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钟锋
徐州梆子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的地方剧种,已在江苏北部徐州一带流行三、四百年。徐州梆子的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以板式的变化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可分为唱腔音乐、曲牌音乐和打击乐三个部分。锣鼓经是打击乐的主要内容。
徐州梆子使用的打击乐器,除了比京剧多一副梆子之外,其余都相同。所用的锣鼓经同其它剧种所用的锣鼓经之比较,有“共性”与“个性”之分。所谓“共性”,是指剧种与剧种之间相互吸收、借鉴发展而来的锣鼓经,又是许多剧种都可以通用的锣鼓经。这部分锣鼓经同京剧等剧种的打法、用法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而徐州梆子土生土长、特有的“个性”锣鼓经,既是同其他剧种根本区别的主要标志,也是徐州梆子的精髓,为其他剧种所不能替代的。
徐州梆子常用的锣鼓经 (具有本剧种特色并有名称的部分)有:“豹头催”、“连成”、“天下同”、“毛边”、“四面静”、“簸簸箕”、“倒拉牛”、“金钱花”、“揭各巴”、“火里炮”、“慢炸黄”、“扯不断”、“滚蒺藜”、“赶鹿”、“大锣十一锣”、“小锣十一锣”、“凤点头”、“观阵”、“打老虎”、“撞金钟”、“坠头”、“跺头”、“五顶锤”、“硬四锣”、“硬五锣”、“别八锤”、“花七锣”、“凤凰三点头”、“水底鱼”、“马骝场”、“反五锤”等。
从其用途上大体可分为“闹台锣鼓经”、“唱腔锣鼓经”、“身段锣鼓经”和“曲牌锣鼓经”四类。
1.闹台锣鼓经,亦称“开台锣鼓”——演出之前,(尤其是在广场演出)用以招引观众而演奏的锣鼓。它一般由多个锣鼓段子联缀而成,因而它的节奏对比、变化较大,气氛热烈、火爆,经常出现无定次反复的段落,演奏时间一般较长。常用的如:“豹头催”、“天下同”、“连成”等。
2.唱腔锣鼓经——指用在唱腔之前作为引导和前奏,或用在上下句之间作为间奏使用的锣鼓。这些锣鼓点,有的是单独使用,但大多数都是与文场过门配合运用从而完成过门的演奏,也有的是用在唱腔运行之中,作为一种伴奏手段。属此类锣鼓的如专用于四大正板及其变化板式的起唱间奏和各种演唱曲牌中使用的伴奏锣鼓等。其中有名称的有“二凡”、“二拨”、“一标标”、“一滴油”、“一鼓二锣”、“五顶捶”、“双跺脚”、“凤凰三点头”等。
3.身段锣鼓经——指用于演员身段表演、程式动作时的伴奏锣鼓。大多单独使用,偶尔也与文场结合使用。如“赶鹿”、“小锣十一锣”、“首头接打落台”、“大锣十一锣”“观阵”、“水底鱼”、“马骝场”等。
4.曲牌锣鼓经——指用在文场管弦乐器演奏的曲牌音乐中的锣鼓,即“吹打曲牌”和“大字曲牌”中的锣鼓部分。如“打老虎”、“武凤入松”、“前后四句”、“四大锣”、“文二凡”“武二凡”、“唢锣皮”、“落马令”、“十番子”、“普天乐”等。
徐州梆子锣鼓经大体分为疏、密、简、繁四种表现形式能紧密地配合唱、做、念、打、舞戏曲艺术程式,能表现喜怒、哀、乐、惊的不同情感。
戏曲舞台上的演员程式动作,一般都大同小异,手、眼身、法、步基本上都是相似地或相同的。徐州梆子演员在舞台上的身段、念白、武打等表演,如:升堂退堂、引子、诗、对及起霸、走边、趟马、大鞭花、甩发、水袖、翻跟头等,也同京剧等剧种一样(除念白的声调,唱腔由区别外),都有固定的程式和规律。因而,这类锣鼓经的打法、用法基本上或者说完全和京剧等剧种是一样的。如武戏《三岔口》就是戏曲舞台上所用锣鼓经剧种之间“共性”的体现。
徐州梆子剧种常用的四大正板锣鼓经,大体又分为“固定节奏”和“非固定节奏”两大类。固定节奏有慢板、二八、流水和这些板的变化板(即交织板)等。非固定节奏有栽板、非板、大起板、滚白、小栽板等。从节奏上有 1/4、2/4、3/4、4/4 1/8和自由节奏之分。
徐州梆子的四大正板,从起唱——转板——落板——死板,规律性强,都有固定的板式结构程式,在这当中所用的锣鼓经,正是与其他剧种所不同的“个性锣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