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赖斯捷 黄 珺
周圣荣:阅读生,教育长
本刊记者赖斯捷黄珺
周圣荣:郴州市一中语文教师、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湖南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湖南省中语会会员,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专家库成员。郴州市优秀班主任,郴州市首批高中语文骨干教师。2次获郴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2次记三等功。主编或参编著作4部,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4项,有2篇论文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指导学生5人荣获国家级中小学写作比赛特等奖、一等奖,8人荣获省级中小学写作比赛一等奖。
一株樟树,挺拔于两栋教学楼之间。立于下,仰望之,浓绿几乎连接起近30米的楼间距,周圣荣带的两个班,虽分属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且各据一栋教学楼五楼的一间教室,却共享着一个任务——阅读樟树。同一株树,观者居于五楼或一楼,察到的,不一样;今天看,与十天后看,不一样;此樟树,与校园里其他樟树,不一样;这一校园里的樟树,与旁的校园里之樟树,又不一样……
一株樟树,在有了诸多阅读视角后,分明显出千百种“异”。
这“异”,源于“读”。
“阅读,不应局限于文字、书本,老师、学生、家长,亦可成为读之对象。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达成阅读后,认识将趋于多元。隐在多元认识背后的,则是被打开的思维”。
新生开学第一课。周圣荣走进656班教室,手中是一摞白纸。
“同学们,人生最难就是认识自己,这节课我们就从认识自己开始,请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困惑等,都写在这张纸上,然后交给我。这张纸只有我看得到,看完后我会全部封存,所以我的要求是:一定写真话。”
教室里很静。初始,“周老师就站在讲台上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他,好恐怖的”。师与生隔着讲台默然对望了一段时间后,各自开始书写。学生们的开篇自有其精彩,周圣荣的第一句话,却总是在平淡的重复,“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就算是认识了”。
教师与学生间的阅读,从这一刻开始。
那些在最初的打量中觉得“周老师好恐怖”的学生,在看完写完后,对新班主任的印象变成了“周老师好奇怪”——大多数班主任会在开学第一天着重讲“不准迟到,晚自习必须准点到”等纪律条块,周圣荣一概不提。反常举措,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他们就会开始研究我,当甲动了要研究乙的心思时,他就更容易接近对方”。
1995年从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周圣荣分配至临武一中担任语文老师。期间,他对学困生起了好奇心,“我迫切地想搞明白,学困生究竟是怎样练成的”。他写了一篇小说《一个差生的日记》,将他在教育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学困生特质融入主人公“双差生”树木,借此呈现他对于学困生问题的思考。“一篇小说写下来,我顿时发现,有时候一名学困生的练成,还真不能过多地去责怪这名学生,环绕在他周围的老师、同学以及家庭都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亲近学困生的过程中,周圣荣的学生观亦逐渐清晰。“学生都是有智慧的人,有了这层理解,教师就会尊重、信任学生,反思自我,不断修正教育行为,进而提升教育能力与水平”。把学生当作有智慧的人,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就一定会改变。
调入郴州市一中后,周圣荣曾带过一个班,班上有2、3名学生是校篮球队队员。新生入校不久,这几位队员便带着班上的另外几名篮球爱好者,旷课在篮球场上打比赛,被正在校园里巡视的校长和书记当场逮住。当周圣荣赶到后,校长和书记刚批评完,问道:“周老师,你看怎么办?”眼神扫视一圈后,周圣荣说了三个字“回教室”,10个学生都懵了:怎么这班主任不骂我?校长、书记也觉得奇怪:怎么就让他们走了?看着学生们站着不动,周圣荣又重复了一遍:“没听清楚啊,回教室去!”周圣荣当时的想法是,搞不定!都是高一刚进来的新生,师生间既不了解,更谈不上信任基础,且校长和书记已经批评过了,多说无益。但不说不代表听之任之,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周圣荣的策略是个个突破,“最皮的组织者我先放一边,从最‘弱’的开始,今天找一个谈,明天再找一个谈,剩下最后两个我偏不找,就让他们心里犯嘀咕:这队伍就是我们带的头,周老师怎么还不来找我们?”等“嗅到”这两位学生散发出的“纳闷感”后,“我再找他们,轻飘飘一句‘你们看这个事情搞得你们没面子,周老师也没面子,以后不要再犯了’,问题就算解决了”。
有智慧的人犯了错,旁人只需点到为止地提醒,至于错在哪、如何改,凭他的智慧,又怎会不知道?
基于此,周圣荣创意地提出了“三个学生有水喝”的值日方案。班级每天安排三位同学值日。都说“三个和尚没水喝”,果不其然,方案实行后,教室面貌“焕然一新”——临到上课,黑板上还布满了上堂课的教师板书;角落里,那个大大的塑料桶里,满满的全是垃圾……每天值日的三位同学,则总是游走在纠结之中:黑板是我擦,你擦,还是他擦?垃圾我今天已经倒了两次,那两位还没动过!
纠结中,教室渐渐显出几分“乱象”。周圣荣却说,乱了也好,乱后才有大治。
任教室“乱上”一段时间后,周圣荣方才着手治理。“同学们,我只说一个道理:周老师这么安排,目的就是让你们学会合作,懂得吃亏”。然后,他会告诉学生几则规矩:上午第二节课后及下午最后一节课后,必须把垃圾倒掉,上课前黑板必须是干净的,讲台必须是整洁的……至于这些事究竟谁来做,怎么做,由三位值日生自己去商量。都是十五六岁的大孩子,很快便能理解并参透周老师的话,教室面貌再一次“焕然一新”——黑板不干净?谁先看到谁来擦。
“发展到后来,即便今天不值日的同学,看见垃圾桶满了,也会主动去倒”。甚至,谁来当班干部也是学生主动“要”来的。要收班费了,生活委员还待定中,怎么办?“周老师,明天就是班费收取的最后一天,要不我先收着?”有学生主动请缨,“那就你收着,顺便也把我们班的生活委员当了,班费收好后就由你保管合理使用”。相处越久,学生越发读懂了周圣荣:在周老师班上,如果不主动,就啥事也轮不到自己。
常听同仁抱怨:高中生不好管,课堂上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班级管理又得不到学生的配合。有时想想,干脆不管了,可三年后还有一个高考在那等着,咬咬牙,只得继续管着,高中老师,真累!
常有同事好奇:周老师,你担任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两个班正副班主任兼教语文,还担任学校教研室主任,不累?
“我班的事情都让学生做了,我的闲暇就是看书,倒觉出几分轻松惬意”。在明确了“把学生当作有智慧的人”这一学生观后,周圣荣对高中班主任的角色重新定了位: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激励者、追逐梦想的鼓舞者、行为方式的影响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精神气质的培育者。正是这种定位,“让我的学生入校不久后,便与我亲近起来”。
亲其师,有了。
信其道,还会远?
教师的成长,总是在反思与坚守中前进的。
1999年暑假,周圣荣潜心在家反思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索自己未来的语文教育之路。人为什么要学语文?学了语文才能读懂别人写的字,才能写下文字让别人读懂自己。阅读与写作,当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尤其是阅读,有了它,而后才有写作”。
周圣荣开始将“阅读”当作一种福利,派送给他的每一位学生。
每接手一届新班,师生间有了必要的基本认识后,他就会发放“阅读”福利:一份能在10分钟内读完的阅读材料。能抢先获得这项福利的,是周圣荣选定的1~6名不等的“第一读者”。有限的几位“第一读者”在阅读完成后,需要做以下三件事:第一,内容中有不懂的,要标记出来,并做好注解;第二,文中如有共鸣之处,可在旁写出自己的思与想;第三,将阅读感受、收获写在材料末尾,字数不限。“第一读者”上交阅读材料后,周圣荣会将它们集中置于教室后面的阅读架上,供其他同学阅读并补充心得体会。“这就是同读一篇文章,共享阅读心得”。
至于阅读材料和“第一读者”的选择,周圣荣也有自己的准则。
文科班的学生都有“恐数症”,治不好,将严重影响高考。在广泛而认真地阅读过后,周圣荣选择了一篇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演讲稿《数学与文学的共鸣》做阅读材料,选中的“第一读者”中,既有数学成绩优秀的,也有“对数学我总有一种无法战胜它的感觉”之“恐数症”严重病患,更有“紧迫时间里,要求我从语文和数学中挑一门来相伴至死,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语文”的偏科者。当这几位读完后,效果如何呢?“现在我才知道,所谓事事相联系、时时相联系的联系观,亦用在了数学和语文这一吾所恶一吾所爱的完全不相交的两者上,……我很需要了解数学与文学的共鸣,……或许可以引领我从文学走向数学……”
高中学业紧张,合理安排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周圣荣适时推出了两份出自《解放日报》的阅读材料:《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掌握时间管理的秘密,告别忙忙忙》。读完后,有学生在空白处标注“有时间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诉苦,不如停下抱怨的嘴,马上着手开始工作”,有学生标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有学生在原文“消除,是创造出最多时间的方法”上写道“为其他更重要的任务挪出时间”。
……
趣味性与学术性并重,侧重学术性;内容多样,视角多维,侧重文史哲;篇幅短小,学生可在10分钟内读完;时文与经典并重,侧重精粹的时文。这些,是周圣荣选择阅读材料的主要标准。
老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精选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学生作适当批注,书写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有时间的话,在课内进行);收集成册,学生利用课余,不定期回头看看;提供给不同年级、班级学生阅读、批注与分享。这些,是周圣荣发放“阅读”福利的主要程序。
经年累月间,阅读就这么滋养着学生的精神长相。因为都是在“随便翻翻”中完成的,并未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且为学生的文史哲贯通、写作素材积累、道德品性养成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它还可以起到另一个效果:借由不断地重复阅读同一文本,分享师兄师姐的阅读心得,补入自己的体验收获,我教过的2012届、2015届,以及现在正在教的2017届、2018届,能获得一种相类的精神滋养。这种滋养,其实也就是班级文化,因搭载它的载体——阅读资料实现了代际传承,而得以传承与提升”。
言语间,周圣荣展开一份新的阅读资料——《郴州市一中2017届高649班数学供题(4)》,“这是2015年毕业的学生刘鹏依据自己高三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自愿为学弟学妹们总结出的数学习题及应考指南,目前已经做到84辑”。空白处则有手写体,是649班同学写上的另一种解题思路,又或者是困惑、质疑。
周圣荣带过的班级,基本都是在这一师生共同参与阅读,学生共同批注、写作、讨论、共享成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班级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资源共享之机制。
在此机制下,“我班学生每学期共同完成的教材之外的阅读量超过10万字,以2012级589班为例,仅装订成册的阅读资料就有近30本”。仍然是589班,有10余位同学将自己高中三年写下的各类文章装订成册,如谭宇婷,不仅有文集《水终有蓄满的一天》《倾听心灵的呼唤》《会做梦的狗尾巴草》《诗意地生活》,还有短诗集《霁》。
在此机制下,班级高考成绩也是可圈可点:2012年郴州市文科第一名以及前10名中的9人都出自他任班主任的527班;全市文科600分以上人数,近一半出自于527班。2015年郴州市文科第一名及前10名中的8人均出自他任班主任的589班;全市文科600分以上人数,70%出自589班。上述两个班级中,有8名同学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
郴州市一中校长郭洪波说,身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周圣荣抓住了教育的本质——阅读,并坚持不懈地以此来滋养师生的精神长相。“其实,到了高中再来强调阅读,总有一点亡羊补牢且效果未卜的感觉。周老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主动担负起亡羊补牢的责任,自学生入校起,从班级管理到学科教学,从理念到方法,皆以阅读为抓手。当阅读在学生心中生了根,教育也就进入了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