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 莹
常磊的静物之“旅”
文/倪莹
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孕育出新的生命与文明,然而绘画领域更是历来遵循的自然规律。新的画风与派别也是在时代的“催育”下千奇百怪,可是画家常磊没有被眼前的浮华所蒙蔽双眼,他坚持技法高于形式的创作理念,带我们进入其梦幻安详的静物之“旅”。
常磊;静物;油画;创作理念
可以庆幸地说,笔者与画家常磊也算是师出同源,所以多少有些许亲切感,颇为喜爱画家的静物系列,他的画面中充斥着童趣和安静美。
1972年常磊出生于安徽怀远。随后其本、硕相继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到现在为止各工作室都流传着常磊夜以继日的绘画历程,为我们系服务20年之久的画框定制者钱大爷一提起常磊也是赞不绝口,称常磊是他迄今为止见过最用功的学者,在他那订制的画框也是数不胜数,正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其从昔日的学生成功转变成今日的画家。除了特殊事情外,他每日的绘画时间从不低于6个小时,多年如一日。静物作品是贯穿其绘画生涯的主线之一,即使画的人物画,也少不了部分娃娃的出现,这就是常磊作品的标志,无需过多言语,尽在画面中。
2010年常磊随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教授率领的中国油画艺术代表团一行历时30多日的参观、学习及创作,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临摹伦勃朗作品,也是其不断提升的因素。画家早期的作品由“外形式”与“内形式”两个部分组成,自然与形式的一体关系,在二维平面的绘画语言中审美意图的实现不是依靠一种概念或原则的推导,而是具体的实践过程。他的画面富有“写实”之趣味,“Taste”即趣味,本意味觉。用的人多了便被用来形容一种通感,经常出现于描绘感觉的词句之中,意指鉴赏之情趣。在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趣味的鉴赏与认同是无法达成一致的,因为趣味的判定是见仁见智的,没有一定的优劣之别,更没有绝对的标准可参照之。故常磊的“静物写实”之趣仅限笔者的判断与总结,并不代表大众之观点。
常磊/自画像 2011年
画静物都是绘画者的必经之物,然而近现代画得好的又保留自己独特韵味的可是少之又少,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需要深厚功底和创新思维的。
常磊笔下的静物时常会给予观者一种祥静之美,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去联想静物的摆放过程和绘画中的光线变化,看似普通的一幅蔬菜静物画,呈现出来的韵味却是意想不到的,画面中的色彩和谐紧凑、舒服协调、深浅自由。给人如此静谧的视觉享受定是出于画者内心的祥和、广博和拥有一颗平淡的心。可以从画家的作品中看出他多年来对于静物的偏爱,时移世易,不变的是其画面中安稳的静物,它们好似一个个安享晚年的老者相互依偎着,静静地欣赏着那个赋予它们生命的绘制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着主体物,根据画面的需要,他会增添些许装饰物,那出现在其静物作品中频率最高的便是白色衬布,那不同的作品中当然也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与张力、色调与质感,既是其主体物的完美衬托者,又是画面中永不褪色的主角,久而久之,白色衬布已然是其静物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其画面中不可缺少的美。
常磊 /红薯 2012年
任何一种风格的作品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地域特点。现当代,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人们越来越见怪不怪,任何画风都成了别人投机取巧的捷径,至于画的什么,耐不耐看已经不重要了,只追求给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同样,身处于这样一个视觉文化昌盛的时代,追求形式上多变与风格上创新的洪流不断淹没那些安分守己的画者,纷纷趟入这世俗的大潮中争个头破血流、面目全非,浑然忘记当初绘画时的初心。只有极少数的画家出淤泥而不染,只身寻觅着自我追求的道路。
常磊 /娃娃 2008年
常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专注于自己的一片静物天地,每天与这些娃娃、蔬菜、陶罐“对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我艺术语言。可以说窗外雷雨交加,屋内好似世外桃源,一丁点儿都不影响他的绘画。如此心性,离不开其自身的笃定与执着;正是其不变的初心,铸就成一幅幅远离世俗、耐人寻味、贴近生活的静物美。
常磊以再现的艺术形式,实现了自然美的成功转换,并以此完成了体积、形体的塑形,果断地运用色彩来决定内容。因此,品评过他作品的每个人,都会记住这些安静的“人”和“物”,这是属于常磊的艺术符号,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些静谧再现了体积,也同时寻找到了一种来自安徽传统的宁静和优美。
“从艺术生长的意义上讲,地域性越强的艺术,越有可能成为世界性艺术。”正是安徽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孕育出了独特的常磊。
注释:
①朱德义.博特罗的“胖人”之美[J].中国油画,2016(1).
[1]常磊.“写实”绘画的形式语言分析[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2]常磊.常磊作品[J].美术之友,2009(2).
【倪莹,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