每个舞蹈动作形成的原由,以便进行科学的分类。
(4)任何一个民间锣鼓都会有自身的起源、传说、典故,这些源头性的历史资料,也是我们在抢救、记录与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对象。以晋南威风锣鼓为例,该民间锣鼓现存的曲牌数量至少1200首之多,曲牌的命名也是五花八门、雅俗共存。例如有以历史典故命名的曲牌。如:单刀赴会,桃园结义,小秦王乱点兵、四马投唐、五马破曹、七擒孟获等;有以数字命名的,如:一点子,二点子,三点子,五点子,七钹子,八排子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狗咬阵,鸭子浮水,老虎下山,老鸭子,龙虎斗等;有以生活百态命名的,如:折豆角,厦坡里滚核桃,挑枣,打铁,吃凉粉等。在每一个曲牌的背后,都有一个传说或者故事。在了解了曲牌背后的故事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该曲牌为什么“急”,为什么“缓”,为什么“扬”,为什么“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锣鼓曲牌的真正“味道”。
(5)记录民间锣鼓的传承人的口述史。每个传承人都有自己学习锣鼓的经历,都有自身对民间锣鼓的理解与认知,不同的时期民间锣鼓可能担当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社会功能板块中,如何有效记录民间锣鼓传承人的口述史,是我们抢救、记录与保护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民间锣鼓在抢救、记录之后,我们需要对这些曲牌素材进行有效的分区归档,可以以区域为划分单位,也可以以曲牌风格为划分单位。这些传统的曲牌大部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有成型的表演。我们要先把传统的表演、演奏复排成型,然后在复排表演、演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保留该民间锣鼓原有的“味道”,不能有“破坏性”。在这一方面做的较好的民间锣鼓有:绛州鼓乐、晋南威风锣鼓、太原锣鼓、潮州大锣鼓、苗鼓、安塞腰鼓、韩城行鼓、西安鼓乐、兰州太平鼓等。在全国五花八门的民间锣鼓在大赛中,基本夺冠、拿到好名次的都是这些鼓队。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些民间锣鼓都是进行了很好的挖掘整理,并且进行了很好的创新。这样的节目更加符合时代音乐规律,节目编排规律,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
当提到这个方面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会认为,这一项工作与提升民间锣鼓的整体艺术层面没有关系。但是,这项工作对民间锣鼓艺术层面的提升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谈到这里,我们应该去关注一下民间锣鼓的发展,在民间锣鼓各群体中,他们的发展受到最大限制的就是项目所需的资金问题。民间锣鼓不同于国家艺术团体,任何一个国家艺术团体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划拨资金,而民间锣鼓没有。因此民间锣鼓要生存必须能够建立自己的文化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只靠“输血”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如何健康地发展,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2.3.1 建立健全团队管理体制
民间锣鼓的团队可以是民间社团组织,可以是街道办村委会旗下的组织,可以是企业工会组织,无论该鼓队的归属是什么样的性质,其鼓队本身应该有一个健全的组织结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团队,在人员管理结构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分配。建立健全团队管理体制对我们团队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有严明的管理制度的队伍才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3.2 对本品牌锣鼓进行市场化的包装
在做这项工作之前,首先我们得清楚一点,那就是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民间锣鼓看做是一种文化商品。文化商品如果想寻求到广阔的文化市场,那么就必须对文化产品进行品牌化包装。其中包括精美的演出照,精彩的表演视频,以及鼓队、节目的详细介绍与解说词等等。
2.3.3 良好的市场推广
任何一个优秀的节目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推广和宣传,市场推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间锣鼓的发展空间。二十一世纪是互网+的时代,高效率的网络推广平台数不尽数,合理有效地利用好网络推广平台,是锣鼓文化产品对外宣传展示最直接有效地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全国举办的一些大型锣鼓交流平台,或者锣鼓大赛平台来进行展示,取得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2.3.4 借助国家出台的各项资助政策
与国家资助政策方向靠拢,尽量争取更多的外部资助。例如国家艺术基金、非遗保护资金、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等。
2.3.5 要能走出去,学回来
不断让传承人去院校、艺术团体学习创作编排的技能,从而推动锣鼓团队整体的发展,让民间锣鼓文化真正经久不衰。
民间锣鼓在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无论从音乐、舞蹈、技艺、服装还是编排、包装、市场推广,都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现代人们的审美在提升,文化市场需求在改变,民间锣鼓的社会功能也在改变,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形式多元化的时代里,民间锣鼓应当不断摸索、不断发展,才能够在时代的艺术大潮中彰显出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我们的民间锣鼓才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