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述评

2016-08-08 02:34:14孙兆化
职教通讯 2016年16期
关键词:隐性中职素养

孙兆化



我国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述评

孙兆化

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事关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的注意。就隐性职业素养研究现状、研究角度、研究成果、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对近10年来的文献加以综述和展望。

隐性职业素养;课程培养;文化培养;校企培养;评价制度;评价体系

“冰山理论”是国内研究隐性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石,该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等人基于各自研究领域提出,以后又在心理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相当于素质冰山的尖角,而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隐藏在素质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看不见的三角形的底部,但正是这看不见的底部决定着人类的行为。海明威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只占1/8,情感和思想却占到7/8。文字和形象是具体可见的,而情感和思想是寓于文字和形象之中的。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戴维·麦克利兰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指出,人的胜任力模型是一座冰山,知识与技能是冰山可见部分,它很容易被观察和发现,而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等深层特质是不可见部分,但就是这些不可见的部分却是人的潜在特质,影响着人的胜任力的发挥。

因此,基于“冰山模型”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的职业素养也比作一座冰山,其浮于水面的、看的见部分叫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隐藏于水面以下的那部分叫隐性职业素养,它们由情感、态度、价值观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等要素组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考试等形式可以对一个人的显性职业素养加以证明和验证,而一个人隐性职业素养却无法通过显性的技能、证书等来衡量和考察,但它却决定着、支撑着一个人的显性职业素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显性职业素养只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不仅必须而且相当重要。

本文就隐性职业素养研究现状、研究角度、研究成果、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对近10年以来的文献加以综述和展望。

一、有关“隐性职业素养”研究文献统计

(一)“隐性职业素养”的概念研究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认识不尽相同,有的学者把职业素养定义为“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因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认识也有细微的差别,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包含的内容存在不统一的情况。有的认为“隐性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有的认为,“隐性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能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认为隐性职业素养是根基、是基础,起着决定作用。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根基,显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的表象。

(二)“隐性职业素养”论文统计

采用篇目搜索法,在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到篇名为“职业素养”的期刊共有4 203篇,但2000年之前只有40篇,谈到学生素养的只有1篇。篇名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期刊共有1 143篇,1999年出现第一篇,2007年以后呈逐渐增长之势,2011年以后每年都在100篇以上。以“隐性职业素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为篇目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对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的文章不多,总共只有43篇,且直到2007年才有第一篇,说明我国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关注度和研究都不足;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研究的文章只有21篇,2015年全年也只有7篇,说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关注更是不够;专门针对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文章只有6篇,且2014年才开始关注,核心期刊、重要期刊更是没有,说明我国对中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表1 2007年~2015年CNKI中关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文献统计 篇

在所检索到的43篇文献中,1篇是重复的,还有2篇与学生关系不大(1篇是关于失地农民的,1篇是关于图书馆员的),真正有效的只有40篇。文献的关注的视角各不相同,关于提高学生竞争力2篇,模式培养3篇,校企合作育人2篇,活动2篇,文化育人2篇,实践育人2篇,评价1篇。另外,有关医学的篇目有6篇,说明对医学专业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要求较为突出,因而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

二、关于“隐性职业素养”研究的角度和主要观点

(一)“隐性职业素养”研究的必要性

有学者提出:学校对隐性职业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基础条件薄弱;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教师与企业脱节,缺乏对企业用人需求的感知性。[1]也有人从理念和方法角度,提出了研究的必要性,指出“隐性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很多教育理念及方法大都借鉴了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缺乏对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针对性。[2]还有研究者认为,加强学生隐形职业素养的塑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塑造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3]此外,有人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竞争压力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4-5]

(二)“隐性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有学者就提升隐性职业素养提出过四条对策与建议:(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2)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考评机制;(3)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强化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6]还有三条路径:(1)健全制度,将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纳入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2)强化文化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为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奠定基础;(3)引入职业岗位模式建立体验中心,加强考评体系建设。也有人按照“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构筑了四大培养平台:(1)“校企合作”平台;(2)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平台;(3)专业特色系列活动平台;(4)学生互助平台。更有研究者提出隐性职业素养的路径:(1)构建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培养的多维空间;(2)形成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多元体系;(3)提出以职业能力、迁移发展为两翼的职业人格培养模式。[7]

(三)“隐性职业素养”课程培养

一些研究者指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隐形职业素养要从教学指导思想、师资素质、教材选择、教学教法等四个方面加以优化,着力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8]又从隐性课程设计角度提出了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的三个途径:(1)创建有专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2)开展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3)制定有专业特色的校园规章制度。[9]也有人构建了高职化工类专业“三模块”的隐性课程体系并加以具体实践。[10]还有人从英语、体育学科角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

(四)“隐性职业素养”的文化培养

有学者主张,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弘扬儒家文化,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保证高职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并从儒家文化进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内容及实行原则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3]也有人从人文教育角度,提出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课堂实践、用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渗透专业等措施,提倡要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念通过人文教育培养的人文素养来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14]还有人分别从班主任工作、青年微公益、团体活动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5-17]

(五)“隐性职业素养”校企培养

有学者在探讨校企培养隐性职业素质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应采取合作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基地培养模式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18]也有人从隐性职业素养的欠缺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瓶颈角度,探索职业指导模式,主张多途径强化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性指导,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又提出,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将校企合作企业引进到学生“稳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3]另有人指出,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即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其中,学校起着沟通和协调的重要作用。[19]还有人基于医学专业特殊性,从医学生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角度进行了探索。[20-22]

(六)“隐性职业素养”评价制度、体系

有学者提出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考评机制。考评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等多重评价段,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6]要引入以职业素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教学评价,开发“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全面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重视把隐性职业素养纳入对学生考核的范畴,同时,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互为补充,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23]

三、评述与展望

尽管人们对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早有共识,并在实践中有意加以强化,但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专门研究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文献并不多,而且,对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近几年,研究虽然有所加强,但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参考借鉴的多,探索创新的少

从所检索出的文献来看,学者对职业教育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都没有跳出国外研究的成果,大都是对国内本科教育思维的借鉴和借用,结合中职学校特点、中职学生实际的研究和创新少之又少,这反映了理论界对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缺乏有针对性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植于中职学生的特点,挖掘中职学校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独特之处。

(二)理论研究的多,实证研究的少

绝大多数文献仅从理论角度,对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教改建议,没有从实践层面去进行调研和论证,更没有进行对比验证。也没有足够的实证数据去加以支撑,部分学者提出的方式和模式也缺乏科学性和普适性,这可能与我国在隐性职业素养研究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有关,大部分的文献集中研究隐性职业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实证研究。

(三)宏观研究的多,微观研究的少

由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以及隐性职业素养本身研究的复杂性,现有文献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涉及培养目标,教育管理,活动管理,校企合作,课程实施,顶岗实习等方方面面,但每一方面的论述也都是蜻蜓点水,缺乏从微观层面对具体情境进行观察和分析,积累相关数据,支撑研究结论,虽然提出了一定的评价原则,探索了某一实施路径,但实用性不大,操作性不够强,很难得到推广。我们认为,只有对影响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并在适合的情境下加以检视和运用,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四)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少

隐性职业素养的研究,理论的支撑点非常明确,研究的重要性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关键是定量研究,研究在特定情境下,培养的理念、具体路径、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从而找到一种有效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方法,而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五)灌输研究的多,建构研究的少

从现有的研究思路来看,大多数文献从“教”的角度去关注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用显性的手段和措施,注重教学灌输,教师灌输,活动影响,且很少从转变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角度去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很少有从“学”的角度去探究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和方式。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要靠学生自主的知识的建构,理念的提升,而这一切,靠简单的说教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培养的效果。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00-102.

[2]王怡然.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257-259.

[3]李明达,杨多海.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浅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5(6):53-56.

[4]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14-15.

[5]赵玲珍.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06-108.

[6]张丽梅.如何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J].职业,2013(15):51.

[7]张有根.谈高职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5-7.

[8]李彬,池丹丹,郭悦杰.基础课程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施体系初探[J].商2013(25):307.

[9]潘颖,徐跃进.隐性课程建设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63-65

[10]梁建军,等.隐性课程建设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73-75.

[11]王志娟.寓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于精读课堂教学之中[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3):60-63.

[12]李杰桃.浅谈体育拓展课程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104.

[13]王丽滨.用儒家文化提升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4):18-22.

[14]蔡琳琳.在人文教育中养成隐性职业素养[J].才智,2013 (32):140.

[15]周新.谈班主任工作中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307.

[16]曾竞.青年微公益活动对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216-217.

[17]陈湘萍.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升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4(2):56-58.

[18]朱巍,李鸿雁,张帆.校企合作模式下医学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5(12):21-23.

[19]王欢,杨杰.基于“冰山理论”浅谈对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6):187-189.

[20]张彬妮.中职医学生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102-104.

[21]刘宇,朱巍.医学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5(9):94-96.

[22]王玉兰.护士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0):126-127.

[23]邢敏,高庆,张志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4(4):59-62.

[责任编辑金莲顺]

孙兆化,男,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及德育课教学。

G711

A

1674-7747(2016)16-0069-04

猜你喜欢
隐性中职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