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轶灵(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新媒体艺术的多种视觉感官设计
——试论其在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应用①
朱轶灵(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摘 要 ]新媒体艺术给受众以丰富的互动体验,在展示方式中所体现出的平面化、立体化、空间化是其较突出的表现形式;同时,体现出了形态展示更加多样、动态展示更加丰富、空间展示更加拓展的视觉感官设计;进而归纳出“多样表现”、“二元共性”的艺术语言。希望从这样的艺术语言出发,不断挖掘新媒体艺术的多样视觉感官设计,从而能为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新媒体艺术表达注入新的活力。
[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博物馆;视觉感官设计
新媒体艺术方兴未艾,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展示语言。新媒体艺术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应用,是对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拓展。其与博物馆中特定主题展品的有机结合,能够表现出独特的视觉感官效果,为中国当代博物馆的设计语言提供新的思路。
1. 新媒体艺术概念
所谓新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互动性为基本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形式。包含网络媒体、电子杂志、互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艺术的形式语言多样,感官体验丰富,其中包含多种技术要素,表现为巨型幕影像、多屏幕影像、透明屏幕、球形屏幕、声光电技术、影像装置、幻影成像、互动地幕、增强现实、互动镜面、互动墙、雾幕投影、数字互动沙盘、全息投影、3D电影等多种形式。
2. 博物馆概念
博物馆通常以实物展示为主,现今也越来越多的把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入其中,博物馆和新媒体艺术就如同一对合作伙伴,做到既注意传统空间的分割组合,又注意到与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选择上的统一。
1. 新媒体艺术的平面化应用
新媒体的表现语言本身就较为丰富,而利用投影等技术手段所体现的平面化展现手段最为常见和普遍。然而,投影在不同类型屏幕上的影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官效果。例如:在曲面屏幕、巨型幕、多屏幕、透明屏幕、球形屏幕所展现出来的影像,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将这些效果作为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元素应用其中,会形成新颖,独特的展示效果。而不同体量的屏幕所呈现出特殊的表现语言是不一样的,所带来的视觉感受能够体现出其在平面展品中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乾隆南巡图》是其中的国宝级书画珍品之一。国家博物馆于2014年12月30日起应用新媒体手段,将典藏的《乾隆南巡图》这一图卷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图1)。展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乾隆南巡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乾隆南巡起源、路线等信息,以及高清仿制的第一卷《启跸京师》卷和第六卷《驻跸姑苏》卷。第二部分是展示的重点,运用新媒体中的三维技术制作的数字动画版《乾隆南巡图》,在长30米、高4米的巨形幕布上
以平面化的形态展示是新媒体艺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重要的艺术呈现方式之一。在作品的表现中,须遵循符合展品本身的主题内容,同时,又能够展现较为鲜明的技术手段,从而体现出新媒体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独特面貌。
2. 新媒体艺术的立体化应用
新媒体艺术在立体展品中的运用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何种视觉媒体中,平面和立体都是其两大构成要素。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小型或大型的立体物件众多,当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在立体形态中,不仅局限于信息传达的意义,而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3)中小学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加强学校财务的内部控制至关重要。完善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应包括人员的监督和部门的监督两个方面。人员的监督要求学校财务岗位均配备合适的工作人员,岗位责任明确,保证不相容的岗位分离,并且各个岗位之间形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使中小学的财务状况透明,以降低学校财务管理的风险。而部门监督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之间的监督,更应加强非财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监督,非财务部门要对财务部门有关费用的审批、报销等程序的严密性及合理性进行监督。另外,财务管理部门也应对其他各个非财务部门的各项费用及项目支出是否合理进行分析,以保证学校内控制度的合理有效运行。
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中有几个主题性的空间,其中之一是船舶馆。在船舶馆中又分为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制造两个部分。通过对船舶结构、设备及建造的分解、介绍与展示,让参观者对船舶结构、设备、船舶制造有一定的了解。在展馆中有一个互动游戏,这个互动游戏是模拟电焊钢板的过程,较好地体现出新媒体艺术在立体展品中的运用。在船舶馆的大空间中,利用垂直的钢板和钢栏杆围合了几个半开放式的小空间,在每个空间中垂直钢板的上面安放了一个显示屏,虽然屏幕是平面化的,然而在模拟船舶结构的钢板的上面呈现的则是体现出立体形态的表达(图2)。观众可以手持“真实的焊枪”在“屏幕”上进行焊接,为了更加真实的体现焊接的状态,所呈现的是真实焊接钢板时的动画。当观众把焊枪头接触在屏幕上后,由于屏幕是触摸屏,计算机就得到了一个信号,于是就播放所做好的焊接钢板的动画。这样的互动性体现的既自然又生动。在每次完成任务后,参与的观众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图1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2
在博物馆中立体化的影像形态中所呈现的真实画面,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不仅有动态的影像融入其中,又有和环境相关联的立体形态,而这正是新媒体艺术立体化应用所呈现的独特面貌。
3. 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化应用
新媒体艺术手段应用在博物馆的空间展现后,在博物馆空间的经营和布局中,需要注意如大空间中套小空间、空间信息连续、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等表现形式。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需要营造出一种既严谨肃穆又规则大方、又富有变化的空间关系,从而可以既表达出展品的严谨的时间脉络,又能够给观众带来空间变化的身心感受。
在南京博物院中有一个数字展馆,其由实体展馆和网络虚拟馆构成。其中实体馆有大约1200平方,用抽象概念和事实历史的表现方式诠释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总体风格时尚亮丽。数字馆突破传统的“以展柜和展板作为空间分割元素”的展陈方式,采用不同材料的层叠交错的空间构建手段,营造出既相互遮挡,又较为通透的空间关系。集合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声光电技术、巨型C幕影像、半球屏幕、数字魔方等新媒体形式,运用实时抠像、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间布局、材料装饰、媒体硬件及数字内容结合起来,使观众能够移步换景,营造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网络虚拟馆通过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复原实体展馆的空间和内容,是实体展馆的虚拟延伸。以网络为平台,观众自己制作的展示内容,通过遴选也可推送到实体展馆。实体展馆分为六大展区,在序厅部分,以“时光”为主题,通过流水、风沙、变幻的星空这些表现性的影像,用巨型环幕来表现,体现出“时间”的概念。巨型环幕安排在观众的头顶到两边的位置,既符合自然环境的主题内容,又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分割空间,营造出时间飞逝,万物沧桑的情境感。在“萌动与发轫”部分,用抽象化的图像与文字等独具风格的影像勾勒出初生的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时表现出的勇气与渺小。用声光电技术来体现这样的抽象画面,在空间营造上层次丰富,既贴切又能够给我们以想象的空间。在“生命因你永恒”部分,用一个巨大的螺旋的实体装置来表现初生、发展、强盛、衰落这一渐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文化和民族产生了融合,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在不断成熟、进步。用实体装置与影像的结合,在空间表达上具有分量感,材料的加入要求影像的表达与之相整体。
图3 南京博物院
在几大展区中,既很好地体现出空间信息连续、展品内容相对独立等展示方法,又展现了新媒体的众多技术优势。特别在序厅部分,大空间中套小空间,通过直接在空间中影像的呈现,体现了新媒体艺术在空间展品中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既能够增强展品的体量感,又能够使展品区域明确,在展陈的空间内,通过新媒体丰富的技术手段,能够带您进入意想不到的梦幻世界。
1.形态展示更加多样
新媒体艺术根据展品的内容、博物馆的空间规划,能够把多样的技术语言融入到不同形态的展现之中,如平面形态中加入三维影像、在立体形态中加入互动游戏、在空间形态中加入抽象画面等等。如果再将平面形态、立体形态、空间形态加以组合,就能够产生更多的形态展示语言,从而丰富观众的视觉感官。
2.动态展示更加丰富
动态展示作为新媒体艺术在博物馆作品展示的重要方法,包括了巨屏幕、透明屏、二维码、声光电技术、巨型C幕影像、半球屏幕、数字魔方投影、全息投影多种类别,使用的创作工具也是不断在更新,动态展示效果也日益丰富,从平面到三维,从全虚拟到与真实物体结合都有所涉及。不仅如此,动态展示还为博物馆在发展层面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改善了我们对博物馆空间和时间的认知,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感官。
3.空间展示更加拓展
在传统的博物馆空间表现手法下,在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一般会是将展示空间实体表现,以相对固定和直观展现的方式为主。而在加入数字媒体方法的情况下,所展示的内容就可加入影像等多种技术表现手段,主要运用的是虚拟空间的表现。博物馆空间就呈现出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来表现的面貌。数字媒体手法的运用在空间设计中,通过运用符合主题概念的形态设计空间,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突破实体空间的限制而产生的互动空间的含义表达。
新媒体艺术是“后现代”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法国哲学家让·法兰西斯·利奥塔德(Jean-Francois Lyotard)还是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对“后现代”艺术创作表现语言和审美标准的分析都较为复杂。如果再结合数字媒体技术表现方式来归纳,可能更加难以说清,或者很难完整地概括其中所体现的表现语言和审美标准。而在众多的表现语言下,我认为其中体现出的“多样表现”、“二元共性”的艺术语言更为突出。
其一,“多样表现”的艺术语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多种表现手法上,从而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感官。在以新媒体艺术表现为前提下,另一方面体现在博物馆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博物馆的空间形态可以表现为动态空间、静态空间、开放空间、封闭空间、虚拟空间、悬浮空间、流动空间来进行展示。两者的有机结合,呈现出多变的视觉效果,增强了视觉感受。
其二,博物馆空间的新媒体作品展现的关键是观众们的参与性,这主要是体现在作品与观众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上面。观众在体验展品时,如果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作品中来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条件;这时,新媒体艺术家与观众对展品的理解达到了一致。正是这种互动关系,把在博物馆空间来表现展品的艺术家与观众的思想融合在了一起。
新媒体艺术,正经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它所表现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能够给博物馆视觉感官设计带来新的表现语言。同时,对博物馆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手法。进而希望新媒体艺术在博物馆应用中的艺术语言能够更加拓展博物馆视觉感官设计和作品展示的设计方法。博物馆在人们学习和休闲的现代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在博物馆空间中展现,新媒体艺术在博物馆空间的表现中已经迎来了属于它的发展契机。
(责任编辑:王 璇)
[ 中图分类号 ]J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1-0201-04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简介:朱轶灵(1980- ),男,江苏苏州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①南京艺术学院校级课题《展览馆中数字互动媒体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XJ2009052)。进行播放。包括整部12卷的宣传片和第一卷《启跸京师》 ,影片全长14分钟,观众不仅能看到乾隆皇帝的一举一动,还可以看到两百年前文臣武将的着装;不仅能够看到出巡时的仪仗,还可以看到市井风俗乃至当时当地的人文、自然地理景观。作品中新媒体技术手段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作品运用的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三维模型共达2500多个,通过三维建模和后期合成的方式制作出逼真的动画效果。其二,作品运用的边缘融合技术。展厅中的巨幅投影画面是由4台投影机投射画面拼接组成,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处理,消除画面内容的重叠部分、去除光线重合部分的多余亮度,调整不同投影机之间的颜色差异,保证显示出一个更加统一、明亮、高分辨率的整幅画面。其三,作品运用的弱电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保证了投影画面的质量、内容的分配、信号的同步。在这个新媒体的作品中,利用平面化的巨形幕布作为载体,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动态还原画中恢宏的历史情境,将作品信息展现的更加丰富。重现了康乾盛世的壮观与辉煌,让观众更加全面、深入地领略这套作品的风采。忠实于原作的数字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展品数字展示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