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①

2016-08-08 08:42:27王方良李立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关键词:用户研究用户需求

王方良 李立全(深圳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①

王方良 李立全(深圳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使用行为习惯和思维行为习惯两部分的分析归纳建立了行为习惯研究基本模型。根据模型,使用行为习惯研究将帮助设计师根据用户使用路径的预测数据推断出其他潜在问题;思维行为习惯研究则为设计师把握用户心理期望,丰富产品细节提供依据。结合案例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法不仅能使产品更好的引导行为习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建立并形成新的健康行为习惯。

[ 关键词 ]用户行为习惯;产品设计方法;用户研究;用户需求

基于用户研究的产品设计方法,就是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将用户的各种诉求研究结果转化到产品设计中。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同样是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旨在使产品更加契合人的使用方式和心理期望。

关于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设计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思路。目前已出现的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产品设计方法主要有感性工学,情感设计等。

感性工学是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方法,主要通过分析人的感性来设计产品,依据人的喜好来制造产品,它属于工学的一个新分支。Kansei是日本语“感性”即“カンセィ”的音译,该词在日文中大约相当于“总体情绪”[1]。感性工学的核心是将人性要素极强的感性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工学设计项目②李永锋、朱丽萍:《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包装工程》2008年第12期,第112-114页、第121页。。情感设计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rthur Norman提出的一种设计方法,他从情感的不同水平将设计活动分为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强调情感对产品设计的重要影响。

但是无论是感性工学还是情感设计,都是从用户的感官/感受层面来反映与产品设计的关系。而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则是从用户的行为习惯层面来反映与产品设计的关系,通过对用户行为习惯的研究发现,使用行为习惯研究是对用户使用产品路径的分析与预估;而思维行为习惯研究则是对用户提出的期望需求的分析与综合,这与感性工学和情感设计有着交叉的一面,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色。

该方法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提前预估由于用户的行为习惯可能导致的其他问题,进而在产品设计链上提前对因为这些行为习惯导致的问题进行控制和预防,形成一款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未来型产品。这种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改善以设计调查/改良升级产品为主的传统设计方法,而且还会大大提高企业对于整体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一、用户行为习惯的分类

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而用户的需求又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物理/功能(有用性)层面的需求、生理(适用性)/心理(有效性)层面的需求以及主观情感层面的需求 (如图1所示)③。我们根据用户需求反推用户在使用环境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又因何种习惯导致而成?为了更好地解决用户需求问题,我们从需求链的本源——行为习惯出发,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可将用户需求的生理(适用性)/物理层面归纳为行为习惯中的使用行为习惯;心理(有效性)以及主观情感层面的需求可归纳为思维行为习惯。

图1 用户需求的层次结构简图

图2 行为习惯与用户需求的关系

图3 用户行为习惯分类及特点

我们之所以将用户行为习惯细化为使用行为习惯和思维行为习惯两部分,是因为每个部分体现了不同的行为特性,这些特性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设计。结合需求的不同层面与用户的环境活动,使用行为习惯可最后总结为“直觉行为”,主要以生理/物理使用为主要特点;思维行为习惯可总结为“反思行为”,主要以期望需求/情感诉求为特点,两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实为相互统一(如图3所示)。

1.使用行为习惯(直觉行为)

使用行为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用身体的部位去接触,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因为使用行为的不断加强和累积,人类形成了系统的使用行为习惯并最终将这个习惯延伸成为直觉习惯,即手用来做什么,脚用来做什么等等直觉过程。事实上对于行为习惯的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结合心理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形成了行为学科的理论。从人的行为习惯,直觉反应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诞生了“直觉设计”这一哲学理念。直觉设计这一概念来源于日本设计大师深泽直人,他的设计理念是:好的设计是要发现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下的行为模式,在新的设计中引导人的行为①任志芳:《“看不见”的空间表情——从人的行为习惯、情感诉求探讨人性化设计》,《创意与设计》2010年第2期,第99-101页。(如图4所示)。

如马路两侧的垃圾桶,虽然每个垃圾桶上面都标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字样,但是用户还是习惯性地把垃圾扔到就近的一个垃圾桶内,为什么?答案是因为用户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累积并形成了固定的使用行为习惯——“将垃圾扔到就近的一个桶内”,而忽略了垃圾桶标识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如图5所示)。我们通过对用户这个行为活动的分析得知:标识字样之所以没有有效地将用户的垃圾分类,是因为产品设计师只关注了引导用户去使用产品,而没有关注到用户已经形成的使用行为习惯-“直觉行为”是否服从这个引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产品的设计存在问题。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rthur Norman曾经针对用户使用行为习惯的问题而给某照相机一个设计上的解决办法:“要想防止用户在使用照相机时,把电池或记忆卡插错位置,导致机器受损,就应当在设计时使这些部件只能有一种插入方式,或是设计出不论怎样插都能正常工作的相机”[2]。Donald Arthur Norman认为,因为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看到孔位就想插入”,不仅会把记忆卡搞坏,而且也容易让机器受损。Donald Arthur Norman正是因为能够提前发现并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才提出了在使用行为上交互性很强的照相机设计解决方法。

图4 深泽直人-墙挂式CD(直觉设计概念)

因此,前期的用户使用行为习惯研究在产品设计方法中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前瞻性的发现分析并把握好人的使用行为习惯,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和富有竞争力的引导型产品。

2.思维行为习惯(反思行为)

思维行为是用户使用产品后的体验感受,可主要归纳为反思行为,是人情感表达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期望需求和情感诉求的层面上。具体包括用户使用产品后评论反馈该产品是否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是否适合自身的定位,是否对该产品提出新的心理期望需求等等。随着思维行为的不断建立和累积,用户本身便对这种思维形成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和评论体系,而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即思维行为习惯。思维行为习惯的形成依赖于用户对产品的完美要求。

图5 鱼龙混杂的各类垃圾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rthur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中将情感的不同水平对设计活动的影响分为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①“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梅琼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三个部分,并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什么是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行为层面主要是用户使用产品的感受,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反思层面是用户对于产品使用后的体验,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我们的思维行为习惯则是用户在行为层面和反思层面对产品提出的各种需求。这种需求的提出,有利于帮助设计师完善产品细节(色彩/材质/结构/功能等)使之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期望,有利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这部分期望和诉求与感性工学和情感设计存在着交叉的一面)。在这里用户的思维行为习惯——“反思行为”则充当了产品细节设计(色彩/材质/结构/功能等)的信息来源,同时“反思行为”又帮助设计师反向推断出用户提出的问题是因为用户什么样的使用行为路径导致产生的,而这个行为路径的分析和预测则帮助设计师把握用户的行为习惯,提前在新的期望设计中控制并避免因为这些行为习惯导致的其他问题(如图2所示)。

如用户买了一款手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停的考验着手机携带的各种细节设计数据,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用户将这些不合自己的体验进行评论和汇总反馈给设计师,设计师则根据用户的汇总并结合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来对新设计进行重新定义。在这里,思维行为习惯和使用行为习惯便走到了一起,两组不同的行为习惯分析数据一起为产品设计提供信息资源和动力支持。

二、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基本模型的确立

通过对使用行为习惯和思维行为习惯所对应的行为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和归纳,确立了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基本模型(如图6所示)。根据模型,使用行为习惯研究为设计师提供用户使用路径的分析和预测数据,通过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习惯推断出由于习惯导致的其他潜在问题,并在设计研究阶段将其纳入到产品设计的重点对象来解决和处理;根据用户思维行为习惯研究的汇总报告,确定产品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然后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期望和个性化需求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前瞻性产品。

图6 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基本模型

图7 一般产品设计程序

李砚祖在《艺术设计概论》一书中将设计程序分为一般设计程序、产品设计程序,并对设计程序有如下叙述:

设计程序是设计实施的一种过程,每一设计都有自己的过程即程序。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又有一定互为关系,即设计程序往往与一定的设计方法相适应……②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设计程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包含了设计方法在其中的运用。设计方法是解决设计问题的一种手段,而方法的展开又由许多不同的步骤或者阶段组成,这些步骤或者阶段我们称之为设计程序。关于设计程序的定义有很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一般产品的设计程序,并非是整套设计程序的开展。事实上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在一般产品设计程序中与其他阶段是交叉的,并非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如图7所示)。

三、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在设计案例中的应用

根据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在一般产品设计程序中的交叉位置(如图7所示),我们得知,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处在设计研究阶段的位置,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要求我们将其作为重点研究手段来对产品设计进行前期分析和指导。

1.公共垃圾桶的思维行为习惯研究

在我们确定好设计一款垃圾桶即设计目标确定好的情况下,设计对象也同时确定了下来,就是流动人群。流动人群中包含了少年、青年人、中年人,以及老年人。为此根据图6用户行为习惯研究模型,我们得到了一份来自于这些流动群体的调查数据,数据中包含了调查人群所提出的:心理期望共求信息和主观情感诉求信息。我们将这些数据信息归纳总结如下:

心理期望共求信息

01.垃圾桶的色彩不统一导致他们识别有困难(因为市场中的垃圾桶并非是同一家厂商所生产)。

02.垃圾桶的色彩不适合他们(市场上的垃圾桶颜色没有考虑用户的心理感受)。

03.垃圾桶造型太古板,没有趣味性。

04.垃圾桶结构呆滞,投放垃圾的时候因为身高不同导致投放垃圾困难。

05.垃圾桶旁边总是有很多垃圾。

主观情感诉求信息

06.希望垃圾桶智能化,帮自己将垃圾进行智能分类,无须自己去鉴别。

根据这些调查数据信息,我们基本总结出了用户的心理共求期望和用户的主观情感诉求,为此我们在产品关注用户心理期望和主观情感诉求细节方面对其制定了设计解决方案:

心理共求期望解决方案:

01.我们需要对城市垃圾桶的颜色进行统计。将统计数据汇总后确认颜色比重值,将颜色比重值大的那一种颜色确定我们此次垃圾桶设计的颜色。

02.垃圾桶的颜色我们可通过色彩影响学来对其配色。例如:绿色可平稳人的情绪,消除疲劳与紧张情绪等。

03.结合使用方式在造型上设计得比较趣味性或者具有人文性。

04.可将垃圾桶设计为结构式,方便用户使用和投放。

05.我们可结合使用行为习惯研究对其做最终设计解决方案。

主观情感诉求解决方案:

06.我们可结合使用行为习惯研究对其做最终设计解决方案。

2.公共垃圾桶的使用行为习惯研究

根据图6的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基本模型,结合思维行为习惯研究的结果,我们对使用行为习惯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推断,分析推断共包括两部分:

(1)根据思维行为习惯研究阶段统计出的用户问题来反向推断导致这些问题形成的使用行为路径。(结合思维行为习惯中的心理共求期望信息05)

(2)设计师对用户使用行为路径的其他假设以及导致的问题预测。

我们将推断信息归纳总结如下:

根据思维行为习惯研究阶段统计出的用户问题来反向推断导致这些问题形成的使用行为路径分析:(结合思维行为习惯中的心理共求期望信息05)

01.用户在向垃圾桶投放垃圾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垃圾桶送到窗口中,而是直接扔过去,由于没有扔准,所以垃圾就丢在垃圾桶旁边。这种使用行为导致的其他问题是:垃圾可能会砸中其他用户。

02.用户觉得垃圾桶太矮,跟自己平时的使用行为习惯不匹配,加上赶时间,所以就放到垃圾桶旁边。这种使用行为导致的其他问题是:垃圾过多,用户踩到会滑倒。

设计师对用户使用行为路径的其他假设以及导致的问题预测:

01.用户不关注垃圾桶标识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字样,导致的问题是:直接把垃圾随便放垃圾桶,加大处理垃圾分类的下一个部门的工作压力。

02.用户并不了解自己的垃圾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导致的问题是:直接把垃圾随便放垃圾桶,加大处理垃圾分类的下一个部门的工作压力。

为了在新产品设计中提前克服因为这些使用行为习惯导致的其他潜在问题,我们将垃圾桶进行了功能重设计,旨在新设计中帮助用户克服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引导用户建立健康的使用行为习惯,解决方法如下:

01.在垃圾桶内设置电子识别系统。在用户将垃圾随便扔进一个窗口的过程中,若垃圾分类不准确,内置的电子识别系统便会发出提示音,告知用户应投向准确的分类垃圾桶。这个系统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监督和鉴别垃圾,而是让用户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环保的行为习惯。若健康的行为习惯一旦累积并形成,用户便可摆脱对垃圾的识别和分类,准确的将垃圾投向应该投入的垃圾分类桶中。

02.在垃圾桶的电子识别系统中设置个人信息识别。用户向正确的分类垃圾桶每投一次垃圾便可记录一次个人信息,当达到一定积分后,用户可得到一些其他的物质奖励。我们通过垃圾桶的引导鼓励行为使用户养成健康投放垃圾的习惯。而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并累积成为用户的直觉习惯,用户自己就会淘汰掉识别身份的环节,这就是我们设计智能垃圾桶的真正目的。

我们通过用户使用行为习惯研究解决了产品在生理/物理使用同时导致的潜在问题和已有问题,通过新设计帮助用户架构了健康的使用行为习惯;而又通过思维行为习惯研究满足了产品在用户心理需求和主观情感诉求方面的设计细节,使产品的表达更加细腻和人性化,两者的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

四、结论

通过对人的使用行为习惯和思维行为习惯的研究而建立起的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基本模型,不难发现,使用行为习惯研究将帮助设计师根据用户使用路径的预测数据推断出其他潜在问题;思维行为习惯研究则为设计师把握用户心理期望,丰富产品细节提供依据。通过实际案例的用户行为习惯研究得知,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的正确使用,不仅可以更加深入的提高人与产品的互动性,为企业塑造出更具竞争力和前瞻力的产品,而且还能使产品反向帮助用户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生活习惯。对于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产品设计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的综合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人的行为习惯研究会成为产品设计研究的重点。

(2)对于行为习惯研究除了在物理使用和心理反思上采用实际案例和理论推断研究外,采用科学的量化方法对人的动作进行数据分析将会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热点。

(3)行为习惯研究将会更深层次的指导产品设计,使产品不仅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还能反思社会,约束社会不良行为,更好的发挥产品设计带来的正效应。

参考文献:

[1] Roy R, et al. User-centric Design and Kansei Engineering[J].CIR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1):172-178.

[2]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王 璇)

[ 中图分类号 ]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1-0205-05

收稿日期:2015-10-11

作者简介:王方良(1975- ),男,山东诸城人,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李立全(1983- ),男,山东安丘人,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理论。

基金项目:①201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设施设计理论研究”(13CZX08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用户研究用户需求
快时尚品牌“热风”展示道具现状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
浅谈用户研究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魅力中国(2016年38期)2017-05-27 13:29:55
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档案利用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7:50:0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基于用户需求的政务微信发展策略探析
今传媒(2016年5期)2016-06-01 23:47:05
探析网络视频的产业化发展
今传媒(2016年5期)2016-06-01 00:17:22
论理解用户需求对于品牌设计的影响
商(2016年9期)2016-04-15 09:47:56
浅谈交互设计中的情感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