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烨,岑华锋
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定位与模式
易烨,岑华锋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构性错位对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提出了新的诉求,要改变企业“协助者”的角色定位,转变为“主导者”、“制定者”与“监督者”,这就需要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的重要方面,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相关要素、学生学业成果考核、实训相关要素、通用能力培养等。根据企业定位和产教融合深度的不同,当前,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质量评价与监控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分别是深入介入模式、共同合作模式和支持服务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质量监控;定位;模式;企业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等新概念的提出,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作为突出“技术性”的高等教育类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1]不过,当前高职教育还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无法突出高等性等问题,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行业企业必须与高职院校深入合作,特别在人才质量监控方面,企业的角色定位与功能需要更加强化。教育部也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提出“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2]]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将有助于高职完成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技术型人才的教育使命,更加凸显高职教育技术性与职业性的属性。
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占主导地位[3],高职院校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4],这直接造成了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技能水平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等窘境。借鉴我国政府在2015年底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高职教育供给于企业的人才质量必须满足企业的需求,如果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必须针对企业需求进行改革。因此,必须打破政府、学校在质量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引入企业这个人才“接收方”,改变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中定位。
(一)企业应成为评价与监控体系的主导者
当前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并不深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不够全面和深入,这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中也存在同样情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协助者,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必须让企业从协助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导者的角色。首先,企业在人才质量评价与监控过程中必须要有话语权,且决策权的比重变大,特别在技术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考核,企业必须要有绝对话语权。其次,应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具有主导意识。学校在质量评价与监控方面应该主动退居次要地位,逐渐脱离裁判员的身份,并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应该认识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快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最主要途径,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企业想要在未来拥有更多高质量的高技术人才,必须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制定更加实际、确切的人才需求预案。
(二)企业应成为评价与监控体系的制定者
企业应该参与制定高职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确保整个培养内容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特别应该积极参与在质量评价与监控重点内容、评价标准、监控方式等方面的制定。企业重点监控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实践教学工作等[5],企业技师对于职业核心技能有充分的掌握,能够在监控内容的选择上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以便于判断出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该职业的关键技能。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企业应承担技术性知识考试和实践考核的标准制定,通过项目课程等方式,对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解剖和重构,最大限度达到企业管理的考核标准。评价和监控方式方面,企业对于职业核心技能的表现形式和途径更加了解,能够知道何种考核方式更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真实水平,因此,学校也应与企业商榷制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发展实践考核、书面考核、期末作品、企业技师评价等多样性考核方式。
(三)企业应成为评价与监控体系的监督者
企业在制定好评价与监控体系的内容后,更重要的是监督整个体系是否正常流畅的运行。首先,企业要履行督察职责。在学生整个学习期间,对教学、考核等相关环节进行督察,采取指派企业技术参与、教学环节抽查、师生定期访谈等方式了解整个监控过程与内容是否合理流畅。其次,企业要起到反馈的职责。这主要是在学生实习期间和毕业后工作期间,考察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如实反馈学生技能习得状况,对于学校培养的优点进行巩固,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企业要承担评价与监控系统改进的职责。通过对学生学习期间以及毕业后的技能的问题反馈,企业要及时对评价和监控内容、方式进行调整与修改,以便能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如实反映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扎实提高学生职业核心技能。
企业作为评价与监控体系的主导者和制定者,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企业参与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施、考核标准与内容、实训与实践、通用技能等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监控
对于高职来说,人才培养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依据,并将最终决定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和培养标准。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应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将企业标准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6],突出能力本位,强调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类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凸显优势,为企业打造适合岗位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的匹配度,即课程内容要源于职业场所,要以项目为导向选择课程内容、遵循工作实践逻辑组织课程体系[7],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
(二)对教学相关要素的评价与监控
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参与对教学环节中重要因素的质量评价与监控,切实保障教学质量。首先,在教材方面,企业专家需要积极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选择和制定。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体现课程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因此,企业应站在自身的角度选择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知识突出、职业素养到位的教材,利用企业行业的视野,确保教材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发展性。另外,企业还要参与制定校本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当地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突出学校和企业特色。其次,企业要积极参与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评价与监控。教师是教学环节中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传递者,对教师的评价与监控涵盖了教学环节的多个方面,包括教学方式、师资结构、专业知识等方面。企业在这方面主要评价与监控教师能力结构是否达到要求,是否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8],能否运用创新、有效、专业的教学方式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教授给学生,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三)对学生学业成果考核的评价与监控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是整个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重点,也是对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有效性的自我检验。首先,企业要参与制定学业评价的标准,可以在企业的技术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与改进,要注重实践操作性,以企业真实的职业活动内容、环境和过程作为参照指标,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服务企业的人才质量标准。其次,企业要参与制定具体的考核内容。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企业都有所参与,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一贯性和完整性,企业在考核内容的制定上也是义不容辞的,因此,企业技师应当与教师合作挑选工作岗位中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和通用能力作为考核内容。最后,考核方式的选定。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所以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择更加适合的考核方式。企业技师应当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建议最适合的考核方式,甚至提倡考核方式的创新性,以便能够最真实的反映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水平。
(四)对实训相关要素的评价与监控
职业教育提倡“做中学”,在实践训练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因此,职业院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来建设各类实训场地来开展实践教学。当前校企合作最主要的正是实训部分,这是决定毕业学生能否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对此进行监控。首先,企业要对高职院校实训设备进行监控,检查实训设备是否能跟上行业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是否及时更新设备。其次,企业要对实训内容进行监控,密切关注实训内容是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是否能够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第三,企业要对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检查高职院校是否采用理实一体等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确保采用的实训方式与工作环境、企业管理制度相吻合,最大限度达到仿真实训。第四,企业要对实训教师进行监控,检查教师对实训教学的组织是否有序,教学顺序是否合理,操作示范是否准确、规范,对学生的指导是否全面、及时等。
(五)对通用能力培养的评价与监控
自从1974年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梅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这一概念之后,国际上对“关键能力”的讨论和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失业率上升,工人职业转变出现严重问题后,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加强学生的通用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当前企业不仅看重员工的专业能力,而且更重视其关键能力。[6]所以,企业必须增强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与监控,检查高职院校是否模拟企业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要求,融合企业文化内容与管理理念,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以及团结合作等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9]是否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表达与分享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规划组织能力等有利于今后再发展的关键能力。
受到产教融合不深入、企业缺乏主动性等原因的限制,当前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模式,学界对此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了加强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监控力度,必须在总结当前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科学、创新的评价与监控模式,满足不同高职院校的需求。
(一)企业深度介入模式
企业深度介入模式是企业运用自身管理理念、标准和考核手段,全方位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模式,包括前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立、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中期对教学计划执行、实训基地使用等进行监督,后期对学生期末学习成效进行考核。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主体长期缺位于职业教育的问题,有利于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企业凸显主导性。企业在评价与监控体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权威性,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程度具有话语权,而学校在评价与监控体系中应退居次要地位,协助企业实施评价与监控方案,双方分工明确,协调合作。其次,教学模式改变。企业深度介入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必然涉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修正与完善,这势必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企业将从适用行业未来发展需求的角度采用全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真正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第三,企业教师主体化。相对于学校教师,企业所派的教师承担更多关于技术与技能的考核与监督,对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中技术技能的考核进行全方位的介入,而学校教师主要是对理论知识、态度、通用技能等方面的考核。
该种模式可以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得以实施,企业派出教师与学校教师两者在教学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与监控主体、学业评价方式等方面都相近。现代学徒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师徒关系为纽带连接教育与职业培训[10],企业师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并且通过“三明治”的教学模式,企业相比学校承担更多技术技能类的教学任务,因此,对课程内容、学业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实训设备等评价与监控关键因素起到决定作用。
(二)校企共同合作模式
校企共同合作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校企双方组织人员共同组成联合监督机构,在体制上保障企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监控。[11]此种模式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校企双方是平等合作关系。共同合作质量评价与监控模式并不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改变,而只是在原有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中加入企业成分,从而起到改良的作用,所以校企双方是平等协商,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的。(2)校企双方分工明确。校企双方各自派出监控人员,负责自己擅长的方面,比如,学校教师负责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等方面的质量监控,企业专家负责职业技能知识点、实训条件等方面的监控。这样就组成了一批掌握评价基本原理、熟悉评价方法、能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设计出科学、可行方案的人员。(3)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该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教学前期阶段,到教学任务执行的中期,再到教学评价等后期,企业都是积极参与,完成自身的角色任务。
该模式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校企双方成立联合监督机构,全权负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各司其职制定完善评价目标、标准、指标和方式,再制定教学过程监控制度,依据制度对教学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然后再对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联合监督机构根据分析报告对整个体系进行完善。具体模式构建图如图1所示。
图1 联合监督机构模式构建
(三)企业支持服务模式
企业支持服务模式是指企业协助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只是为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性支持与专业咨询,并不参与评价与监控过程的模式。这种模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强劲。企业在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中只是起到辅助的功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有能力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自身建立了及时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对监控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准确寻找并及时反馈,还有能力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的把握。
企业支持服务模式重点突出支持与服务。首先,企业要提供咨询服务。关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企业要积极提供企业标准,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其次,学校定期举行企业专家诊断会。人才培养要对市场需求有动态反应,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调整培养方向,因此,定期专家会诊有助于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变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化解。第三,提供师资培训服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除了实训不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等原因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如果监控过程中发现师资力量需要加强,企业应承担该责任,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技能。第四,企业提供用人反馈报告。能够在适当时间内,对毕业生在岗就业技能形成综合、科学的反馈意见,提供给高职院校,并提出改进意见。
[1]刘霞.基于培养过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J].高教论坛,2015(9):11.
[2]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7/xxgk_171567.html.
[3]易正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5(29):21.
[4]刘功民.高职教育“企业本位”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1.
[5]李红.企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7.
[6]李承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企业评价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31.
[7]肖凤翔,薛栋.建构基于工作世界的高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3(9):4-7.
[8]张蓓.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4):33.
[9]刘新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9):14.
[10]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大连大学,2011.
[1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2.
[责任编辑曹稳]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高职教育研究课题“雇主满意度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A-0281-15-018)
易烨,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岑华锋,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
G715
A
1674-7747(2016)16-0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