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色彩
——设计基础教学资源与课题设计①

2016-08-08 08:42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造型装饰形式

庞 蕾(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形与色彩
——设计基础教学资源与课题设计①

庞 蕾(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色彩、造型、建筑、音乐、肖像、装饰”六个专题的教学研究与课题设计,阐释设计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思路与课题方法,为设计基础教学提供一份可资借鉴与交流的课题谱系,为作业设计提供线索和实例。

[ 关键词 ]设计基础;课题设计;色彩;造型;形式;装饰

色彩基础、造型基础、形式基础、装饰基础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一年级主要基础课程。通过对任教七年来编辑并实现的设计基础教学案例展开系统梳理与分析,归纳为“色彩、造型、建筑、音乐、肖像、装饰”六个专题,阐释了课题内容与实施手段,深入挖掘可以为当下设计基础教学服务的课题资源,革新作业内容、作业方式与作业过程,为实际教学的操作层面提供一份可资借鉴与探讨交流的课题谱系。

一、 色彩

色彩是一门艺术,亦是一种表现方式,色彩离不开造型,任何色彩都依附于某一个物,某一种形而显现。传统基础教学借绘画写生来学习色彩,沿袭画家借助物象及明暗来表达色彩的方式,在色彩表达的同时着重对物体造型的刻画,光和环境对物体的影响等。为设计服务的色彩基础教学侧重于色彩对设计产品的视觉表现,因此,色彩教学的核心在于围绕调性学习色彩的搭配组合规律。无论是美术专业还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共同的本质是学习色彩关系,即围绕某种色调进行色彩搭配,以及一组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关系。

初学者往往缺乏色彩审美的感性经验,学习和创作应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好看的色彩搭配案例,积累色彩组合的可能性与多样性;另一方面,从方法入手,学习经典画作的色彩搭配是一种有效手段。方法由一系列步骤组成:归纳——以平涂的方式对经典名作进行色彩概括与归纳,如波提切利、修拉、博纳尔、梵高、高更、马蒂斯、霍克尼等名家的经典画作。平涂的手法有利于更纯粹地呈现画面色彩关系,体会色调的构成,以及色彩三要素在色彩搭配中的微妙作用(图1)。分析——写一段话解析名作画面的色彩关系,剖析画面色调由哪些色彩构成,哪些色彩起对比作用,哪些起调和作用等。运用——将一幅画的色彩按比例置入另一幅画,使画面获得新的色彩关系,感受同一画面,在不同色彩方案下的视觉差异。重构——将一幅色彩归纳作业中的色块一一剪下,再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如场景、风景、建筑、人物等。体会同一幅画,在色块位置与构图改变后对画面色彩的影响,以及造型的趣味(图2)。

色彩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仅调色盘中的颜料是色彩,现实中的一块材料、一只苹果、一组蔬菜、一个场景都是色彩。色彩可以在纸面滴洒点捺晕染,可以描绘乐音的和声与对比,还可以让实物代替色彩,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一组由物品构成的色调效果。“自然界中有很多色彩可以被归纳为多种类型,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呈现出的颜色会发生偏差。尝试用镜头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画面去制作每一种属于它们自己的色彩,从而让色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定义。”[1]掌握一套采集自然与生活中色彩的方法,用于任何领域的创作:采集——探索外界,建立对材料的认知,收集身边实物的色彩,如衣物、水、石头的色彩等。归档——对采集的色彩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排列,如比较各种蛋壳的色彩,展示植物及花卉的形状与色彩等。转述——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

图1 归纳

图2 重构,由图1中的色块重新拼贴而成

二、 造型

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沿袭几何体、石膏像、静物写生、头像、半身像的路线,主要通过素描写生,以明暗表现体积,以轮廓表现形态。设计学科面向社会、生活和生产,意味着在基础教学中需要将我们生活的整个世界纳入观察的范围,囊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视野,从对明暗关系的表达转向形态的认知与初步表现,拿掉静物,教室里还有什么?——一组组画架、课凳、折叠椅、钢管椅、落地灯、自行车。从观察“物”开始,研究造型的基本因素——疏密、方向、大小、强弱、轻重、长短、对比、虚实、重复、轮廓、构图、透视、投影、空间等,将一个看似完整的物拆解成多个因素组合的对象,把握形式的各个基本因素在画面中的组合关系。构图——选取物象的局部进行一组构图练习,并展开视觉表达,如三轮车、棕榈树、建筑物、建筑表皮等。图底——侧重画面正负形的视知觉转换,强调对形态、轮廓、构图、疏密、大小等视觉感知力的把握及其对画面的影响(图3)。透明性——观察与描绘教室中的画架、自行车、落地灯等,将物象多个角度的形态重叠组合,通过调整物象的位置、对比、大小、方向等,追求有意味形式的构图及表达。纹理——通过各种手法表达物象的组织结构,例如记录一组毛衣编织纹理(图4),拍摄建筑砖墙的砌法与排列,采集环境中发现的纹路与肌理等。

将视野扩大到一切物质形态,走进自然,走向身边环境,发现视觉世界的秩序之美,学会“观看”世界,为视觉艺术的创造奠定基础。实物观察——从种类纷繁的多样世界中发现物质在对称形式下的多样面貌:以线的方式描绘放大的植物剖面图式,如苹果、橙子、柠檬、西瓜、草莓,包菜、卷心菜、花菜、毛豆、花生、黄瓜、萝卜、洋葱;比较一些形态的对称性,如自然中的冰花、水滴、年轮、树叶、花朵,动物与人体的外表与结构,碗、杯、碟、包装、乐器的外形样式,微观与宏观世界中的对称性体现等。发现秩序——观察周围一切物象,如公园、植物、窗格、走廊、空间等,从中寻找节奏、疏密、比例、数理、渐变、相似、重复、放射、网格、渐变、集中、旋转、反射、连续、对称等视觉形式规律。

图3 以一组椅子和自行车为对象的图底练习

图4 描绘一组毛衣编织纹理的形式训练

视觉离不开造型,造型不仅仅是指塑造和描绘,还有创造的含义。不仅要了解世界上已有的自然和人工形态,还要学习如何创造形态以及对形态进行衍生与变体。接龙游戏——同学们以线条方式轮流作画,要求接着前一位同学在画面被遮挡后留下的线头来画,以产生具有偶然性的趣味画面。图形与环境——为环境中添加一个颇具趣味的图形,以剪纸的方式实现,有同学在教室里的水龙头附近画出一组连续跳水动作。矩阵与栅格——用大小不同的各色点状不干胶贴或彩色胶带拼贴出人物、植物、昆虫、卡通、标志、风景、名画等。盲画——用左手画、快速画、闭眼画、手拿多支笔画等方式作画,体验方式改变后的作画过程及对结果的影响。

三、 建筑

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自古以来,建筑与艺术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相互渗透与影响中发生发展。与新兴的艺术设计学科相比,建筑学科的发展更为完备,向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理论依据。建筑作为复杂的围合体,包含结构、表皮、材料、质感、纹理,光影、空间、节奏、韵律等要素,构造了丰富的造型样式与视觉体验。解读建筑设计的各种资源与美学价值,为艺术设计寻找多样的方法。从方法入手,根据一系列步骤的衍化,体验视觉形式的生成:拷贝——选择一个或多个现代建筑名作或局部,提取或拷贝隐藏在建筑体中的点、线、面,生成新的建筑或非建筑图样;表现——在“拷贝建筑”的基础上,使用抽象、拼贴、重叠、组合、镶嵌、对比、肌理等形式手法,生成具有视觉形式意味的画面。转换——根据上一步骤生成的画面局部展开想象,采用瓦楞纸、彩色透明塑料片、各种包装纸、铁丝、金属等,将其进一步演化成首饰或面具等。

结构、构成、解构、建构都是关于形态的组成,代表了各种不同目的下的构造方式。南京大学赵辰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谈到:“结构是抽象的力学系统,起支撑和承重作用,常常是工程师发言权较多,建构则是建筑师所掌管的。建构是与结构、建造有关的表现性特质,但又并不由结构和建造所决定,它是建筑的表情。”德国斯图加特美术学院克劳斯·雷曼教授的立方体练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结构与建构的课题案例,并由此延展出后继课题。立方体——制作一个20×20×20CM的立方体,设计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结构,并使立方体每一个面的构造相同,材料不限(图4)。纸凳——根据瓦楞纸的特性,研究其可以承重的各种结构方式,设计承重结构,制作可以坐的瓦楞纸凳(图5)。构成——将制作完成的立方体和剩余材料组合成具有一定构图和形式意味的抽象构成,以摄影的方式实现。

图4 立方体练习

图5 纸凳练习

构成以“要素”和“组织”来研究形式和造型的基本规律。在人类的整个造物活动之中,构成作为物象生成的一种重要手段及样式,以其实用性功能突显了其合理价值,产生了大量具有实用色彩的物质现实,它通过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表现出来,如拼板游戏、斗拱的穿接叠合、汉字的偏旁组合等。在教学中,采用摄影或构件组合的方式进行练习:摄影——在建材市场拍摄一组由建筑构件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工字钢、角钢、塑料管等。模件——指要素与编排方式的构成,采用一种现成物进行组合,拍摄一组用现成物搭建的构成物,如积木、木块、凳子、夹子、CD盒、磁带盒、扑克、图钉、回形针、一次性杯子、木块、木棒、吸管、饼干、豆子、固体食品、模块等。构件——以课凳为基本构件,按照多种形式进行组合与搭建,以摄影的方式记录。继而根据图像有选择性的拷贝局部的结构体,生成一定结构关系的空间视觉。

解构的理念不同于构成所强调的元素的组合,而是形体的肢解,因此它是一种反构成的构成形式。根据美国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彼得·埃森曼在《图解日志》①彼得·艾森曼:图解日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一书中所采用的图解的方法与形式修辞手法,课题以立方体或九宫格作为形式发生的原点,对之进行变形、分解、旋转、倒置、动尺、叠合、移位、叠动、比例、渐变、相似、重复、放射、网格、渐变、旋转、反射、连续等形式操作,并以图解的方式对形式产生的过程作以连续的历史记录。通过步骤与过程的图解,这一塑形方式呈现出种种视觉语言,这套语言建立在一系列辩证关系,如中心与外围、垂直与水平、内与外、正面性与旋转的、实与虚、点与面等,彼得·埃森曼将其形容为一种对立与含混的逻辑表达(图6)。

图6 以立方体或九宫格为原型的构成练习

四、音乐②庞蕾.从音乐到视觉转换的途径与方法[J]. 美术与设计. 2013.01:149。

从音乐到视觉转换,促进了音乐和视觉艺术领域的沟通与互动,发展与创新。一方面,音乐元素的加入为视觉创作和教学提供了新鲜而广阔的资源,扩展了视觉表现的边界。另一方面,视觉化的音乐性图像又丰富了音乐的抽象之美,为音乐理解带来全新体验。音乐是抽象的,不能确切地表达思想、情绪、对象或事物,贝多芬曾说:“即使是最‘真实’的标题音乐片段,也可以当作纯音乐来欣赏,而不需要知道它的标题与情节”。对一首音乐的视觉转换,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位视觉工作者构想的转换方式,都是一种解答,这种不确定性为转换带来可变性,生成多元的答案,扩展了用视觉表现音乐的丰富性。从音乐到视觉转换,具有跨学科与交叉性,需要以对音乐的深入了解为基础,根据音乐的相关信息寻找线索,结合一定的主观构想或程序设计,构建研究与分析基础上的途径与方法。

图7 声音的图画练习,《肖邦:夜曲Op9,No.2》

从音乐的选择入手。同一首音乐有不同的版本,如不同演奏家,不同指挥家,不同乐器,不同改编版本等。对音乐的视觉转换,选择一首完整的乐曲,或一个音乐片段,或一段乐句,或一个瞬间,或对音乐印象的记录与表达等。

从音乐的风格与流派入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强调节拍、旋律和力度的一致性;古典主义音乐包含出其不意的停顿,长音与短音的频繁转换;浪漫主义音乐频繁使用渐强、渐弱与力度的突然转变;20世纪之后,音乐的规则被不断打破。当然,不同时期音乐的特征还要结合具体的音乐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选择一首音乐,从风格或流派的特点出发,尝试对音乐进行视觉表达,并组织成一幅画面(图7)。继而根据画面局部展开想象,发展成一个功能性的设计,如时钟、书架、沙发、首饰、装置、装饰等。

从音乐的元素与结构入手。根据一首音乐的乐谱,从音高、音色、音长、力度、音域、音阶、休止、升调、降调,节奏、节拍、拍点,旋律、调性、曲式,织体、形式等方面入手,选择乐曲的元素或结构较为突出的方面,深入解读,并结合一定的主观构想,对这些似点、似线、似面的音乐形式进行信息图形设计。接下来将音乐生成的图形从平面转化为立体,制作具有音乐感的立体模型、雕塑或装置等。

从对音乐的想象入手。音乐作品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不断被重新解释和表现的源泉。对音乐的视觉转换需要在音乐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主观想象和构思,从主观的直觉出发,边听边画,用毛笔、水彩笔、签字笔等即兴描绘音乐的节奏,旋律等,从纯粹的听觉感受进行乐曲的视觉表现。对意大利古典主义音乐家维瓦尔第的名曲《四季》或印象派音乐展开视觉想象,结合色彩联想或风景图画进行视觉表现。

从与音乐相关的图像入手。与音乐相关的“物”成为代表音乐的符号,如演奏者、音乐家、乐器、演奏现场、乐谱、音乐符号、声波、CD、唱片、磁带等。乐谱——对一页乐谱填色,生成一幅具有形式意味的抽象画面。乐器——将不同形态的乐器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种抽象意味的画面。音乐家——将手摆成某种姿势,并在手上作画,形成合唱、舞蹈、拉大提琴的人等图形。语言——用图形同构表达音乐家语录的含义。如“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莫扎特。”

图8 立体自画像练习

五、肖像

肖像是指具体的人物形象,包括头像、胸像、全身像、半身像和群像等,肖像作品还包含对人物形象、体形、动作、姿态、服饰、场景的描绘,表现其精神状态、身份特征、民族属性、时代风潮、以及作者的视角与观点等。肖像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画、版画、油画、素描、年画、壁画等门类中均出现大量的肖像画。中国古代的肖像画以线造型,画家顾恺之、阎立本、周昉、吴道子、顾闳中、曾鲸、任颐等创作了大量肖像名作。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肖像画兴起,主要以明暗画法表现人物,著名的肖像画家有:达·芬奇、提香、卡拉瓦乔、丢勒、荷尔拜因,委拉斯贵支、戈雅、凡·爱克、鲁本斯、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大卫、安格尔、荷加斯、庚斯勃罗等。

自画像是艺术家以自己为描画对象的肖像作品。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画家热衷于自画像创作,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自画像被称为“镜中肖像”。当时,艺术家被视为优秀乃至卓越的个体。每一幅自画像都可被视为一种表演,艺术家选择一种特别的装束与姿态,呈现一个角色。亦有大量的自画像涉及作画者之外的他人,有赞助人、夫人、子女、友人、情人、老师、学生、模特甚至死神。设计基础范畴的肖像练习与绘画领域有所不同,倾向于塑造简练和概括的形态,以及相关的构图、角度、动势、元素、组合等视觉形式的演练。从最简单的练习开始,剪影——以剪纸的方式完成一幅肖像,训练对造型的选择、提取,概括与取舍能力。光影——尝试在人脸上投射不同角度的灯光,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体会“光”对“影”的形状与轮廓的影响。拼图——设计一套积木,拼成系列化肖像,训练对元素的组织能力。元素——用数字、字母或汉字笔画编排一幅自画像,注意不同形态的元素对画面效果的影响。塑像——用直线和曲线画出自画像的正面和侧面,用瓦楞纸板做出立体的肖像,要求所画的线为立体瓦楞纸板的边缘或结构,训练从平面到立体形态的转换与生成(图8)。

图9 几何形肖像练习

图10 自由形肖像练习

图11 将莱热的形式语言运用于中国木版年画

人与社会中的种种因素发生着关系,肖像作品是人的缩影,带给人更亲切的体验和生动的感受。肖像可以用于表达观念和想法,绘画、雕塑、舞蹈、戏剧、影视、行为艺术等都为肖像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土壤。摄影是肖像题材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像经过选择与剪切之后重新拼贴,产生新的意义。超现实——借用某些道具,拍摄一些特殊动作在奇异场景下的超现实图像。轨迹——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人体各个部分运动的轨迹。身体——用身体或其局部进行组合,表现聚拢、分散、放射、平行等概念,或组合形成如奔马、蜘蛛、蜻蜓、字母、汉字等由人组成的图形。投影——两人或多人组合,让影子成为另一个图形,如熊、米奇、海盗船、高跟鞋、茶壶、蜗牛等。

随着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一些艺术家还以插画的各种手法将肖像创作用于图形艺术设计。几何形肖像——一种基于各种网格的图形创作方法,学习尼森与德弗斯(Niessen & De Vries)、西吉·艾格森(Siggi Eggertsson)等设计师的作品,分析作品中几何式的造型方法,研究其在比例、布局方面使用的技巧,创作以网格,或线条,或点阵为基本构架的肖像。自由形肖像——西蒙·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利希腾斯坦(Lichtenstein)、彼得·马克斯(Peter Max)、王翰尼(Henning Wagenbreth)、安迪·瑞门特(Andy Rementer)、凯尔·普拉兹(kyle platts)等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都独具特色,构图新颖、自由夸张、幽默诙谐、讽刺搞怪、趣味实验,推动了艺术与设计在当代的发展。学习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构图、表现方式,运用夸张、自由的造型方法绘制平面艺术肖像。

图12 以编织的结构方式表现城市景象

六、装饰

装饰是一种表现手法,具有造型方法的夸张与变形,色彩处理的主观化等特点。内容主要有人物、风景、动物、植物、建筑等;构图上常常呈现出层次分明、满构图、几何分割、空间错位、填充纹样等几种形式特征;造型上常使用适合形,如方形、圆形、拱形、半圆形、六角形、异形、椭圆形、自由形等;讲究秩序规律、或自由多变、或抽象概括等;材料与手法上常采用平涂、拼贴、线条、重叠、重构、变形、填充、晕染、马赛克、碎片、肌理、模数、网格、超时空、超现实等,或以展示方式决定作品形式;色彩上追求单一、跳跃、凝重、黑白、细密、金属色、轻盈、丰富、强烈等;常与工艺手法结合,如刺绣、浮雕、陶瓷工艺、漆工艺、镶嵌工艺、织毯工艺、纤维材料、纸艺等。

课程学习内容来源于绘画、现代绘画、壁画、年画、装饰艺术、插图、手工艺、艺术史等。向历史与当代学习,在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外多样装饰风格的解读、分析、吸收、变化与融合,掌握各种风格引导下的形式方法,创作具有个性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涉及原始的、宗教的、民间的、宫廷的、古典的、传统的、近代的、现代的、后现代的等多种风格。如中国历代帛画、金银错纹饰、漆画、画像石、画像砖、壁画、重彩画、木刻插图、年画、刺绣、剪纸、漫画、木板年画、汉字、皮影、建筑彩绘、宋人花鸟等;国外古籍书、木板祭坛画、马赛克镶嵌画、彩色玻璃窗画、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希腊陶瓶画、波斯细密画、文艺复兴壁画、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画、浮世绘、波提切利古典主义壁画、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比亚兹莱的插图艺术、克里姆特的装饰绘画、卢梭的原始装饰风格、勒·柯布西耶的静物画、凡·高的装饰性绘画、高更的现代原始装饰画、马蒂斯的绘画与剪纸、莱热的立体主义风格、基斯·哈林的绘画等。①装饰基础练习旨在将传统艺术活用于现代,或把一种风格衍化成另一种现代样式,或以传统方式演绎现代题材,是基于传统与经典的继承、融合与创新,实现从知识到课题方法的转化,风格——分析经典装饰名作的形式特点与表现方法,运用于植物、动物、人物、风景主题,进行变体创作(图11,图12)。装饰——选取名作变体作业中的局部,进一步加工成陶瓷器皿装饰图样;脸谱——以隐喻或象征的手法,在脸上绘制装饰图形。

结 语

设计教学是更大范围内另一种形式的创作,以组织者的身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创作。通过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将广泛而多样的课程内容串联成可操作实施的课题体系,先单项再综合,循序渐进,建构设计基础教学的课题体系与课题设计方法,实现设计基础教学初级阶段的探索与实践,为设计基础课题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与讨论的依据。同时,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结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还需纳入更多的资源,如舞蹈、电影、动态、互动技术等相关领域,为设计基础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婷.关注:“色彩”:捕捉南京城的色彩[J].流行色2015(5):116.

(责任编辑:梁 田)

①邬烈炎. 装饰语意[M].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02

[ 中图分类号 ]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1-0185-06

收稿日期:2015-10-30

作者简介:庞 蕾(1977-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学。

基金项目:①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设计基础教学资源研究(DGPLLJC08)。书写、绘画、拼贴将色彩转述在媒介上,如用不同成色的茶叶水染布。实现——在采集、调研的基础上思考创作,进而运用到作品中。

猜你喜欢
造型装饰形式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