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和平

2016-08-08 15:21黄天恬
教师·上 2016年7期
关键词:格尔尼卡阎立本吐蕃

黄天恬

编者按: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艺术个性得到了自由发挥,创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选择两篇高中生对中外名画的评论,以飨读者,期待能使您感受到绘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战争与和平——毕加索和他的《格尔尼卡》

1937年,当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进行持续三个小时的轰炸后,哀鸿遍地,血流成河。毕加索激愤难当,决定以此事作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的壁画创作的题材,名字叫作《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运用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乍一看,《格尔尼卡》在构图上显得十分随意,它采用长方形构图,没有明确的构图规律,甚至显得有些杂乱。然而,当我们细细观察时,却发现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左至右,第一组是一头牛和它下面抱着死孩的妇女;第二组为画面的正中央,它是由不同的亮色图像构成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两边分别有一匹马和一个满面苦痛的女人的头部,而三角形的底角则由一只手和一条腿分别左右延伸至画面的顶端;第三组则是一个伸长了颈脖、双手高举的人。

这三组看似混乱的画面却是有意为之,它要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它要控诉的是法西斯对无辜平民的暴行,唯有如此构图最能表达作品的主题。

在画面中央有一匹嘶鸣的马,它被一根长矛由上而下地刺穿,似乎是疼痛使它硬生生地扭过了脖子,发出了震人的嚎叫。马的右侧是一个皱着眉、张着嘴的妇女,她的头和胳膊都从一个窗口里伸出,手中掌着灯,但是这盏灯点亮的并不是希望与美好,而是绝望与恐惧,它残酷地照着这血腥的场面,她愤怒惊愕:是什么禽兽如此残暴地荼毒生灵?为什么家园会变成废墟?……在妇女的下方有一个努力奔跑的人,她前倾着身子,发达而有力的小腿肌肉表达出她想要极力地逃离这个人间地狱。而妇女右手边的人从顷刻坍塌的建筑中高举起双手,她瞪圆的双眼和拉长了的颈脖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惊悚。

在马的左侧,一位妇女紧抱着一个死去的孩子,扭曲的表情泄露了她内心的悲痛,她无能为力,只能仰天痛哭;与此同时,有一头牛在她的上方,麻木的俯视着他们;地上躺着一位宁死不屈的战士,手臂被分离,可他的手中依然握着刀,一朵花开在了手边,似是祭奠,也似在赞颂……这让人联想到了达利1936年的作品——《内战的预兆》,画中人物器官四分五裂,触目惊心。反观现状,达利的这幅画,再次证实了战争的残酷。

战争取得了多大的胜利,就会有多悲惨的灾难,就会有多壮烈的史诗,就会有多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人们。所以,人们更加强烈渴望着和平。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他曾经这样解释道:“牛代表残暴,马则是人民……”“那幅画是诚心向人民呼吁……”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表现出多么淋漓尽致的悲惨痛苦,同时他就表达出多么真诚炽热的向往和平的心。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被公认为和平的象征,叫做“和平鸽”。毕加索享誉世界,他通过作品告诉了人们战争给人耻辱与灾难,而和平才是真正的人心所向。

二、和平的意义——阎立本和他的《步辇图》

阎立本出身绘画世家,其父其兄皆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名扬千里。阎立本也继承家业,努力从前人的艺术中学习和汲取营养,将其延续并发展起来。

唐朝初期,吐蕃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娶公主。而中国往往也愿意采用和亲的方式来维系本朝与外邦的关系。通常,和亲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委曲求全来结交外邦,求得片刻安稳;另一种是国力强盛,以赐婚之姿态让公主下嫁至外邦,有安抚边陲之国的意思。

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奉行“君舟民水”之理念,重视民生之本,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力强盛。故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的典范。

阎立本的《步辇图》记录的就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接受吐蕃王求亲这一历史史实,它是现存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要求和平的历史画卷。画幅分为两部分,左一半是文字记载,右一半是图画。画中,被九个宫女簇拥而来的便是唐太宗,而左侧的一人手是持官牌,身穿红朝幅服,头戴官帽的典礼官。典礼官的左侧那身着彩纹衣饰,腰佩容臭,满脸络腮胡、拱手以对的,显然便是吐蕃派来的迎亲人——禄东赞。禄东赞往左,一身汉衣、眉清目秀的为翻译官。

画中处于右侧的唐太宗坐于步辇之上,用慈祥嘉许又不失威严的目光望着禄东赞。宫女们有的手执屏风扇,有的高举旌旗,有的弯腰毕恭毕敬地抬着唐太宗,还有一个人似是在小心翼翼地扶着轿子,以防突发事件。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唐太宗的尊贵地位,也表达出作者对唐太宗的尊敬与赞美。而左侧,画家生动地刻画了藏族使者禄东赞的精神气质,禄东赞脸颊丰满,高鼻,黑黑的络腮胡,体现了藏族人民矫健中略带粗犷的体格特征。他举止谦恭,敬畏中带显着精干,憨厚中使人可信。

《步辇图》表现手法简练而明朗,在这幅画中,唐太宗无疑是最主要的人物。按理说,唐太宗被众多宫女从右端簇拥而来,自是未见其人就已有眼花缭乱之势,也无中心位置的优势,但是画中唐太宗却尤为明显,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段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画家常将主体物画大以突出主人公。另外,宫女彩带红衣、上又有绿扇和红伞加以相衬,而唐太宗一身通色,与宫女和扇、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左侧,作者也是用同样方法——禄东赞左右二人服饰颜色单一,衬托出了身着斑斓有致的长袍的禄东赞来。

《步辇图》体现出一种唐朝于外邦建交时的友好亲切的场面,这似乎也印证了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吾则独爱之如一”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也一直伴随着他的亲政时期,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后,更是促进了唐朝与外邦的友好交流发展,形成一种天下太平之势,国力也日益增强,国泰民安,唐太宗名垂青史。

或许《步辇图》不仅仅记录了历史史实,还显示了和平的意义。唐太宗的亲和嘉许,吐蕃使者的友善尊敬,都奠定了之后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睦之景。而之后的太平盛世更是体现了这种和平往来的正确性。

国家若是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兴旺;相反,若是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百姓四处逃亡奔走,不说战争胜败与否,定是失了民心,损失严重。所以,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发展,反对民族分裂。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猜你喜欢
格尔尼卡阎立本吐蕃
《格尔尼卡》挂毯“重返”联合国
点睛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战争之殇——《格尔尼卡》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丹青神化
论唐代绘画发展
格尔尼卡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