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汇文
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研究
文/王汇文
本文在搜集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逾百种鲁迅小说版本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要脉络,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文献、小说本身的文学性等方面,着力研究其封面装帧设计的艺术共性、时代个性和风格流变,并以此窥见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乃至其他小说封面设计的新尝试提供点滴启示。
鲁迅;小说;书籍装帧;封面设计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使他接触了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常年的革命经历也令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创作灵感。鲁迅的小说有其个性的文学语言和深刻的警世哲理;同时,高度的美学修养和对书籍的浓厚兴趣,令他对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此,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独特的形式表现和重大的历史价值。
鲁迅先生自1918年开始发表一系列小说,直至1923年8月才有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这本集子仅新中国成立前就正式印行了30多个版次,这一统计还未包括各种盗印本、解放区印本及海外译本;最早出版于1926年8月的《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最早出版于1936 年1月。这三部小说集在国内外、海内外广泛流传,版本颇多、风格迥异,可谓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它们的初版本封面设计(图1)既反映了鲁迅小说的精神特质,也融入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理念,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是中国书籍从传统装帧形式向现代装帧艺术过渡的典范之作。其后历年各种版本的重新设计,同样延续了初版本的精髓,同时也富有时代性和实验性。除了这三部小说集,本文所说的鲁迅小说版本还包括其中的单篇及以鲁迅小说为主要内容的选集、全集等,以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的版本为主。可以说,众多版本的鲁迅小说封面设计代表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前进历程。
图1
历年来,对于鲁迅著作(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译作等)书籍装帧的研究不少,尤其是对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封面的相关研究更是屡见不鲜,如《鲁迅与美术》《画者鲁迅》等。但对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进行整理、归纳和研究的文字仅散见于各种文章与书籍中,未有专门和系统的论著。本文在搜集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逾百种鲁迅小说版本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要脉络,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文献、小说本身的文学性等方面,着力研究其封面装帧设计的艺术共性、时代个性和风格流变,并以此窥见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鲁迅小说封面设计,乃至其他小说封面设计的新尝试提供点滴启示。
鲁迅的文学作品数量巨大、自成一风,其小说更是铿锵有力、性格鲜明。因此,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有其独特的自我风格和美学规律。我们知道,文字、图案、色彩是书籍封面的三个基本要素。从此出发,纵观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众多鲁迅小说封面,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以文字为主体
以文字的设计与编排为主要手段,辅以色彩和少量装饰纹样的运用,这种设计方式在鲁迅小说的封面中运用较多。以1923年出版的《呐喊》为代表,这类书籍装帧的醒目、朴素、简约、和谐成为鲁迅著作书装中的一大特色。《呐喊》封面由鲁迅亲自设计,以鲜艳的红色作底,长方形黑框中用阴文表现书名和作者姓名,简单有力,寓意深远,传达了一种反抗的呼声和斗争的决心,那是小说本身的精神气质;大面积的红色体现出一种“大象无形”的沉着笃定,至今仍是经典。
分别在1921年和1936年出版的《阿Q正传》和《故事新编》的首版本的封面设计非常朴素,只有书名和作者——文字构成了设计的主体。但即使是如此简单的封面也是庄重和谐,不失美感的。《阿Q正传》封面(图2)文字采用书法字体,被安置于全面正中偏上方,下衬以白色方框。文字以其线条的形质,组合以及其运行的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某种形式美要素——高度简练、大方得体。《故事新编》则选用了规整细巧的印刷字体,安置于整个封面的左上方,并运用了一点色彩,尤其在麻布面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典雅端庄、平衡和谐。20世纪40年代,重庆群益出版社、上海出版公司、光明书局等出版的一系列《阿Q正传》(图3)也采用了纯文字元素的封面,只是在文字的设计编排、色彩的运用以及纹样的装饰方面更加考究和大胆一些。
图2
图3
之后,随着我国印刷技术和设计能力的提高,鲁迅小说的封面也不满于单纯文字的安排。只是许多“鲁迅全集、选集”的封面,因其书内文章文体较多、内容较杂,无绝对主次之分,所以依然会采用概括性较强的以文字为主体的封面设计。
20世纪90年代以后,纯文字封面再度被鲁迅小说封面的设计师们运用起来,带有浓重的怀旧意味和复古情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在1999年和2006年12月出版的鲁迅小说(图4)。前者仿古书,靛蓝的底色、白色的长方、竖排文字、细黑框区隔,质朴典雅;后者是一套系列丛书,封面布满文字,细看都是鲁迅文学作品的题目,浅色的背景、白色的字,只有一个题目被着重用深色勾出,构思新颖、别具一格。
总之,以文字为主体的封面设计在鲁迅小说封面的设计史中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文字字体多样,印刷与手写兼有,都旨在表达一种肃穆、庄重的气氛。在当代,这种形式得到了创新的诠释,更多了一份缅怀的情愫和返璞归真的浪漫。
(二)书名辅以鲁迅头像
封面以书名文字和鲁迅头像为主要元素是鲁迅小说封面设计的另一大类型。这种类型的封面具有庄重静穆的美学特色和深沉的缅怀意味。较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鲁迅文学作品丛书和鲁迅全集等大多采用这种手法。鲁迅头像的表现方式有摄影、中国画、版画、漫画、浮雕、摄影等多种,搭配以书法、印刷、美术等各种字体,也能够产生光辉、严肃、亲切、质朴等多种艺术效果。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种设计手法也同样适用于鲁迅其他文体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著名人物著作的封面,因而并不能最大地体现鲁迅小说封面设计的独特性。
(三)书名辅以与内容相关的插画或摄影
主题性插画或摄影、醒目别致的书名文字构成了另一鲁迅小说封面类型的主要元素。这种以插画和文字为主的设计手法在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中具有代表性,也最能体现鲁迅小说的风采、时代特色和艺术内蕴,以1926年出版的《彷徨》一书为典型。小说集《彷徨》的封面由陶元庆设计,橘红色的封面上,三个人坐在太阳下百无聊赖、昏昏欲睡,深刻地表征出了小说的思想内涵。插图采用几何形和线条塑造,形状抽象,统一黑色,具有木刻版画的风格特征和强烈的装饰效果。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呐喊》《阿Q正传》中英文对照版的封面(图5)也采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在当时的书籍装帧设计领域是一种创新与突破。总的说来,鲁迅小说封面插画以速写、素描、木刻效果为主,形象写实,单色居多,搭配精心设计的书名字体,许多设计成为鲁迅众多小说书籍装帧式样中的经典。
图4
图5
摄影在鲁迅小说封面上的运用使封面设计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和时代感,尤其是电脑时代的来临,为营造各种梦幻、虚拟、奇特的艺术效果提供了可能性。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祝福》(图6),封面排列以电影剧照,增加了小说的情节感和真实感,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图6
(四)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是指以上设计方式的同时使用,封面色彩丰富,元素众多,缤纷多彩,富有明快轻松的时代气息,能够传达较大的信息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普遍运用。鲁迅头像、插画、摄影、装饰纹样、多种文字等元素同时出现在一个封面中,这也同时见证了我国印刷工艺技术的进步和书籍装帧设计师对于艺术可能性的不懈探索。
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并且跨越了较长的时间段。但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服务于相同的小说内容和主题,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统设计思维的指导下完成,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成为鲁迅小说封面设计的美学特色。
(一)朴实端庄的简约感
虽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小说的封面元素越来越多,色彩也逐渐鲜艳,但就整体而言还是简洁朴素的。除部分面向低年龄层受众的版本,其他整体在元素形态上质朴简约,色彩上素雅大方,格调上追求端庄肃穆,这与鲁迅小说本身的气质和意蕴密不可分。同时,这样的设计手法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它令鲁迅众多小说封面设计具备了一定共性和延续性,使之在近现代中国的书籍装帧史上独树一帜。
(二)严肃深沉的缅怀意味
鲁迅是我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为人的勇敢顽强和爱国忠毅也为其文学作品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使后辈无限景仰和深深怀念。这种共识和情结体现在其小说封面设计中就是一种肃穆、深沉的艺术氛围,众多以鲁迅头像为主要元素的封面设计可以说明这一点。精神内蕴和慷慨气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具体的情节发展和人物设定。烂熟于心的故事内容被不同形式的艺术包装,其意义也早已超越了一般性质的阅读。意境和意味是这些封面设计主要传达的内容。
(三)典雅传统的民族性
郎绍君先生在1982年第2期《美术史论》上发表《鲁迅的美术观》中指出,鲁迅的艺术具有民族精神、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具体可理解为“反对媚外”“群众化、人民性”“向古典艺术借鉴和采取”,并且是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魂魄”的“民族性”。这种风格在鲁迅小说封面的初版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这些封面设计大多是在鲁迅的指导、认同甚至是亲自执笔中设计而成。而在之后的再版本设计中,大多数设计延续和传承这种别致静雅的传统意味,一种质朴纯真的“东方的美”。
(四)深邃内敛的书卷气
本文所说的“书卷气”主要是指装帧设计中显现出的深邃的文化精神和气韵之美,这是一种倾向于静态、淡泊的品位和格调,是用中国式设计思维调动读者“静观目游”的结果。综观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众多鲁迅小说封面,我们发现,这种深邃内敛的气质得到了较好的运用。《故事新编》初版本的简约设计和大胆留白透露着浓浓的文人品位,而《彷徨》与《呐喊》的初版本虽使用了浓重的红色,但其色彩的纯粹和版式的稳重又体现出一种中和的“正统感”和宁静淡定的内心体验,这种较多观照自己内心的设计也可以说是“书卷气”的体现。
电脑技术的普及和印刷工艺的进步,为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一大批元素丰富、风格各异的封面设计涌现出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和商榷。
书籍装帧具有两种属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在满足了实用性的基础上,尽量展现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是书籍装帧设计师的最大追求。在一个封面中,字体与字体、字体与图形、图形本身的正负形之间,如何形成空间的疏密对比、整体的和谐统一等,都是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书籍装帧的艺术性,而现今市场上的部分流通书籍却恰巧忽视了这些。例如:一些以鲁迅头像为主要元素的书籍封面中,设计师未对头像作较好的艺术加工,未考虑到头像与周围文字、辅助图形的关系,从而造成视觉上的生硬突兀,令人感觉粗制滥造。这种速食般的商业化设计不能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美感,更不用说体现精神气质和文化内蕴了。
创新是书籍装帧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但对传统精髓的深刻领会和继承也是不可忽视的。三本小说集初版本的别致、脱俗和典雅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封面设计的艺术特色和流变过程在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地位。朴实端庄的简约感、严肃深沉的缅怀意味、典雅传统的民族性、深邃内敛的书卷气是众多鲁迅小说封面设计的整体风格和艺术特征。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启示:首先,简洁有力、典雅端庄的形式语言对于体现鲁迅小说的文学内涵和精神特质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其次,传统形式,如小说最初版本设计、纯文字设计甚至线装本的运用在今天散发出别样的光彩;再次,精致的手绘插画相较于电脑处理图像具有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可在今后的封面设计中使用并创造经典。
总之,鲁迅小说的文学独特性、鲁迅与书籍装帧艺术的不解之缘以及鲁迅先生的个人魅力使得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具有了强大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在今后,鲁迅小说还将继续再版,伴随着时代审美的演进,其封面设计将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也将如一方沃土继续滋养和孕育着它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1]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苏]谢曼诺夫.鲁迅和他的前驱[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4]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孙彤辉.书装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6]薛绥之.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7]高旭东.世纪末的鲁迅论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8]柴方松,邵德瑞.书籍装帧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9][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杨晶 李建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0]王锡荣.画者鲁迅[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王汇文,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