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

2016-08-08 02:34:12邓志新
职教通讯 2016年16期
关键词:行业协会校企职业

邓志新



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

邓志新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校企合作就是一个重大方向,而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是联系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分析中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从政府层面、法律层面、管理机制层面、资金层面和制度层面提出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行业协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将会成为指导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职业教育办得成功的国家,如德国和澳大利亚,其行业协会在促进职业教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行业协会的改革也迫在眉睫。2015年10 月19日,教育部教职成[2015]9号文件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中提到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支持行业加强对本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划与指导,鼓励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和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指导,一方面,《行动计划》强调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来加强学校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管是行指委,还是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协会都是其中的主要成员,而且还是沟通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研究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非常必要。

一、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中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很少真正从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出发,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学校是人才的供应方,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中间的沟通和合作就需要行业协会来完成,要得到学校和企业的认可,行业协会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行业协会缺乏法律保障

当前,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法律保障和管理权限,所以行业协会权威性不高。虽然有一些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比如,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但是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赋予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力,对于行业协会的权责利没有实施细则,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法律保障。行业协会在主管部门和职业教育的夹缝中生存,难以获得在职业教育中实际指导的权利,行业协会无法进入体制内发挥作用,只能在体制外被动地参与职业教育。[1]

要想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给予行业协会法律保障,比如,制定法律,要求行业协会设立职业教育委员会,管理和监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二)行业协会缺乏经济保障

在我国,行业协会的地位不高,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政府也没有给予行业协会足够的经济保障。行业协会在我国是半官方组织,是联系企业和职业教育的非营利性中介组织。由于事业单位制度改革,行业协会逐步从事业单位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性质的经济主体,有些协会为了自身利益,通过举办培训、会议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来赚取收益,这样不但没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反而有负作用,搅乱了教育市场,企业和学校都不太愿意和行业协会合作。同时,我国行业协会的主管部门不是教育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很少有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识。[2]因此,政府必须给予行业协会足够的地位和经济保障,行业协会才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充分保障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政府明确给予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业协会以经费支持,并对工作突出的协会给予奖励。而中国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补贴有限;另一方面,其发展成盈利机构,开办培训和会议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纯粹为了赚钱,而忽略了质量,甚至有些行业协会还存在竞争,违背了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

(三)行业协会自身定位不明确,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参与职业教育有局限。

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在于服务,是为企业和学校提供真正的社会服务,而不是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行业协会大都由政府部门改造而来,协会的领导由政府部门领导兼任,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色彩浓厚,不能很好地履行社会团体组织的职能。[3]行业协会举办职业教育大都以营利为目的,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此外,行业协会人员大都缺乏专业训练,一部分管理人员是返聘的退休人员,偏老龄化,这样就难于从真正意义上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应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在职业院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职业资格考试中才能行使决策权。

由于缺乏法律和经济保障,行业协会自身的生存举步维艰。其实,如果能给企业和学校提供好的服务,如规范行业行为准则、制定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发布行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最新动态,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组织行业内的交流,促进行业发展,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入行业协会,也未尝不可。

二、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分析

职业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行业企业,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大多都是学校的事情,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关键因素是行业协会没有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德国“双元制”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协会组织和企业广泛参与,能够最大限度融合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培训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德国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发展职业教育,行业协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己任。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应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作为专门决策机构;设立专门的企业培训咨询部门,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进行指导监督,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格进行遴选,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才有资格成为职业教育合作者。[4]在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体系中,也是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参与确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各行业的能力标准和操作规范,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等,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参与校企共同决定办学方向,进行办学质量评估,为学校提供兼职专业教师,接纳学生学习等。而我国,目前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校会企”三元共生模式

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会企”三元共生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学校”广义上指的是学校、系、专业和教师;“会”广义上指的是行业协会、有企业参与的其他社会团体;“企”指的是会员企业。“校会企”三元共生模式有三层关系:校会共生,学校加入协会,共同发展;校企共生,学校与会员企业共同发展;企会共生,企业发展越好,协会发展越稳定。校会合作带动校企发展,校企合作促进企会共赢。如图1所示,校会企的动力机制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会员为基础,以协会为纽带,也专业为中心,这是一个三轮驱动的模式,也是稳定的三脚架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学校可以通过加入行业协会成为会员企业,来发展校企合作,这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也是学校寻找企业合作对象的一个突破口。比如,物流专业可以加入物流协会,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加入电子商务协会,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加入国际贸易学会,等等。通过行业协会来与企业展开合作,学校和企业就可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图1 校会企三元共生模式

(二)行业学院模式

借助骨干校的契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与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组建了利益共同体——电子商务行业学院,已成为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单位、人力资源委员会主席单位、龙岗服务中心、电子商务运营师等职能和项目实施的有效载体,为完成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模式(见图2)也可以借鉴和推广。

1.电子商务运营师项目。在行业学院的框架下,与协会签订了“电子商务运营师职业专项技能证书资源建设合作协议书”,联合开发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子商务运营”专项职业能力鉴定和协会认证项目资源,本院项目组主要负责制定职业资格考核大纲、培训教材编写、考试题库建设、认证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考核等,对企业职工开展培训认证,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2.社会服务项目。承建协会的“龙岗服务中心”,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连续3年派出学生在市民中心会议厅担任“中国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会务服务。组织学生连续3年参加电商大型购物节体验活动,有力地支援了合作办学单位的业务拓展。

图2 电子商务行业学院模式

3.人才订单培养项目。依托行业学院,进行行业人才订单培养满足企业细分需求,符合各方的利益。深圳地区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具有分散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行业学院企业联络部通过与电商协会秘书处合作,将各会员单位分散的人才需求订单汇总成行业订单;然后由项目管理部、企业培训部与企业协商研究,分层次、分岗位组织人才的订单培养。每个订单班可以满足一个或多个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人才共育共管、过程共管、成果共享、互利多赢。企业通过订单培养提前锁定了为自己“量身订做”人才,节省了电商人才的招聘和培训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行业协会履行了职责,扩大了影响,也能在电商运营紧缺人才推荐就业等方面获得企业更多的经费支持。

4.“园中校”项目。在电子商务产业园设立的两个行业学院产业园校区,为教师企业实践、学生管理、企业培训及社会服务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师资互聘共享。共享协会的专家库人才、企业业务骨干和学校师资。学校可以聘请行企人才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同时,行企也可以聘请学校专任教师,校企联合进行项目研究、订单培养、培训服务等工作。

(三)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模式

中国的行业协会很难像国外的行业组织那样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体制的原因,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改变。中国的行业协会过去是半官方组织,人事制度改后,大多行业协会不再是事业单位,而是成为企业,需要自负盈亏,从利润角度来说,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行业协会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在短时间很难改变,政府没有从法律上要求和经济上保障行业协会来主导职业教育,行业协会主动为职业教育服务在短时间很难实现,所以教育部越发重视行指委的作用,行指委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行指委是受教育部委托,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同时,也是指导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专家组织。如图3所示,行指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指导职业教育。

图3 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

行指委的模式具有官方背景,但是企业成员太少,大多是学校成员,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需求和心声,反而更像是学术委员会。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加入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成员,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

(四)职业教育集团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是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又一种重要形式(见图4)。职业教育集团是企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其他社会组织的交流平台,需要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多方联动,才能发挥作用,培养高技能高技术人才。但是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各方的利益不一致,比如,企业和学校的价值追求、目标不一致,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学校则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目标相悖的时候,企业和学校之间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和谈判,政府需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立去行政化的中间组织,通过行业协会从中协调、指导,平衡各方利益。

图4 职业教育集团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中最重要的成员是行业企业,需要行业企业来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鼓励行业协会、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组建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

三、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

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除了需要行业协会自身改革的努力外,需要政府层面、法律层面、管理机制层面、资金层面和制度层面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一)政府层面上,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

职业教育是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基石,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必须提升职业教育统筹水平,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5]首先,国家当前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佳途径。因此,应该把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用技能人才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升级。其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可以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最后,职业教育应该延续至企业,企业应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法律层面上,制订《职业教育法》,构建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但是企业是追逐利益的主体,从利润角度来看,企业是不愿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和付出太多代价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必须依靠政策法规来引导、规范和约束行业企业来参与职业教育,明确他们的权责利。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政策法规,但是没有真正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很有必要,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逐步明晰政、行、企、校各方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利,构建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环境。

(三)管理机制层面上,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利益协调机制

构建行业企业全面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由于参与校企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因此,需要协调各方利益,通过博弈矩阵模型,从而达到一个最优的局面。为了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力度,我国积极构建了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职教集团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机构之间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联系,加上行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行业企业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6]通过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教学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让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资金层面上,鼓励和提倡设立校企合作基金

行业企业是利润主体,从企业角度来看,成本是制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没有经济保障,中国的行业协会很难客观地去参与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国外看,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资助、专项基金等经济工具有效地激发了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中国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来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校企合作基金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行业协会也可以通过培训赚钱,但是赚到的钱必须用于公益事业,行业协会可以管理这部分基金。一方面,用于职业教育项目,比如,鼓励企业的专家参与制订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鼓励学校的教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另一方面,用于奖励校企合作中的优秀企业,管理和监督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可以持续地进行下去。

(五)制度层面上,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由行业协会来实施

当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规范,社会认可度低,不具有门槛性,企业用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相关的制约和监督管理机制。发达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项主要政策就是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文凭证书同样重要,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因此,政府应发挥政策调控和宏观监督的作用,构建完善的职业资格质量标准、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公信度。由企业和行业协会直接参与职业资格的标准制定,拥有职业教育的鉴定权,行业协会要避免利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来赚钱,而是应该严格把控职业资格证书的质量。

[1]韩国明,程贵妞.行业协会参与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分析[J].教育科学,2007(6):72-76.

[2]方俊,梁师俊.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途径机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7):69-71.

[3]秦素粉.利益博弈下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4(2):53-56.

[4]王建梁,魏体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15-19.

[5]兰自珍.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5):85-87.

[6]候炜征.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11):16-19.

[责任编辑曹稳]

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重大招标课题“高职商业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bzz4076);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项目编号:40200-15-010201-04)

邓志新,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

G710

A

1674-7747(2016)16-0001-06

猜你喜欢
行业协会校企职业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12-29 05:18:58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