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张丽丽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安徽省近年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上效益与速度趋于同步,总量在不断扩张,但同时也存在产业规模不大、集群集中度不高、政策支持欠缺等问题。产业集群作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式,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路径进行分析,并融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实际案例,提出政府应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企业应注重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行业协会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强化行业内协调与自律等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1提出问题和相关研究
作为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集群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当期,经济运行面临着较大压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缓解区域经济压力、促增长、调结构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逐渐加快,但不可忽略的是产业集群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核心技术薄弱,同时在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等方面较为突出。因此,对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解决安徽产业集群“低端锁定”问题,实现经济振兴;同时,对促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当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发展形成或发展模式方面。叶璇通过对前人的总结分析,对中国电子及通信产业集群的形成作了相应的研究[1]。董树功从形成动因、形成路径和形成助推力出发,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是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2]。张耀辉等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和现状为例,阐述了企业、政府和智力机构等主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并归纳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3]。张治河等以“武汉·中国光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4]。此外,凌守兴以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成长与持续发展的机理为出发点,构建了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5]。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上,近几年来很多学者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喻登科等基于文化、资源的相似性,从区域创新和支柱产业的形成方面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单核、多核和星形三种发展模式[6]。王欢芳等在归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演进路径的同时,并强调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四种模式,即由最初没有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种子期的“政府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即培育期的“政府引导”——成长期的“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成熟期的“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7]。仲伟俊等从需求的角度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两种典型模式即公共需求拉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8]。周正平等基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安徽战略新兴产业“以集群为目标,以市场为动力”的集群发展模式[9]。李莉在指出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的同时,通过构建需求与供给型“双螺旋”模型,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与人才孵化两者间的互动机理[10]。
综合现有的相关文献可知,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有限,尚处于初步阶段,而基于安徽省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探讨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随着当前新常态下“一带一路”、中部崛起等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尤为重视与大力支持,多数区域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近年来,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及强大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较快,效益稳步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了较大的贡献。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仍有较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因此基于安徽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现存的问题
2.1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1.1发展的总体态势:增速稳定,效益较好
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增长支柱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稳定,效益较好。从总产值上看,2013-2015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分别为6863.4、8378.9和8921.5亿元,发展较为迅速,产值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速度也在保持稳步增长,与上年相比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23.4%、22.5%与17.6%;从具体各产业来说,各产业产值全面增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较大,产值较高,在八大产业(2015年为七大产业)产值中均位列前三,拥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其次为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公共安全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产值较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随着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对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力重视以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加大,该产业产值2015年比2014年有了较大的增长。
就安徽省各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说,除淮南为负增长外,整体发展较为迅速,产值、增速均在不断增加。2015年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总产值达6513.1亿元,占全省的73%。其中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2788.8亿元,占31.26%;芜马铜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2434.6亿元,占27.29%;蚌滁经济带为1289.7亿元,占14.46%。具体见表1、图1和图2。
表1 2013-2015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情况 亿元
注:资料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统计分析整理所得。
图1 安徽省各市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2月累计/亿元图2 安徽省各市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2014年相比同期增长百分比/%
另外,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除发展较为迅速,总量不断扩张,对全省经济贡献也在增大,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原来40.3个百分点增长到58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工业产值3.5%;同时优势产业也在不断壮大,重点项目进展良好,龙头效应凸显,各区域均在竞相发展。
2.1.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示范基地(经济带)建设初见成效,集群效应逐步凸显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两者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紧扣产业集群发展的形势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目前已形成了合肥、芜马铜经济带、蚌滁经济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加上合肥、芜湖、蚌埠、铜陵、淮北五市,它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目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集群效应逐步凸显,已形成集群快速发展的态势,典型的如合肥电子商务产业园、芜湖国家机器人产业试点园区、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合肥及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等。
此外,为更好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安徽省各地级市在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的基础上制定了产业目标,即“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培育和引进多个规模以上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中区。2015年9月安徽省政府确定了第一批1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见表2。
表2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注:资料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第一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通知(皖政秘〔2015〕166号)”整理所得。
另外,安徽省还打造形成了以皖江城市带(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铜陵、安庆、宣城、池州、滁州、马鞍山)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
2.2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较为迅速,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不可忽略的是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2.1发展不平衡,产业、区域间有较大差异
在产业上,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节能环保产业较其他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超千亿,分别为2293.5、2064.5、1002.3和1623.3亿元;在区域上,2015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为8921.5亿元,而仅皖江示范区产值就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6.5%,为6825.4亿元,其中合芜蚌三市实现产值4928亿元,占全省的55.2%。
2.2.2龙头企业不多,集群效应不足
安徽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省内骨干大企业对当前战略新兴产业涉足不多,同时起到领军带头作用、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也较少。由于领军企业缺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集群联动效应不足。
2.2.3集群层次不高,发展路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首先,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集群层次不高,多立足于当地的副产品和矿产资源上,如合肥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安庆的纺织、马鞍山的铁矿、铜陵的铜矿等;其次,安徽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大都是在原有的土地、厂房、自然资源等物质基础上发展兴起的,而通过自主创新、知识技术引进以及市场驱动作用等方式发展兴起的却很少,发展路径单一,缺乏多样化,有待优化升级;再次,科技自主创新和扩散能力不足,集群中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缺乏科研创新的机器设备和专业人才引进的资金;产品开发能力也较薄弱,许多产品仍建立在低成本、非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升级。
2.2.4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有待加强
政府的积极参与在集群效应的发挥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兴产业集群中,政府不仅仅在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市场有效运行,使新兴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更高。当前,安徽省一些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清,缺乏区域合作协调精神,片面强调新兴产业集群的数量,不关注质量,未能很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不能结合当地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只是停留在新兴产业集群的表面,片面模仿,这些均严重阻碍了新兴产业集群健康快速的发展。
3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随着规模的扩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亟需升级。本文结合安徽省目前实际情况并融入实际案例,探讨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
3.1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关键,因此,应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创新平台,根据企业、科研机构的自身优势,形成企业独有的创新协作体系。同时积极招纳贤才、进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在技术创新上,近年来,蚌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以主体企业培育为出发点,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平台等建设,建立覆盖基地的科技与信息协调创新机制;合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也以创新机制积极引入上海理工大学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展高校技术资源与合肥新兴产业的对接工作,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就业。在人才建设上,淮南、蚌埠、合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牢固树立人才为首要资源的理念,紧抓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等关键环节,大力营造良好的招才纳贤环境;开通人才绿色服务通道,实施多项人才优惠政策,以吸引聚集高端人才。在政策支持上,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市政府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多项扶持硅基新材料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项目用地、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政策保障。
3.2品牌建设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是许多集群企业品牌精华的提炼与浓缩,是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优势的集中写照,是企业行为的综合体现,是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企业文化的提炼。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具有正的外部效应,有利于提高整体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时,通过产品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功能升级(创建集群自主品牌),实现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低端制造环节向价值链附加值较高的品牌环节攀升,即“OEM-ODM-OBM”,以实现集群升级。近年来,蚌埠市着重培养技术员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如安徽方兴科技有限公司,是ITO导电膜玻璃新材料领域的代表,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创建集群品牌,除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外,还在科研研发和机器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同时,根据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研发生产产品,品牌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今方兴科技ITO导电膜玻璃综合生产能力超亿片,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ITO导电膜玻璃生产基地。除方兴科技外,华益公司、晟光科技、中航三鑫公司、玻璃设计院等也是蚌埠硅基新材料导电膜玻璃品牌产业的名片。另外,芜湖、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也在培育骨干企业、不断完善新兴产业体系,大力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建设,如江淮和奇瑞新能源汽车就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代表,他们都很好地实现了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基地的升级转变。
3.3园区建设路径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园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园区资源、环境、人才等创新能力,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项目进入园区;引进先进技术与国内外资源,发挥集群效应,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到重大项目到产业链到产业集群再到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被列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的合肥、铜陵、安庆、芜湖、蚌埠等市本着一边抓本土培育,一边抓招大引强,加强园区建设,使得基地集群效应日趋凸显,一个个新型企业依次布局于基地中,形成了以各基地设计研究院为龙头、骨干企业为强劲支撑的集聚态势。
4结论与建议
随着中部崛起、“一带一路”及“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给安徽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积极发展的同时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存在一定问题,获取附加值较低。如何更好地发展,解决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低端锁定”问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基于目前经济新常态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层面。安徽省政府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投资,对发展较好、进步明显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给予一定政策和物质上的优惠与奖励,激发企业间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对新兴企业的融资门槛。同时,加大集群基地建设的力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集群效应,更好地促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二,企业层面。在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企业应注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同时也要采取招商引资、加强与沿海发达区域的协作。认真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在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7.003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ACYC2015025);安徽财经大学与铜陵学院联合培养创新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15tlxylhy03) 。
作者简介:张丽丽(1992-),女,安徽阜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7-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