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陈颖,赵传银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1201
唐诗《春晓》三种英译文本之美学元素对比分析
吴陈颖,赵传银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1201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运用美学元素对比分析诗歌翻译文本的高低是评价译作优劣的方法之一。简单介绍唐诗《春晓》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后,列出其三种较为经典的英译文本。采用对比的方法,从形式美、语音美和意象美三大美学元素角度探讨三种文本的特点,评析三种英译文本水平的高低。
关键词:诗歌翻译;《春晓》;英译文本;对比; 美学元素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和最唯美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出现最早、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1]。诗歌翻译中的信、达、雅是最难拿捏的,诚如人言,没有所谓好的翻译,只有相对不那么差的翻译。对于诗歌的翻译,译者应打破原语言形式,对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等进行深入解读后,运用恰当的词语,选择特定的形式,还原原诗的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现以《春晓》的英译为例,选取三种译文文本,从形式美、语音美和意象美等美学元素对比分析其翻译特点,以评价其翻译水平的高低。
1《春晓》原作及三种英译文本
1.1《春晓》原作分析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存诗200余首,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五言诗《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该诗描写了春天早晨的气氛: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夜间的吹打、春花的零落等,让读者跟随诗人去想象一夜风雨后的春晓景色。
首句点题,表达出对春睡的惬意和对春天清晨的惊喜;第二句描写了环境,鸟儿们在欢喜歌唱,为醒来提供了根据;第三句,提到昨夜春睡时的风和雨;结尾句回到眼前的现实,感叹春花的零落,由喜春转为惜春。对春、花爱极而惜,惜春的表现是担忧昨夜风雨下的花木。诗人到底是眠还是醒?是为春天欢欣还是为花落而感伤?结尾句描写花儿不堪风雨吹打,抒发出花落花谢的感慨与无奈!
短短4行20字的诗句,写了春眠、春晓、春夜、春风、春雨、春花、啼鸟、落花,有景有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从为春天欢喜转为花落而伤悲,再转为风雨夜袭而无奈,是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感叹,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春晓》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不见雕琢的痕迹。情与境会,诗人觅得大自然的真趣,也省悟了人世的真谛。
1.2《春晓》三种英译文本
孟浩然的这首诗家喻户晓,是唐诗中的珍品,也是世界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就《春晓》的翻译而言,既有国内学者,也有国外学者,国内外可查到的共有15种译本,现就其中三种英译文本进行比较分析。
译文1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吴钧陶译)
译文2A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译文3Dawn in Spring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2]
(John Turner译)
2《春晓》三种英译文本中美学元素对比分析
2.1“形式美”对比分析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形式美在美学中是一个很大的课题”[3],许渊冲在文中提到“……还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4]。形式美的定义是: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长短、对仗等)。原诗的标题是“春晓”,三种英译文本译文如下:
许渊冲译:A Spring Morning
吴钧陶译:The Spring Dawn
John Turner译:Dawn in Spring
对标题的翻译,三种译文都体现了原诗的精髓,实现了诗歌翻译的“形式美”。 翻译学中“形式对等”可以理解为美学元素的“形式美”。原诗四行,五言绝句,三位译家的译作都是四行,并试图保持每行的音节数相同,都达到了与原作“形式美”的统一。同时,原诗的几个动词和名词的词性也分别被译成了相同的词性,既贴近原诗的意蕴,也达到了“形式美”的效果(表1)。
表1 《春晓》三种英译文本中动词和名词的翻译
2.2“语音美”对比分析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语音(sound)是语言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式手段之一……首先是音律和音韵。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aesthetic satisfaction)。 英汉文学语言的用韵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各有千秋。当然,无论英语或汉语,所谓‘韵’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即音节中的元音(韵母)相同,元音(韵母)前的辅音(声母)不相同,元音(韵母)后的辅音(声母)相同。 英语一般以字母表示尾韵的韵式:以a表示第一行最末重读音节的元音,第二行如不谐韵则以b表示;第三行如与a谐韵,韵式就是aba,如与b谐韵,韵式则abb。如果二者皆不谐韵,其韵式就是abc。如此类推。”[3]
在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看各行是否押尾韵。表2是《春晓》三种英译文本结尾最后一个单词的翻译。
由表2可以看出,吴译本押尾韵的格式为aaaa,许译本和John Turner译本押尾韵的格式都为aabb,各译本都达到了音韵优美的效果。吴钧陶先生译文的句尾词分别为“peeping、cheeping、weeping和sleeping”,以一韵到底的方式译出,美哉。许先生译文中的“lying”和“crying”“showers和flowers”与John Turner译文中的“spring、sing、tell和fell”都体现了句式上的对等,突出了语音之美。
表2 《春晓》三种英译文本结尾词的翻译
2.3“意象美”对比分析
刘宓庆指出,“意”“意象”“意境”被认为是非形式审美结构中的“灵魂”。所谓“意象”,指作家主观情志和外在物像的结合。刘勰曾强调意象在审美中的重要性,提出“窥意象而运行”是“致文之首术”。明清学者王廷相也指出:“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3]意境是诗歌表达的核心要素,译诗首先要领会原诗的内容,还要捕捉诗人的内心感情,力求再现原诗的意境和活力。《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佳作,语言平实如话,清新自然,而诗意隐约曲折,情韵悠长,然而对这首诗的理解,却有异议。诗中前二句写景,后两句写情,表达恬淡、怅惘、喜悦与淡淡的感伤相交织的一种意境。“眠”“啼”“风雨”是彼此相连的三个意象。下面就“眠、啼、风雨”三个词的英译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表3 “眠、啼、风雨”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
汉语中“眠”可指舒服自在的安眠,意为状态;也可指心事重重的失眠,意为动作。吴将“眠”译为“slumbering”,指睡得“安详”。但考虑到当时诗人科举不中、仕途失意的的境遇以及在诗中所流露的惜春之情,在宁静的夜里听到了风雨声,诗人内心应该很难平静,很难睡得“沉”,否则又怎么会在清晨抒发惜春怅惘之情呢? 可见“slumber”对应于“眠”失之于实,未能还原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5]。另一译本采用模糊的表达方式,不选用“sleep”,以坐实“眠”字,而借助英语富于变化的句式暗示“眠”。“眠”是指“睡眠”“睡觉”,理解为“躺在床上”比较贴切。许译为“in bed I am lying”,“春眠”即“春天睡觉”“春夜躺在床上”。如许先生译第一句“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较妥,但第三句补译“Not to awake till”,则画蛇添足[6]。
风和雨看似是很平常的词语,三位译者译出的词语却大相径庭。吴将其分开单译,如“风”单译作“wind”,“雨”单译“rain”。这样直白地对应处理,对原文的把握是得当的,使人联想到春风春雨的画面,较好地体现了原诗的意境美。John Turner将其合二为一,译作“storm”,即“狂风骤雨”。但是汉语中的春雨应为和风细雨,所以“storm”有悖逻辑,不合情理,与诗中“风雨”所表达的意境出入甚大。
全诗中最关键的理解在于对“啼”的理解。“啼”是唐诗中描写鸟的较有代表意义的词汇,增添了无限的意趣。许译为“crying”,John Turner和吴分别译为“sing”和“cheeping”。“cry”暗含悲声,有悲鸣之意,深刻地表现了原诗的深层含义,使读者能够吟诗体意。许渊冲先生的“crying”一词为诗歌最后一句的感伤情绪作了铺垫,在意象上体现了原作的思想内涵,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古诗。而“sing”和“cheep”指小鸟的鸣唱,让人读起来感觉到诗的前两句的风格、意境和后两句不甚谐调一致。对原作了解不深的国外读者来说,“sing”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快乐景色,给人以希望和欣欣向荣的感受。“sing”和“cheep”传达了原诗的表层内涵,对于作者内心意境的理解欠佳。
春天盛开的花朵是最美丽的,但禁不住一场风雨的吹打,诗人由花落的情景想到自己的境遇,于是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而诗的整个意境应该是苦涩悲凉的。此意境中,“啼鸟”不应是在欢歌,而是在悲鸣,或者说诗人听起来鸟是在悲鸣。虽然John Turner的译文理解深刻,有独到之处,可惜失去了原诗的韵味。
3结束语
古典诗歌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艺术品,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都会在译文中尽力体现“形式美、语音美和意象美”三种美学元素。通过对唐诗《春晓》三种英译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许先生的译文有效地将三种美学元素表现了出来,吴先生的译文较好地传达了原诗“意象美”的美学元素,也体现了原诗形式上的韵律美,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John Turner 的译文基本上传达了原诗中形式美和音律的形式美。
译者应深入理解,精雕细琢,坚持不懈地追求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三种美学元素,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外更多的读者体会到中国古诗的韵味,让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更加本真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檬檬,卢佳.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J].作家杂志,2011(24):165-166
[2]邓丽娜.从翻译美学来看孟浩然《春晓》的英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3(3):69-71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90-169
[4]许渊中.“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1979(1):11-19
[5]罗剑.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评孟浩然《春晓》四种英译[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4):80-82
[6]李利红.唐诗《春晓》的几种英译对比[J].科教文汇,2007(5):69-70
(责任编辑:胡永近)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7.022
收稿日期:2016-02-28
基金项目:安徽外国语学院校级一般项目“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春晓》美学元素研究”(AWSK2013001)。
作者简介:吴陈颖(1980-),女,安徽蒙城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7-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