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诊断三阴性乳腺癌

2016-08-05 02:22:01杨培胜程秀富黄淑华郝晋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病理学

杨培胜 程秀富 黄淑华 郝晋阳 王 旭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超声科,天津 300140)



高频超声诊断三阴性乳腺癌

杨培胜程秀富黄淑华郝晋阳王旭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超声科,天津300140)

〔摘要〕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超声征象及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乳腺癌313例资料,根据术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比分析三阴性乳腺癌(n=33)组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280)组超声征象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超声结果: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比较,三阴性乳腺癌呈现良性肿瘤特征,外形显示分叶状及微分叶状,后方回声增强、衰减减少,周边声晕减少,微钙化减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P=0.004)。临床显示:三阴性乳腺癌组发病年龄较非三阴性乳腺癌组无差异(P=0.026)。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有一些不同的超声征象,这些征象貌似良性肿物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检查者避免三阴性乳腺癌的假阴性诊断。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超声声像图;病理学;淋巴结转移

近年来,三阴性乳腺癌(TNBC)成为乳腺研究热点之一,其发病年龄轻,侵犯性强,局部组织早期转移,预后较差〔1〕。乳腺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检查,已经被广大医师普遍接受。然而,TNBC是一种独特的肿瘤,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这三种因子〔2,3〕,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超声检查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若产生假阳性结果,可能会进行一个不必要的微创活检术或手术治疗;若产生假阴性结果,则意味着延迟诊断恶性肿物,产生一个潜在的预后较差的患者。因此,本研究将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探讨TNBC超声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313例,均为女性,年龄30~78〔平均(55±10.8)〕岁,术前均接受乳腺及腋窝超声检查,术后免疫组化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无乳腺癌病史,炎性乳腺癌和皮肤肿瘤排除在外,均以触诊乳腺疾病、乳腺疼痛、高危筛查就诊。根据免疫组化测定ER,PR,HER-2的结果,将所有乳腺癌分为TNBC组(n=33),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on-TNBC组,n=280)。

1.2仪器与方法使用GEvivid7、GEvivid9、SIMENZ 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实时线阵探头频率为7~12 MHz,选择仪器乳腺检测条件,患者平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皮肤表面涂耦合剂,探头垂直胸壁,分别依次对两侧乳腺4个象限做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扫查。

1.3超声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恶性肿物常规声像图特征:形态分叶,边界模糊、毛刺、成角,微小钙化,纵横比>1,周边高回声晕,后方回声衰减。

1.4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由病理科医生分析,ER、PR阴性判断标准:肿瘤细胞核棕黄染色<10%,细胞分级为0。细胞分级+、、者为阳性。HER-2阴性判断标准:肿瘤细胞棕黄色<30%,细胞分级(0~+)。棕黄色细胞数 31%~50%者,细胞分级(),需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查 HER-2 基因有无扩增,无改基因扩增者为 HER-2 阴性。 三种免疫因子 ER、PR 和 HER-2 均表达为阴性者,判为TNBC,任何一个受体为阳性者即定为Non-TNBC。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行t及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病理特征比较313例乳腺癌中TNBC者10.5%(33/313),年龄29~78岁,Non-TNBC者89.5%(280/313),年龄30~78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超声测量TNBC者>2.0 cm,较Non-TNBC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TNBC组腋窝转移率较non-TNBC组高(P=0.004)。癌细胞远处转移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85),肿瘤病理类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组织分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见表1。

表1 TNBC组与Non-TNBC组临床资料比较(n)

2.2超声特征比较形状、高回声晕:TNBC组声像图表现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较Non-TNBC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TNBC组肿物周边高回声晕,较Non-TNBC组减少(P=0.008)。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两组间内部回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但是后方回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BC组后方回声增强较Non-TNBC组增加,后方回声衰减较Non-TNBC组减少(P=0.028)。肿物边缘:肿物边缘为模糊、成角、毛刺的恶性超声征象,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0.116、0.545)。TNBC组肿物分叶或微分叶较Non-TNBC组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见表2。

表2 TNBC组与Non-TNBC组超声征象比较(n)

3讨论

TNBC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的亚型,其特点是完全缺失ER、PR、HER-2三种因子,腋窝淋巴转移率高,易复发,死亡率高〔4〕,因此,早期积极诊断这种亚型乳腺癌对预后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测方便、无辐射、重复性强,为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法起到重要作用。

回顾文献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声像图的描述,王颖芳等〔5〕研究315例乳腺癌,TNBC发病率16.35%(52/315),乳腺癌常规恶性超声征象:毛刺征、微小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2-3级较Non-TNBC明显减少。刘畅等〔6〕研究148例乳腺癌,其中51例TNBC,超声恶性征象边界不清、毛刺征、高回声晕、微小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2-3级较Non-TNBC明显减少,而后方回声、纵横比、阻力指数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Kojima等〔7〕报道88例TNBC患者,研究发现TNBC后方回声很少衰减。Ko等〔8〕研究87例TNBC,认为TNBC边缘清楚,后方回声较少衰减。以上研究均提到TNBC的超声特征,与本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及区别。本研究更侧重肿物形态、边缘、后方回声、周边声晕的观察,发现TNBC组既具备恶性乳腺癌超声特征,又具备良性肿瘤特征,部分恶性超声征象(周边高声晕、后方衰减、边缘模糊)明显减少,良性特征(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外表清晰光滑)增加,同时,部分恶性特征(边缘毛刺征、边缘成角征象、纵横比)较Non-TNBC组又无统计学差异,分叶状或微分叶状外形增加,较Non-TN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TNBC组与Non-TNBC组具有多数恶性肿瘤典型的声像特征,比如边缘毛刺、成角、内部回声、纵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边缘分叶、周边声晕、后方回声、微钙化较Non-TN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部分良性肿瘤特征趋势。TNBC组微钙化较Non-TNBC组减少,与国内学者〔5,6〕研究结果较符合。边缘分叶及微分叶较Non-TNBC组增加,这可能与TNBC肿瘤细胞生长方式有关,对周边组织形成“推挤”,该声学特征是对肿瘤病理学宏观的表现,Uematsu等〔9〕通过MRI成像研究发现,TNBC表面光滑,对周边组织形成挤压,与本研究结果较一致。 高回声晕是乳腺癌细胞浸润周边结缔组织,引起炎性渗出或结缔组织增生,是典型乳腺癌超声征象。Elkabets等〔10〕认为结缔组织增生反应,对癌细胞生长及预后起到提示作用,实际上,在TNBC中较常见。但是,本研究TNBC组高回声晕较Non-TNBC组减少,可能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生长迅速,超声声像图尚未显示有关。

后方回声衰减是恶性肿瘤声像图典型特点,主要是由于恶性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侵犯不同层次组织,声阻抗增加,导致声波反射、吸收、散射增加,且肿瘤胶原纤维增加,导致后方回声衰减,本研究表明TNBC组后方回声增加、衰减者减少,貌似良性肿瘤特征,与学者Sebastian等〔11〕研究较一致,可能与肿瘤细胞呈合胞体增长方式有关,细胞缺少细胞质膜,形成一个大的合胞体,声反射减少,导致后方回声衰减减少〔12〕。

本研究中TNBC发病平均年龄与Non-TN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特征与国内文献〔5,6〕报道较一致,可能与种族、地域、样本量等因素有关。本研究说明癌组织分化差,侵袭性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本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一致的数据。Dent等〔13〕研究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死亡风险高,TNBC组是non-TNBC组的3.2倍,因此,超声检查应仔细扫查腋窝,对术前术士选择、术后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14〕,异常淋巴结的判定就尤为重要,超声医生应仔细分辨异常淋巴结声学特征〔15〕,减少腋窝脂肪、肌束等组织的干扰。另外,本研究两组间远处转移率均较低,但是TNBC组远处转移率较non-TNBC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待增加病例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与Non-TNBC比较,TNBC声像图仍具备多数恶性超声特征,但缺少一些恶性肿瘤典型特征,甚至呈现良性肿瘤特征,表现为少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增加、衰减减少、边缘呈分叶或微分叶状,熟知TNBC这些声像图特征,有助于超声医师鉴别诊断,减少假阴性。本研究样本量少,以上特征均为统计学差异,有些特征仅为一种趋势,其意义有待大量病例进一步证实。

4参考文献

1Anders C,Carey LA.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Oncology (Williston Park),2008;22(11):1233-9.

2Bryan BB,Schnitt SJ,Collins LC.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basal-like phenotype:a possible precursor to invasive basal-like breast cancer〔J〕.Mod Pathol,2006;19(5):617-21.

3Adler DD,Carson PL,Rubin JM,et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ol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J〕.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9.

4Raha EA,Elsayed EM,Green AR,etal.Prognostic marker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Cancer,2007;109(1):25-32.

5王颖芳,李智贤,曾健,等.三阴性乳腺癌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87-90.

6刘畅,王学梅,李银燕,等.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9):1677-80.

7Kojima Y,Tsunoda H.Mammography and ultrasound features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2011;18(3):146-51.

8Ko ES,Lee BH,Kim HA,etal.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correlation between 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J〕.Eur Radiol,2010;20(5):1111-7.

9Uematsu T,Kasami M,Yuen S.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correlation between MR imaging and pathologic findings〔J〕.Radiology,2009;250(3):638-47.

10Elkabets M,Gifford AM,Scheel C,etal.Human tumors instigate granulin-expressing hematopoietic cells that promote malignancy by activating stromal fibroblasts in mice〔J〕.J Clin Invest,2011;121(2):784-99.

11Sebastian W,Amr S,Julia S,etal.Sonographic features of triple-negative and 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J Ultrasound Med,2012;31(6):1531-41.

12Thike AA,Cheok PY,Jara-Lazaro AR,etal.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basal-like breast cancer〔J〕.Mod Pathol,2010;23(1):123-33.

13Dent R,Trudeau M,Pritchard KI,etal.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terns of recurrence〔J〕.Clin Cancer Res,2007;13(2):4429-34.

14张毅,王燕,李玉军,等.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J/CD〕.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0;4:31-4.

15张毅,袁梅,周静,等.三阴性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病理生物学特性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4(7):6305-12.

〔2014-12-09修回〕

(编辑赵慧玲/曹梦园)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3-3204-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3.053

第一作者:杨培胜(1978-),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小器官超声诊断研究。

猜你喜欢
淋巴结转移病理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规律及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根治的相关性研究
常规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上海医药(2016年15期)2016-09-26 16:00:03
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
膀胱癌组织中c—Met的表达及意义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理学观察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