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丽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比较分析视角下企业并购方式选择与创新活动
马丽丽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通过建立不同并购类型与研发投入的理论模型,利用2012年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普查数据,分析企业并购类型(水平与垂直、国际与国内)对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及并购后两年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垂直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大于水平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而且竞争对手的专利水平对垂直并购企业的专利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对水平并购企业专利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研发存量对加权专利数有正向显著效应,企业垄断力量的加剧不利于企业的创新。
关键词:并购;创新活动;研发存量;加权专利数
1相关研究和问题提出
企业并购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各分支中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随着各国对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视,并购与企业创新活动关系的研究越来愈受到重视。Granstrand通过对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研究发现,随着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自主研发新技术的成本增加,因此并购获取新技术已经在这些企业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Dunning通过研究来自韩国和新加坡等后发国家的企业,从国际投资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跨国并购的新趋势,认为这些国家的国际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2]。Morosini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研究跨国并购与创新的关系,认为不科研层面上拉升安徽总体水平,促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发展。
第三,行业协会层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强化好行业内协调与自律,及时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协会职能,加强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紧随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潮流,发挥好政府、企业及消费者三者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准确及时地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做好咨询服务,给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叶璇.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电子及通信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005:2-4
[2]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培育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2:56-75
[3]张耀辉,侯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研究: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2(7):93-95
[4]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1):24-28
[5]凌守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5(1):104-109
[6]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4):114-120
[7]王欢芳,何燕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探讨[J].经济纵横,2012(10):45-48
[8]仲伟俊,徐示波,梅姝娥.不同需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4(6):101-105
[9]周正平,冯德连.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4(1):8-13
[10]李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与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62-66
(责任编辑:周博)
同文化的企业并购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绩效[3]。Nermeulen研究了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带来干中学,认为并购能够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4]。Belderbos以日本制造业企业的并购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发现日本企业往往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海外技术,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和发展速度[5]。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企业加快了向海外市场的扩张,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并购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李蕊通过研究制药业和电子业两个产业,指出这两个产业中的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获取技术[6]。吴添祖认为日本的发展经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应该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7]。房贤会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和建立知识联盟是从外部获得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并分析了影响并购和联盟形成的主要因素[8]。柳卸林以京东方并购韩国TFT-LCD业务的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并购的得与失,并指出在并购时企业技术差距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9]。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建立水平并购与垂直并购的理论模型,得出企业并购类型的选择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假说;(2)以前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主要关注并购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本文将同时考虑并购对研发投入和专利的影响(即本文所界定的创新活动);(3)由于专利申请的滞后性,本文计算了加权专利数,并以存量的方式表示创新活动;(4)在实证部分考虑到研发存量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以及专利作为因变量时为计数变量,将分别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及Coun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2理论模型与假说
本文参照Milliou模型[10],并进行改进。Milliou认为当上游企业完全垄断与下游企业寡头垄断时,完成垂直并购的上下游厂商之间由于信息流动对未进行垂直并购的下游厂商会产生影响[10]。
2.1理论模型2.1.1无并购行为模型
假定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p2R=a-q2R-q1R; a>0
(1)
上标R表示没有任何并购行为模型,pi表示企业i出售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qi表示第i个企业生产最终产品的数量。
在没有任何并购行为时,下游两家企业进行的是双寡头(Cournot)竞争,同时每个企业研发投入为xiR,研发可以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上游两个企业(U1、U2)以wR的价格将生产要素卖给下游第一家企业(D1)和第二家企业(D2)。因此,下游两个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函数为:
c1(A, x1R, wR)=(A-x1R+wR)
c2(A, x2R, wR)=(A-x2R+wR)
x1R≥0,x2R≥0,
A≥x1R-wR,A≥x2R-wR
(2)
式中A表示无研发投入时的单位成本。
同时,根据Milliou模型,研发投入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因此,本文中的研发成本函数为:
Γ(xiR)=μ(xiR)2/2
(3)
式中,μ>0表示报酬递减的程度,i=1,2。
由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可以得到每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上游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1UR=π2UR=(wR×q1R+ wR×q2R)/2
(4)
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1DR=(a-q1R-q2R)×q1R-(A-x1R
+wR)× q1R-μ(x1R)2/2
(5)
π2DR=(a-q1R-q2R)q2R-A-x2R
+wR)q2R-μ(x2R)2/2
(6)
由于下游两家企业进行的是双寡头竞争,因此下游两家企业研发投入(xiR)的反应函数为:
(7)
(8)
由(7)式和(8)式可得无并购行为时下游企业均衡的研发投入为:
(9)
2.1.2水平并购模型
假设下游第一个企业(D1)和第二个企业(D2)形成下游企业独占的状态,上游企业仍为两家企业。因此,假设此时下游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函数为:
PH=a-QH;a>0
(10)
其中,H为水平并购后形成的企业,PH为下游水平并购后垄断企业出售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QH为垄断企业出售最终产品的数量。
下游企业水平整合后,垄断企业仍然可以通过研发投入(XH)使得成本下降,同时上游企业以WH的价格将生产要素卖给下游垄断企业。因此,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函数为:
C(A,XH,WH)=(A-XH+WH);
XH>0,A≥XH-WH
(11)
研发成本函数仍然为:
Γ(XH)=μ(XH)2/2,μ>0
(12)
上游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1UH=π2UH=( WH× QH)/2
(13)
下游企业水平并购后垄断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H=(a-QH)×QH-(A-XH
+WH)×QH-μ(XH)2/2
(14)
由于下游企业水平并购后仍会选择最佳的研发投入水平来最大化利润,因此可以求出下游垄断企业的研发投入(XH)的均衡解为:
XH=(a-A)/(-1+8μ)
(15)
2.1.3垂直并购模型
假设下游第一家企业D1并购了上游第一家企业U1之后形成一个垂直联合的企业(V1),因此,通过并购之后共有三个企业:上下游各一家企业(U2,D2)和上下游垂直并购后形成的一个企业(V1)。参照前面两个模型的分析思路,需求函数为:
p1V=a-q1V-q2DR
p2DR=a-q2DR-q1V
a>0
(16)
其中,p1V表示垂直并购后形成的企业V1出售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p2DR表示未进行垂直并购的下游企业出售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q1V表示垂直并购后形成的企业V1出售最终产品的数量,q2DR表示未进行垂直并购的下游企业出售最终产品的数量。
研发成本函数仍然为递减的形式:
Γ(Xij)=μ(Xij)2/2,μ>0
上游企业U2的利润函数为:
π2DR=( wV×q2DR)
(17)
下游垂直并购和未垂直并购的两家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1V=( a-q1V-q2DR)×q1V-(A
-x1V)×q1V-μ(x1V)2/2
(18)
π2DR=( a-q2DR-q1V)×q2DR-(A-
x2DR+wV)×q2DR-μ(x2DR)2/2
(19)
因此,可以求得下游进行垂直并购和未进行并购的企业的均衡研发投入为:
(20)
(21)
2.2并购方式选择与创新活动的理论假说2.2.1并购类型与研发投入
用(15)式表示的水平并购研发投入(XH)减去(9)式表示的无并购行为时的研发投入(xiR+ x2R),结果小于零,说明D1进行水平并购后的研发投入小于没有进行并购时的研发投入,也就是说水平并购行为会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因为企业采取水平并购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进行共同研发、集中采购原材料、整合营销渠道等,形成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所以会降低研发投入水平。同理,将式(20)表示的垂直并购研发投入(x1V)减去(9)式表示的无并购行为时的研发投入(xiR),结果大于零,说明下游企业D1进行向上游的垂直并购的研发投入会大于没有并购时的研发投入,也就是说企业垂直并购后的研发投入增加了。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垂直并购后可以掌握企业所需的关键资源,并且可以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得,带来企业整体利润的提升。由于下游企业此时是寡头竞争,所以垂直并购企业有强烈的动机去加大研发投入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的第一个理论假说为:
假说1:垂直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大于水平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
2.2.2并购类型与专利水平
由于下游企业进行垂直并购后仍要与下游企业进行竞争,双方为了维持各自的竞争力会关注对手的专利水平;而水平并购后受到同行业的竞争减少,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授权而减少开发专利的沉没成本。因此,可以得到本文的第二个理论假说:
假说2:竞争对手的专利水平对垂直并购企业的专利水平有正的影响,对水平并购企业的专利水平的影响关系不确定。
2.2.3研发投入与专利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我国企业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时,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产品利润的空间变得相对有限。相反,通过内部研发投入获取专利的形式来维持市场占有率和持续发展是可行的策略之一。因此,得到本文的第三个理论假说:
假说3: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专利水平成正向关系。
3实证分析
3.1样本选择与变量说明
3.1.1并购企业样本选择
数据来自于2012年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普查,样本企业共7874个。时间跨度为2002年到2011年,该数据涵盖了江苏省企业的主要特征变量,包括企业代码、地址、产业分类、从业人员情况、登记注册类型、隶属关系、开业时间、营业状态和企业创新的主要经济指标(是否推出了新或改进的产品、是否申请了专利、研发费用、营业收入等)信息。从2002到2011年共479家企业有并购行为,由于本文以2008年为基础年份,分析并购前一年和并购后两年的并购行为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因此有效样本必须是2008年发生并购的企业,而且以后年份没有进行第二次并购行为的企业,最后还剩余216家企业。这216家企业中垂直并购的142家,水平并购的有74家;发生国内并购的有175家,发生国外并购的有41家。
3.1.2竞争对手样本选择
在理论假说中发现竞争对手的行为会影响不同类型并购企业的创新活动,为了验证假说的正确性,要用到没有并购行为的竞争对手的样本数据。为了降低选择偏误,有效地找到变量性质相近的两组样本,文中将使用配对法来建立竞争对手(非并购企业)的样本。以216家企业前一年为基准,逐家进行配对,找到216个与并购企业相对应的非并购企业样本作为竞争对手样本。
3.1.3创新活动的度量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并购方式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因此,创新活动的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变量,在度量企业的创新活动时不是选择一般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水平,而是考虑到专利包括新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不同的类别,同时研发与专利都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文中选择研发资本存量和加权专利存量来表示企业的创新活动。
3.2并购类型对研发存量的影响
考虑到假说1,以下研究不同并购类型(垂直与水平并购、国际与国内并购)在并购前后对研发存量的影响。因此,建立如下计量回归模型:
lnRDijm=α0+α1Dm+α2lnRRDijm
+α3lnSAijm+α4AGijm+α5DARijm+μij
(27)
式中,lnRDijm表示第i家水平或垂直并购企业(m=H或V)第j年的研发存量的对数;D为并购类型(国际与国内)虚拟变量,国际并购为1;lnRRD表示水平或垂直并购企业所对应的竞争对手的研发存量的对数值;lnSA为营业净收益的对数,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AG表示企业的成立时间;DAR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计量回归过程(27)式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估计系数可能存在统计检验的错误。因此,在回归中先以布劳殊-培干-戈佛雷(BPG)方法检验异方差,如果存在异方差问题,再采用怀特方法调整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并购类型对研发存量的影响
注:(1)括号内的数值为回归的t值,**、*分别表示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2)中括号的数值为异方差的χ2检验值,**、*分别表示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在并购后的时间里企业的数量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垂直并购企业还是水平并购企业有效样本数量都在减少。由布劳殊-培干-戈佛雷(BPG)方法的χ2检验值发现,并购后第二年水平并购存在异方差问题。因此,并购后第二年的回归用GLS怀特调整法,回归系数的t值是剔除掉异方差后的值。
竞争对手的研发存量(lnRRD)对并购企业有显著的正效应,说明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会受到非并购企业外溢研发效应的影响。进一步对不同回归模型的lnRRD系数的比较研究发现,并购后各年的垂直并购的回归系数均大于水平型并购企业,而且垂直并购回归系数每年增加的幅度大于水平并购企业。这个回归结果实际上也充分证明了垂直并购的研发投入大于水平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即第一个理论假说是成立的。
从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水平并购还是垂直并购,国内或国际并购(D),企业的规模(lnSA)、年龄(AG)以及资产负债率(DAR)都不会影响到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3.3并购类型和研发投入对加权专利数的影响
以下考察并购类型和研发投入对加权专利数的影响,因此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PAijm=β0+β1Dm+β2RPAijm+β3lnRDijm
+β4lnSAijm+β5AGijm+β6DARijm+μij
(28)
式中,PAijm表示第i家水平或垂直并购企业(m=H或V)第j年的加权专利数(取整数),RPAijm为水平或垂直并购企业所对应的竞争对手的专利数(取整数),其他变量与(27)式相同。具体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过度分布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除并购前一年外,其他年份中的垂直并购模型的r都显著为正,说明除并购前一年外的其他年份的垂直并购模型都存在过度分布问题。因此,除并购前一年外,在对其他年份垂直并购所对应的(28)式进行估计时不能采用泊松回归方法,而是采用负二项回归来估计参数。具体各模型的泊松回归(P)和负二项回归(NB)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并购类型和研发投入对加权专利数的影响
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1)由竞争对手的专利数变量(RPA)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竞争对手的专利水平对垂直并购企业专利水平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水平并购企业的专利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个回归结果证明假说二是成立的,因此接受本文的第二个假说。
(2)从lnRD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并购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显著提升了自身的专利产出;而且还可以看出在企业并购后,水平并购企业的研发效益大于垂直并购企业的效益。因此,接受本文的第三个假说。
(3)从D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水平并购企业中国际水平并购企业的研发效益显著大于国内水平并购企业(并购后两年除外);而垂直并购企业中国际水平并购企业的研发效益和国内水平并购企业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4)从企业的成立时间(AG)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DAR)两个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水平并购企业来说,企业成立的时间越长以及资产负债率越高,其专利产出越多;但对垂直并购企业,这两个变量都不利于企业的专利创新。
4结 论
首先通过建立企业并购类型与研发投入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2012年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普查的数据作为样本,同时利用配对法寻找竞争对手样本,最后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并购类型(水平并购与垂直并购、国际与国内并购)对企业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以及后两年创新活动的影响。在实证方法选取上,由于研发存量回归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文中同时利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研究并购类型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而且由于加权专利数为计数数据,本文利用计数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检验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从理论分析来看,通过并购方式获取企业外部资源,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是企业不同的并购方式导致企业之间创新能力出现差异,垂直并购获取创新资源方式相比水平并购能为企业带来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企业通过并购能够增加现有知识存量,同时提高了吸收外部信息的能力,这两个方面都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经验研究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垂直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大于水平并购企业的研发投入,而且竞争对手的专利水平对垂直并购企业的专利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对水平并购企业的专利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研发存量对加权专利数有正向显著效应,说明我国的企业在并购后更应该增加研发投入,提供企业的创新水平。企业垄断力量的加剧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政府要重视企业并购后引起的市场结构变化。
[1]Grandstrand O,Bohlin E,Sjoberg N.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in Large Multi-technology Corporations[J].R&D Management,1992,22(2):111-133
[2]Dunning J H,Hoesel R V,Narula R.Explaining the New Wave of Outward FDI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Taiwan and Korea[J].Research Memoranda,1997,34(3):1-26
[3]Morosini P,Shane S,Singh H.National Cultural Distance and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9(1):137-158
[4]Nermeulen F,Barkema H.Learning Through Acqui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3):457-476
[5]Belderbos R.Entry Model,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d R&D in Foreign Affiliates: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3):235-259
[6]李蕊.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析[J].世界经济,2003(2):19-25
[7]吴添祖,陈利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139-143
[8]房贤会.技术创新的超常规发展:企业并购与知识联盟[J].理论学刊,2007(3):36-38
[9]柳卸林,简明钮.如何通过国际兼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京东方的并购与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7(12):73-82
[10]Milliou C.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D Information Flow:Is There a Need for Firewal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4,22(1):25-43
(责任编辑:周博)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7.004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结构调整、比较优势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15CJL02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技术、市场与制度影响我国制造业追赶绩效的机制研究——基于技术解构-重构的视角”(SK2015A306);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210);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安徽省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LZ2015019)。
作者简介:马丽丽(1984-),女,山东滕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7-0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