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清
【关键词】主体意识 初中地理
高效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114-01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涉及构建学生主体意识时明确指出:“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开展质疑活动;优化课堂互动形式,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在评价中,注意从不同维度激励学生,形成更多学习生长点,打造地理高效课堂。
一、启发质疑,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质疑活动,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由教师筛选问题,投放到不同小组开展解疑活动。学生的学习思维随问题而动,在质疑释疑活动中,又会产生更多新的疑惑,通过“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断获得历练和成长,逐渐走向成熟。
例如,在教学《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并让其利用提问卡片提出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形有哪些不同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异?气候与地形有直接关联吗?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吗?北方和南方人文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什么意思?教师将这些问题分成两个层次,一部分放到小组,让学生展开讨论,另一部分放到班级,师生展开互动研讨。学生讨论热烈,学习气氛浓厚,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提出问题和教师设计提问有本质区别,学生调动思维形成的疑问,更具有真实性和个体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实况,而教师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关注点进行的问题预设,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思维需要。
二、优化互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重要契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基本形式,教师作为设计者和组织者,要注意选择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对首都北京有着特殊的情结,在学习《祖国的心脏》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显得非常兴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北京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等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设计一组问题让学生讨论:“北京的位置界定要从哪些角度进行?北京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突出特点?北京属于什么类型的气候?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北京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并主动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展示成果时,每一个小组都顺利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检测效果非常好。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开展互动讨论,自己则站在身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个性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程标准对地理课堂评价有规范界定:“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教师给予的评价有较强的敏感度,因而,教师评价要体现多元化和个性化,评价语言要体现专业性和鼓励性。
例如,教学《珠江三角洲》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性。有学生总结如下: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温暖,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文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域文化深厚,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有众多著名的侨乡;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特别的政策设定。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个性评价:“三个方面的介绍有理有据,思路清晰,阐述到位,有指点江山的气度。期待你下次更精彩!”这不仅从专业角度肯定了学生总结的完善性,还从语言组织、表现气质等方面给了学生鼓励,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时,要避免简单化。“很好!”“你真棒!”等笼统的赞美语言,已经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因而,精心设计评价语言显得非常有必要。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整合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创设条件,以此打造高效课堂。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