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语文生命化课堂

2016-08-08 15:22辛晓明
教师·上 2016年7期
关键词:言语生命语文

辛晓明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应从认识生命、善待生命开始。我认为,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积极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让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最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散发生命的芬芳与魅力, 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下面我将重点从语文课堂的角度阐述生命语文。

一、语文课堂里的几种生命缺失现象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当前小学课程方案中还没有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里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中,有太多的去生命化现象。

(一)生命关注水平低下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本一般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教学中,教师需要吃透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聆听心声,挖掘文本深处的至真、至善、至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心灵产生共鸣,思想受到涤荡,人格得到提升。然而,实际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不少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有失偏颇,使原本充盈、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蜕变为文字的木乃伊。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桃花心木》,一般教师都是围绕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展开教学,抓住关键词“不确定”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理解、朗读、从表达的角度体会道理与故事的有关描写的对应关系,从而落实高段语文“体会表达方法”这个重点目标。可是,该文本的教学价值真的只有这些吗?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学生精神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语言表达的质量。

再看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同样是抓关键词“不确定”,同样是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作者在引导学生体验不确定时,引入几则材料(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抚养母亲、维持生活;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10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 ),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与体悟,认识到“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最后的《醒来》”。

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的路上所走的深远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二)生命发展意识缺位

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长大、知识的增长,更有精神品质的不断提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语文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学应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是在实施中往往走了样:教师对学生个性解读的评价与指导变得谨慎起来,只要学生能说、敢说、想说就行,至于说了什么却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导致阅读取向偏航、道德评价失当、生命发展意识缺位。如《田忌赛马》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想一想,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 ?

生:因为孙膑善于分析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变被动为主动。

生:因为齐威王太轻敌了,赢了一场就沾沾自喜起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师:你们说得入情入理!这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你们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呀?

生:我喜欢孙膑,他能仔细观察事物,得出规律,敢于大胆创新,这正是我身上所缺少的。

生:我并不欣赏孙膑,他虽然赢了,但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

生:老师,我喜欢齐威王,他讲诚信,赢也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输得光明磊落。

师:呵!真会读书,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呀!

这样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学生踊跃,似乎思维活跃,创见不断,体现了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但是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是对文本意图的曲解,是对围绕中心而具体描写的语文本体知识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抓住时机润泽心灵、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孙膑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之类的看法也给予肯定。显然,无论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真正生命素养的提升,都是一种错失与伤害。教师生命关怀意识的缺位,将直接导致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下降等。

(三)生命全体指向虚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新语文教师的基本理念。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形式的鲜活,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的特点,给所有层面的学生都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而是问题既出,话音刚落,一见有人举手,便喜形于色地指名回答。这样的课堂,只有少数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大多数学生做陪衬当看客。这样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生命教育指向“每一个”的基本理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其对象是全体生命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应有内涵

“语文生命化课堂”有自己的内涵:改变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念,确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核心地位,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生命的言语品质发展为目标,以语言带动内容,通过学生亲历和历练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品味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言语感知和情感丰盈的快乐,以汉字汉语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意蕴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一)生命哲学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论基础

“语文生命化课堂”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生命哲学是西方社会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学说,主张以生命理解生命,由生命本身去了解生命,生命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要解释世界、文化、历史,生命的发生和演变是最根本的依据,只有生命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最终根源。生命意识只是人的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育的唤醒。通过教育,使生命个体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成为有尊严的价值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此,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必须成为生命化教育,生命的展开和成长就是教育。这种教育是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能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生命哲学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能够关注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能够接受知识,接受润泽,开启智慧,具有言语创造的冲动,从而诗意地栖居。

(二)培养完整的人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思想

所谓“教育思想”,既不是教育故事,也不是教育案例,而是渗透在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召唤、情怀与生命关怀。“语文生命化课堂”主张以“完整的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追求。所谓“完整的人”,就是“自然人”“精神人”以及“社会人”三者统一的人。这样的人有躯体,也有思想;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所谓语文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习主体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具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化地开发了语言潜能,提高了语文素养,涵养了语言智慧,促进了学习者生理和精神的和谐圆融,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够保持长久而又强劲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中,学习者个体的自然生命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者的自然生命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和外部生活世界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者个体努力实践的生命活动,发展智慧和能力。把对人的人文关怀与对其生存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相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培养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三)尊重生命的特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理念就是语文教师在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本质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信念。生命是有特性的,许多教育家都有研究和深刻的阐述,像16世纪神父克里索托姆就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的自然性原则,卢梭提出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人性的自然,维果茨基也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心理学的同卵双生子实验也说明了成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这都说明教育不能违背生命的特性,教育要尾随生命发展之后,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的成熟是教育开展的前提。同样,生命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化课堂的第一要义就是敬畏生命。在尊重生命的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关注生命”的单元教学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一切课堂中渗透生命内涵教育;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以语言的曙光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语言的养分为学生提供生命成长的养分和能量,把语文教育还给学生,让课堂凸显生命的灵动,创造一个崇尚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创造生命的价值。

(四)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

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基本价值倾向和价值态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总是追求精神性对生物性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存在,成为一个自在的存在。人对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追求、生成和超越的过程,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育应该以人为世界的价值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不断地开发个体生命语言思维之源。

语文课堂上的超越具有实践的品格。来自师生的平等而又亲切的对话,来自生命与生命碰撞的每一瞬间,来自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每一冲动,容易唤醒生命深处沉睡着的语言表达意识。语文生命化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反对教学功利化取向;更加重视通过言语感悟来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德性养成和意义生成的有效统一。这种“有效统一”就是“超越”。语文生命化课堂就是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当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其精神空间也塑造得广阔、高远、深厚而灵慧。

(五)“以生为本”的共享文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化特征

以生为本,即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扬生命。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及它们之间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场所。所谓“共享文化”,就是指凭借“课堂”这个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入,展现出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充满真诚、自由、民主、活力和智慧的人文情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都会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并形成真实的情感;同时,他们还要去感受、去理解、去融合别人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的情感结构。

真正的语文生命化课堂中总是在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文化,或通过心灵的交流,或通过合作的理解,或通过智慧的互访,引导学生表达文本解读的收获,分享生活探究的乐趣,感受生命价值的升华,以课堂文化的春风去“化”人和育人。通过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对多元课堂文化进行整合,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形成了有利于个体发展的高品位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

(六)“以学定教”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基本原理

“以学定教”源自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可以认为源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能加速学生的发展。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立足学生的“学”,研究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教学领域,它表现为“先学后教”和“以教导学”两种基本模式。运用这种原理,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正确分析其学习需要,着眼于其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促进。突出对人本身的尊重,转向学生本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充分重视教学生成,我们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既看预设性目标,更看生成性目标,分析和研究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探讨学生语文学习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的语言自我建构,把研究的视角瞄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心世界,充分注意到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需要”,体现出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借以促进语文教学向高层次上发展。

(七)话语形式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重点内容

语文教师区别“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非常重要,“所谓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动作行为;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概括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而“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这样看来,“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教育。”就是运用文质兼美的言语成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生命化课堂应该在“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中把握住“话语形式”这个教学的聚焦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言语实践中,同时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塑造,精神家园得到建构,生命得到提质。

(八)整体性、融通性和内在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思维取向。

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现代认知理论学研究认为,在精神情感不发达、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如果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会失掉文本内涵中本有的人文精神,失掉抚慰生命情感的价值,造成人的感受萎缩。对文本的学习,整体把握非常重要,把语文学习分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加以肢解,不去触及灵性飞扬的文化精魂,不去抚摸起伏消长的生命血脉,那么隐匿在语文学科中字词句篇的情感色彩,尤其是符号后面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就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只有整体上把文本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知,在整个语境中叩问词语、课文意义,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谓融通性,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和个性心理与文本开放性结构的融合贯通,动态生成的理解与表达和词语与意向经验相互作用,体现出创新的张力;学生携带着历史和未来,翻动着文化传统的积淀,进入现在,入乎其内,或者沉入下去,就会焕发出言语精妙的光彩和芬芳,收获了瞬间的充满。汉语“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特点决定了语言学习必须注重主观感悟和心灵意会,让言语生命的文化因子成为个体生命中富有活性的生命元素。所谓内在性,就是指“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那些言语生命的基本因子,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文而斋之,斋而养之,养而化之”的境界,使阅读主体的内在感受不断积淀,内在经验不断重组,内在精神不断生成。

(九)直觉和体验是语文生命化课堂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

直觉是在不充分条件下凭过往经验和知识对事物形成的判断。语言直觉思维能够对语言从整体上直接加以认识把握,采取跳跃性的形式,形成语感飞跃。

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客体的感受、理解和建构的过程,是主体和对象的融合。体验以情感为起点,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境性和意义性。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在阅读中或者在语言活动中丰富的、活跃的、深刻的瞬间性的领悟,是情感、思维和想象被激活而又处于活跃的状态,是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新的价值意义的生成。它是文本呈现和自我经验的结合后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进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领悟活动,对“前理解”进行再发现、在加工、再创造,生成更深刻的意义。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这正体现出学生在阅读中所呈现出的由浅入深的层递性。学生通过阅读和历练,由初级的情绪体验到情感共鸣,经过心境的净化,达到心灵相通,产生高峰体验。可以说,没有言语体验,也就没有言语生命的成长。

(十)对话互动是语文生命化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对话的基本形式。但对话更重要的是言说主体和倾听主体的“视野融合”。生命化课堂中要让学生通过言说打开自我,表达自我。要让学生有一颗自由而敏锐的心灵,积极运用言语去描述自己感受和创造着的世界。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学生,以心灵去碰撞心灵,智慧地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让学生体验言说的成功喜悦和对精神生命的不懈追求。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言说的过程是美丽的。对话互动中的倾听不仅是“细心的听取”,更是教师接纳与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生命化课堂的教育只有发生在倾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倾听的策略是要平等敏感,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都可能表达学生的情绪、智慧、知识掌握情况等等,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对来自学生的每一个声音所隐含的价值保持敏感,还要从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等间接的线索来洞察他们内心世界。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中理解意义,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判断。一句话,有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对话互动,才会有语文生命化课堂。

(十一)灵活多样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积极倡导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多样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成为多元的评价体系。如通过课堂问题解答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记和周记考察学生观察的能力,通过平时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组织辩论,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预习检查考察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在这些单项评价中,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评价学业表现,还评价学习态度和习惯、人格发展、学习技能等。以这样的评价策略,促进生命的自由生长。

猜你喜欢
言语生命语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