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希致
我们同学口说现代语,笔写白话文,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我们日益遥远,文言文的学习也成为一大难题。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讲授文言文的实践,笔者提出如下“五字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著,许多经典作家都是通过读而成才的,如白居易的日诵千言、口舌生疮,张溥的七诵七录等。读,要做到多读、熟读,它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通过多读和熟读,不但能熟练地掌握文中重要的语汇,还能领会文中一些遣词造句的规律,甚至立意、布局和诸如阳刚之气、阴柔之美等方面的神韵,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入我们心中,沛然充乎全身。待我们写作之时,自会文思泉涌,滔滔汩汩,如替古人立言,文气浩然,正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点,多年来我深有体验。
读要讲究科学性,必须掌握一些读的技巧。下面列举几种:
默读,是口不出声,心里默念,边读边领会的读法。它有利于理解字、词、句以及文章大意。
朗读,就是声音洪亮地去读。要求读出文章的腔调、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含的意义。要做到此点,必须注重两个前提,即正确读音和准确停顿。要求正确读音,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还有破音异读字、通假异读字和古音异读字等;要求准确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又称节拍)和句间停顿,是由于文言文须读出节奏,以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下面这个句子,句中就应该这样停顿: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序》)
诵读,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反复熟读,逐步深入理解,直至背诵的学习过程。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先实践、运用,然后再去理解。在诵读、感知文章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最终达到将文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标。因此,教材中的诸如《出师表》《桃花源记》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名篇需要诵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名言警句也需要诵读。不要因当时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而产生畏难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将来都会自然而然地悟贯于胸,运用自如。
美读,就是富于表情地表演式地朗读。它接近于古代的唱读。美读要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像演员表演一样去朗读文言文,要求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渲染的各种意境,从而收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引导听众入境的效果,使听众得到一种淳美的享受。中学教材中的《岳阳楼记》《陈情表》和《阿房宫赋》等文言文,就极适合美读。
我们在掌握以上读的技巧和要领以后,要努力付诸实践,向两类老师学习,一类是语文老师,多听他们的范读,并且跟着读,练习着读;另一类是听一听中央电视台任志宏、赵忠祥等播音员的播音,以及夏青、戈兰和孙道临等老艺术家的录音朗读表演,以激发朗读文言文的盎然的兴趣,这将对学好文言文大有裨益。
二、背。在前边读的基础上强化背诵,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手段,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过去,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郭沫若能够背诵《离骚》、毛泽东熟记“唐宋八大家”五百文,他们哪一位不是诗文大家?笔者读中学时曾经背诵一百篇古文、几百首诗词,还有中外小说、戏曲中的诸多经典名段,以后写文章便觉文思泉涌,词采飞扬,在古诗文中真是受益无穷。
中学教材中需要背诵的诗文,初中50篇,高中14篇,总计64篇。(《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一定要抓紧金子一样的“寸阴”,拿下这64篇,并且尽可能多背诵一些,多积累一些文言材料,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根基。背诵文言文,可采取如下方略:
(一)机械记诵。就是一篇文章多日、多次地反复记诵。记诵的内容我们不一定理解或完全理解,但凭借着我们年少记忆力强的心理特征,仍然可以达到长时、牢固的记忆效果,待年长后自可消化理解。可记诵名篇和名言警句等。
(二)表情记诵。就是在背诵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带有表情地甚至美读式地背诵。如果能够抑扬顿挫地背诵,自可体会出原文的韵味和情感,加深理解,背下文言文也就容易得多了。
(三)理解性记诵。首先,将要记诵的文言文进行全文性翻译,在充分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去记诵;其次,分层记诵,就是将所记文章分出部分,分出层次,然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去记诵。如《岳阳楼记》全文分为六个自然段,要理清首段是作记缘由,二段是状写洞庭胜景与地理位置,三、四段一写阴景、一写晴景,五段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抱负,六段写作记时间。理解性记诵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译。所谓译,就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它有助于熟练掌握文言知识,加深对词语意义的理解。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基础知识和翻译方法两个方面。
在基础知识方面,我们要着眼于词义和语法。首先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卑鄙”一词,古代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的意思,现在要讲成品质行为恶劣低下,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次要注意语法的差异。诸如实词的活用,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和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诸如虚词的各种用法;诸如特殊句式,等等。《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字,讲成“认为……奇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又是典型的判断句式。这些语法现象与现代汉语迥然不同。
在翻译方法上,我们要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最基本的技巧是对译法,即逐字逐句的一一对应的译法。如:
除了最基本的技巧外,还应该掌握如下五种技巧。
(一)留。即保留原文中的时间名、地名、书名、官名、朝代名、帝王年号、成语和原文中引用的东西等。如“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右丞相”“枢密使”,以及“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武陵”,等等。
(二)换。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者用现代汉语中的词直接换掉原文中的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单音换双音。古:古代,欺:欺骗。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直接换掉。余嘉其:我赞许他。
(三)删。即将文言文翻译过来后,删除译文中多余、重复或具有复指作用的词语,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所以”翻译为“用来……的职分”,与后面“职分”一词形成复指,翻译时应删去一个。
②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张溥《五人墓碑记》)
“至”和“于”均解作“到”,重复,删去一个。
③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彭端淑《为学》)
“之”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文时多余,删去。
(四)补。是指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或者虽未省略,但有些内容不补充就显得不饱满,在翻译时必须加以补充。凡是补充的内容都要用括号加以显示。如: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人”后省略介词“以”。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译: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这是个假设句,要加关联词语)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苏洵《六国论》)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
(五)调。读作tido。是指原文翻译过来后,与现代汉语的顺序不符,需要调换一下位置。特别要注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和某些固定格式的顺序调整。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译:“你不聪明,太过分了。”或者“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副词谓语句)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陈寿《隆中对》)
译:(诸葛亮)经常自己跟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同意他的比法。(宾语前置)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的官僚士大夫。(定语后置)
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译:我原本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状语后置)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译: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落下两三点雨。(诗词调序)
⑥且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译:况且怎样对付这件事?(固定格式调序)
四、查。学习文言文时,在遇到弄不懂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文化常识及修辞格式等的情况下,要多查一查相关的字典,翻一翻相关的知识短文。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实词词典》《古汉语虚词词典》,还有关于句式、文化常识和修辞格式等方面的知识介绍短文,等等。经常查一查,翻一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积。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准备一个文言知识积累本,经常不断地将学习中遇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及其词法、重点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文言的特殊句式及固定格式、影响文言文理解的诸如历史地理和职官等的文化常识、古汉语的借代、互文等修辞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断温习,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知识积累的一部分,这将为我们今后更高层次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以上“五字法”,只要我们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持之以恒,学好文言文就不成其为难题了。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师。一天,苏格拉底问正在雕刻石狮子的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父亲说:“看,拿这头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它,我只是在唤醒它。”父亲进一步解释说:“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的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在父亲的影响下,苏格拉底成为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因为他把自己心中的“石狮子”唤醒并解救出来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重点是人们对待“石狮子”的态度。“石狮子”可以理解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兴趣、追求等。分析材料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出观点:一是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他巧妙地引导了孩子对兴趣、理想的思考与追求;同时他也给孩子作出了表率——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何时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理想,满怀热情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才可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参考立意有:①有好的父母(老师)才会有好的启蒙,有好的启蒙孩子才会有好的一生。②对自己的理想和工作要始终保持一份激情,有所爱才会有所追求,有所创新。③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石狮子”,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将它变为现实,关键是你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它。
在文体方面,可以记叙,叙写在学习和生活中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曾经给自己的一段有意义的启迪或指导;也可以议论,可对自己或别人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发表看法,提出见解。不论选择哪种文体,都要在创新、深刻等方面有所突破。