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茂鹤
由莎士比亚想起了汤显祖
文/沈茂鹤
今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1564—1616)逝世400周年纪念日,英国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在泰晤士河沿岸设立了37块屏幕,分别放映37部展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10分钟短片。据悉,这些短片都是在戏剧故事实地取景的,例如:《哈姆雷特》在丹麦埃尔西诺拍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在埃及金字塔取景,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在意大利维罗纳拍摄。当天,在莎士比亚出生地——斯特拉特福,参加纪念活动的人群游行在莎士比亚故居门前撒满迷迭香小枝的街道上,其中有一对男女演员装扮成莎士比亚夫妇。纪念活动主办方发放了一万多个莎士比亚面具,由参加者在特定时间共同戴上,一瞬间,人群中出现了成千上万的“莎士比亚”,甚为壮观。
在莎士比亚纪念日,不能不想起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化大家,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称《临川四梦》),他不仅精通诗词,而且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我国戏曲史家赵景深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中提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相近;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于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是哀怨动人。有人认为,在世界戏剧中,没有比汤显祖的《牡丹亭》更广泛和更美好地探索爱情的了,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55场戏的演出时间超过18个小时,称得上是一部史诗,它融合了西方文学作品的种种成分,时而抒情,时而哲理,时而讽刺,时而荒诞,把情感与幽默交织在一起,规模宏大,又有现实意义,是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戏剧传统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因此,人们都将汤显祖说成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而在莎士比亚的研究中,有人提出,莎士比亚从未到过意大利,却真切地编撰了发生在意大利古老小城维罗纳的一幕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也没有到过丹麦的克伦堡(哈姆雷特城堡),却编写了著名的剧作《哈姆雷特》。因而有一些学者认为,莎士比亚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有读完的“乡巴佬”,不可能写出如此众多的戏剧。莎士比亚可能有写作班子,里面有包括培根在内的英国、意大利、丹麦等一批著名作家,是他们向莎士比亚提供了素材,甚至可能直接创作了这些剧作并以莎士比亚的名义发表。
不管怎么说,汤显祖就是汤显祖,他的文学地位不必由莎士比亚来证明,也不必因莎士比亚的部分作品由写作班子集体创作而来抬高汤显祖的文学地位和价值。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也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日子。我们看到多少年来英国为推动文化名人纪念而不遗余力,由此让莎士比亚在英国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也看到汤显祖在中国的知晓度远远不如莎士比亚。中国很需要向英国学习,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大师在天幕上是否“星汉灿烂”与其文化大国的地位紧密相连。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临川四梦》已译成英文,有的还有了德、俄等译文版本;《临川四梦》曾由各种剧种演出,而上演最多的是昆曲《牡丹亭》。今年,在中英文化、世界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中,汤显祖的这部文化巨著将大踏步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